趙淑霞


摘 要:薈福寺是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清早期的藏傳佛教寺廟,是赤峰境內保存較好的清代早期的著名建筑,是康熙帝的女兒榮憲公主主持修建的。薈福寺是清政府滿蒙聯姻政策的產物,是清王朝邊疆安定、團結的象征,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物、藝術、科學、宗教等研究價值。
關鍵詞:清早期;內蒙古巴林右旗;藏傳佛教寺廟
明末清初藏傳佛教在我國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中快速傳播,清政府為了蒙古邊疆地區的穩固和統治,甚至出臺了把蒙古地區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全部消耗在新建寺廟上的政策,大力扶持和發展藏傳佛教,鼓勵和提倡新建佛教寺廟。于是大量的漢式、藏式和漢藏混合式的寺廟像雨后春筍一般遍布于蒙古各地,薈福寺就是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出現的。
清朝是滿族建立的政權,歷史上無論是少數民族還是中原漢族的改朝換代,統治者對邊疆及其他的民族政權都不敢忽視和掉以輕心。蒙古族從唐朝以后逐漸強大并建立了強大的元政權,對于這樣一個強悍的民族,明清統治者均不敢輕視。清朝初建,政權極不穩定,勢單力薄,更加需要來自蒙古族的強力支持。為了北部邊疆的穩固和長治久安,為了籠絡蒙古上層統治集團、拉近民族感情,使他們與清政府保持一致,清王朝采取“南不封王,北不斷親”與蒙古王公貴族聯姻的政策,從清太祖努爾哈赤起,中經八帝,歷時200余年。據統計,清朝曾有9位公主和若干名格格奉旨下嫁赤峰的蒙古王公,薈福寺就是下嫁到內蒙古的榮憲公主主持修建的。
薈福寺是清代早期著名的喇嘛廟,也是保存下來最大的清代建筑之一,其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右旗人民政府所在地大板鎮薈福路南段,最早建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由旗扎薩克烏爾袞郡王與榮憲公主主持修建(圖1、圖2)。榮憲公主是康熙皇帝的第三個女兒,生平慈孝,對身邊的下人也很寬容。康熙三十年(1691),榮憲公主奉旨下嫁巴林右翼旗扎薩克烏爾袞郡王,公主篤信佛教,下嫁后修建了這座寺廟。寺廟修建之初只有三間土房,非常簡陋,雍正四年(1726),榮憲公主提議將原廟進行擴建,此次擴建為二十間,采用磚瓦結構,并建了東、西廂房各三間,隨后榮憲公主將建廟的詳細情況上報給朝廷,理藩院隨即賜下金字匾,提名為“豪特勞敖坭勒圖蘇?!保晒耪Z),即“薈福寺”之意,同時賜40名喇嘛的度牒。薈福寺先后有三個名字:其一,因廟中供奉一個烏爾袞王爺所獲的斑斕老虎而名為“巴日斯蘇模”,意為虎廟;其二,因與東大廟遙遙相對,又稱西大廟;其三,稱為薈福寺,此名沿用至今。
薈福寺以磚木結構為主,占地面積為7100平方米,采用漢式的建筑形式,屬于平面方形的院落式布局,其主要特征是縱軸式布局,整個建筑以中間的一條南北向中軸線為軸,其他建筑都圍繞著這一中軸線展開。寺院內的各主要殿堂,如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都布置在一條中軸線上,每間主要的殿堂左右還各有一座配殿,從而分層次形成多個四合院格局。
薈福寺前有影壁、廣場、雙旗桿,山門兩側有兩尊石獅,整個寺廟用磚砌的矮圍墻圍住。越過山門進入占地面積為676平方米的第一進院落,坐落著重檐歇山式天王殿,面闊7間,進深7間,供奉著多羅吒、毗琉璃、留博叉、毗沙門四大天王塑像,天王殿的東、西兩側建有鐘樓和鼓樓,還有東、西配殿各3間,東配殿為達瑪金殿,西配殿為觀音殿。第二進院落殿宇共計49間,占地面積為376平方米,以大雄寶殿居中,是寺廟的中心,內部兩側供奉著“三世如來”佛和“十八羅漢”,大廳東、西兩側是講經的地方,大雄寶殿兼有“講經殿”和“供佛殿”的功能;大殿東、西兩側各有配殿3間,為藥師殿和長壽殿,供奉著“九神”像,與大雄寶殿并列的還有戰神殿,頗為壯觀。庭院中除有兩座覆鐘式如意寶塔外,還有漢白玉石獅一對、香爐一尊。
1913年1月18日,薈福寺寺廟后大殿即大雄寶殿遭遇火災,使大殿毀于大火,殿內供奉的108卷《甘珠爾經》、252卷《丹珠爾經》和寺廟興建以后保存的經卷、典籍、經幢、佛像,以及雍正皇帝御賜的金匾均被焚毀,再加上內戰的硝煙、抗日戰爭的烽火及其他的一系列劫難,致使殿宇大部分彩漆斑駁,無數經文、法器被毀,一些佛像或被人為損壞。再加上年代久遠和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導致薈福寺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侵蝕、風化,使薈福寺千瘡百孔,面貌大改。我們今天所見到的薈福寺已是經多次修復后的薈福寺。
薈福寺經乾隆十一年(1786)、道光三十年(1850)、光緒三十二年(1906)等多次的擴建、修復和重建,至今已300多年,歷經歲月的滄桑、時光的洗禮。1916年的修復共花費白銀5000兩,這次的修復資金是向旗內的牧民攤派的,主要用于修復1913年毀于大火的大雄寶殿,除在舊址上重建了49間樓閣式的大雄寶殿外,還在該殿西側興建了長壽殿,計3間。此后從1918年至1939年,又先后幾次在大雄寶殿東側興建了藥師殿,在臺階前修建“班丹普日來普”木塔、“哈敦銀大木”木塔,雕刻了一對漢白玉大石獅子和一對木獅子。
2003年,薈福寺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重修工作。通過民間募捐、招商引資、政府投入等多種渠道融資,共籌措資金480萬元,對薈福寺進行全面修復。這次重修對全部廟宇進行了彩繪,大殿頂端還裝飾了一個金屬制作的金尖寶頂,新建了一扇山門、三間配殿、鐘樓和鼓樓,同時充實了32尊銅貼的金佛像和木雕佛像,以及200幅唐卡、銅鐘等。2005年以后,薈福寺雖沒有大的修復行為,但也陸續對墻裙、頂棚等進行了裝飾和彩繪,還請進香爐、供桌、風鈴、山花裝飾,制作了佛龕和經柜,并從青海塔爾寺請進108個轉經輪。
薈福寺從修建開始一直香火鼎盛,會眾眾多,喇嘛最多時有500余名,自1730年之后的每年6月,薈福寺都要舉辦廟會,屆時集中全體喇嘛舉行法日活動,活動時誦經拜佛,念長壽經,替皇帝祈福,每次飯僧多達萬余人。從桑利達王爺起,薈福寺每年與東大廟、古力古臺廟、阿貴廟輪流舉辦全旗最大的廟會,從農歷六月初八到十五,各廟喇嘛齊集在薈福寺的大雄寶殿內念經,祈求國泰民安,祈禱皇帝萬壽無疆,同時還舉行傳統跳查瑪、摔跤、射箭、商貿等活動。雍正八年(1730)十月,薈福寺還請來班禪活佛,當日近萬人都懷著虔誠的心從四面八方趕來,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庶民,他們都頂禮膜拜,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班禪大師臨走前將自己的靴子、畫像等物贈送給薈福寺作永久的紀念。
1986年5月薈福寺被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文化和旅游部批準為國家AA級旅游景點,使其成為集清古代建筑藝術、歷史文化、藏傳佛教佛事活動為一體的旅游勝地,2013年5月薈福寺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薈福寺是赤峰境內保存較好的清代早期著名建筑,是清政府滿蒙和親政策的產物,是清王朝邊疆安定、團結的象征,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物、藝術、科學、宗教等研究價值,其大部分建筑布局完整,壁畫保存尚好,色彩艷麗,雕梁畫棟,重樓復閣,飛檐斗拱的建筑風格,匯聚了眾多勞動人民的智慧,又經多次的修復和充實,現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民族宗教圣地。同時也成為塞外草原遠近聞名的古剎和佛事活動場所,是我國北方草原上一顆耀眼的明珠,是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瑰寶之一?!?/p>
參考文獻
[1]項春松.赤峰古代藝術[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
[2]赤峰市文化局,赤峰市博物館.文物古跡博覽[M].赤峰:內蒙古科技出版社,1994.
[3]布和倉.佛教寺廟[M].呼倫貝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14.
[4]孫國軍.赤峰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七批之二):清代薈福寺[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3.
[5]劉冰,顧雅麗.草原姻盟[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7.
[6]李淑霞.清代公主下嫁赤峰及其他[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