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瞳
摘 要:六朝時期越窯青瓷藝術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空前繁榮,堆塑罐是這一時期的典型藝術代表,成型技法、裝飾紋樣以及思想內涵等方面都極具特色,反映了宗教哲學思想中國化對傳統藝術形式的深刻影響,表現出我國一直以來對外來文化兼收并蓄的特點。探索六朝時期越窯堆塑罐呈現出的獨特風格和藝術特色,有助于理解民族文化特點和傳承文化精髓。
關鍵詞:堆塑罐;成型技法;裝飾技法;思想內涵
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以及受上層階級的藝術偏好的影響,六朝時期各地的瓷窯空前繁榮,越窯就是其中的代表。越窯創建于漢初,以生產青色釉彩裝飾瓷器而聞名。在目前出土的六朝時期越窯青瓷器物中,堆塑罐最具代表性。堆塑罐又稱“魂瓶”“谷倉罐”,源自漢代五聯罐,是三國至宋元時期主要流行于浙東、浙北、皖東南和蘇西南地區的隨葬明器。①作為一種民俗器物,魂瓶蘊含深厚的宗教哲學思想。本文細究越窯青瓷的制作工藝、藝術風格、發展變化,從而進一步揭示堆塑罐蘊含的獨特的文化思想價值。
1 堆塑罐的成型施釉技法
堆塑罐是六朝時期越窯瓷制品中工藝形式最具特色的代表,它造型多變,內容繁多。在時代審美與思想崇拜需求的推動下,成型工藝與施釉手法不斷發展。迄今發現的六朝時期堆塑罐幾乎囊括了古瓷器制作的所有工藝形式,雕刻、捏塑、模印等傳統工藝手法被廣泛運用。初期堆塑罐塑造工藝較為簡潔,以傳統塑造手法為主,如江浙一帶出土的西漢五聯罐②,罐身簡潔,以拉坯的方式成型,若器型較大或形制較復雜,還會采用分段拉坯再黏結的方式。后期受到宗教思想的影響,器物的造型工藝變得越來越復雜,羅宗真先生在《魏晉南北朝考古》中提到堆塑罐可分樓閣庭院式、谷倉式、廟宇式以及喪葬禮儀式等四種類型③,不同形式有不同的形象貼塑與素材布局,所以題材更為豐富多樣。
當時社會“事死如生”的觀念使人們相信生前和死后的世界是有必然聯系的,生前生活的環境和享受的物質生活在死后也能在另一個世界重現。如何重現,這需要一個媒介,也就是堆塑罐,因此,堆塑罐變得越來越重要。堆塑罐的罐體分為兩層結構,上、下采用不同的工藝制作。大量形象的生活場景與藝術造型被塑造到罐體上部,屋舍院落、飛禽走獸、神仙夢境、亭臺樓閣被生動體現在罐體上,表現內容的增多推動了堆塑工藝的發展。在傳統模制、捏塑的基礎上,拍片、粘連、刻畫等被融合到罐體制作工藝中。用于堆塑的各類人物、動物、建筑部件先被捏塑成型,然后再配合刻畫工藝塑造更為復雜與精細的細部造型。區別于上層工藝的復雜程度,下層罐體通常以簡潔的技術形式呈現。罐身以拉坯的方式為主,極少出現復雜的技法,目的在于以牢固的底座承托上層罐體的重量。
施釉工藝是在瓷表面施以釉漿,形成一種半透明的物質,增加器物的光澤度與美感。三國至六朝時期越窯的施釉工藝已有了極大的進步,較以往已極少出現釉色分布不均、聚釉、流釉的現象。后世我們能看到與前朝乃至更遠時代的瓷制品的施釉技術相比,出土的堆塑罐表面廣泛使用了多種施釉方法,如涂釉法、浸釉法和蕩內釉法等。在較大型的堆塑罐器物表面能夠清晰地看到涂刷釉料的痕跡,而從大量出土的有著平滑釉層邊緣的中小型器物上可以看出浸釉法被更多地應用于瓷坯施釉工程。六朝時期對瓷器的精美程度要求應該是極高的,蕩內釉法的研發保證了器皿內部在上釉過程中光潔平滑。施釉技法的進步使素坯表面著釉更為均勻細膩,觀賞、使用價值得到了充分體現,這是對越窯工藝發展的一次極大促進。
2 六朝時期越窯堆塑罐的裝飾紋飾技法
六朝時期青瓷裝飾風格多樣,能夠直觀地表現出時代特點。匠人相較于以往更加注重瓷器藝術效果的表現。裝飾紋樣與工藝的發展,使堆塑罐裝飾變得十分精細,讓人能夠感受到無窮的藝術張力。
六朝初期水波紋裝飾較為盛行,隨著工藝與審美水平的提高,瓷器的裝飾紋樣逐漸從水波紋衍生出許多其他紋樣。當時幾何紋風靡一時,云紋、菱形紋、方格紋等成為器物裝飾中的主流紋飾。這一時期的青瓷裝飾淳樸地模仿了自然形態。在整個時代的中后期,制瓷工藝日臻完善,使瓷器不再一味地被特權階級壟斷專享,面向社會更多階層的青瓷制品的裝飾紋樣開始變得更為簡潔與樸實。
三國到魏晉的數百年是越窯裝飾技法發展的重要時期,從技法的創造到完善經歷了一個系統的發展過程。在漢代乃至更早的時代較流行的拍印裝飾技術已經較少被運用,取而代之的是劃刻、貼畫、堆塑、鏤空、刻花等更講究技巧的裝飾技法。它們被融合在堆塑罐的制作中,可以說代表了當時藝術水平的最高水準。從裝飾技法來看,堆塑罐上、下兩個部分裝飾技法是完全不同的。堆塑罐上部較多使用的是捏塑技法,將建筑、人物、動物等用手工塑造成像,粘貼于器物表面,這一技法使我們能看見堆塑罐生動的生活場景。貼畫形式則是將各種花紋造型貼于堆塑罐罐體之上,輔以刻花的技法,刻畫上流行的水波紋、云紋、網格紋等裝飾紋樣,這類技法往往被運用于堆塑罐罐體的下部紋飾上。
3 六朝時期越窯堆塑罐的宗教思想內涵
六朝時期的堆塑罐上有當時社會流行的元素,有表現自然的,也有體現思想內涵的。以佛教為代表的宗教思想在這一時期空前地繁榮起來,隨之各種宗教藝術形式也與中原文化不斷融合。堆塑罐是承載過去與將來的一種喪葬明器,在當時有著極為特殊的信仰意義,反映出濃厚的佛教、道教、儒家思想意味。佛教的傳播經常會借助于藝術形式,堆塑罐別稱“佛瓶”,皈依之用,這就直觀地反映出其與佛教的關系。而在其裝飾紋樣上,更能直接反映出兩者的關系。在已出土的堆塑罐中,有佛教堆塑內容的魂瓶不在少數。而從已出土文物的年代看,六朝前期佛像多貼塑在堆塑罐的腹部,往后卻逐漸上升到堆塑建筑的主神位置,可見在這一期間佛教的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千年以來,飛仙升道的儒道思想深入人心。堆塑罐的造型、裝飾都表達出了道教飛升天界的一種思想。罐被看作通往神仙世界的通道。堆塑罐的頂部一般都會塑有輝煌的庭院樓閣建筑,這是靈魂成仙后的居所。屋宇間神仙飛鳥位列兩邊,仙人是引領亡靈飛升天界的使者。盛大場景中鼓瑟琴簫、雜技舞蹈技樂俑立于其間,表現出祥瑞之氣,鐘鳴鼎食之景,這些都構成了令人神往的神界。從堆塑罐罐體上部我們能看見重樓玉宇的神仙世界,也能在中部看見普通的凡人、家禽家畜、喪葬禮儀,再到最底層的魚、鱉動物,這正是貼合了道教天地人的思想。古語有云:“事死如事生。”我國歷來受到儒家思想影響,厚葬之風風行,孔子曾要求人們“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①。堆塑罐上大量的現實生活題材堆塑是墓主人希望把生前的物質生活帶到死后,在另一個世界接續享受人間美好的愿望,這都是儒家思想的深刻表現。
4 結語
越窯堆塑罐是特殊時代下的藝術產物,這一時期的青瓷從造型、裝飾技法以及思想演化都經歷了蛻變與發展。它不僅生動展示了當時匠人們高超的制瓷技藝,也反映了不同宗教和文化的融合以及中國化的過程。在中國藝術發展的歷史上,六朝時期的藝術風格形成是受到多元文化影響的成果②,它具有深刻的宗教、文化內涵,影響著后世的藝術發展,為唐、宋瓷文化的空前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值得后世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