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苗苗 童仁杰

摘 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敦煌研究院攜手騰訊,在微信和QQ小程序出品了“云游敦煌動畫劇”。這部動畫劇承載了傳統文化中感化人心的精神,以借古喻今的手法,啟示人們對于當下境遇做出正確的道德認知與判斷,進一步理解敦煌歷史與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祛除疫情中的陰霾。動畫劇的形式創(chuàng)新,結合傳統文化價值,豐厚了劇作的內容承載。對動畫劇而言,觀眾感知是最重要的一步,因此“知覺分析”是文章研究的邏輯起點,基于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思想,闡明觀眾對劇情的體驗轉化為默契的行為,揭示了認知的社會性特征,以知覺活動的對象為切入點展開分析,把敦煌動畫劇和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的社會背景結合起來,以期為文藝抗疫的方式提供思路和支持。
關鍵詞:動畫劇;知覺;敦煌壁畫;道德
1 《云游敦煌動畫劇》臺前的知覺整體性
在數字化全面發(fā)展的新時代語境下,動畫成為傳播道德觀念的重要藝術形式。而如何把靜態(tài)的壁畫表現出動態(tài)的活潑,并保留傳統造型藝術的內蘊,同時還能達到普世價值的預期,這便是難題所在。《云游敦煌動畫劇》共有五集,分別為《神鹿與告密者》《太子出海尋珠記》《誰才是樂隊C位》《仁醫(yī)救魚》《五百強盜的罪與罰》。敦煌研究院通過數字媒體創(chuàng)新文創(chuàng)形式,將千年壁畫轉變成了國漫風動畫,上線后10天,總訪問量就突破500萬,獨立訪客超過100萬。之所以取得如此成績,是因為審美意趣和音畫效果以及劇情內容符合觀眾的欣賞期待,達到了知覺體驗的內外呼應。
1.1 敦煌動畫劇的內容選擇
取材于敦煌壁畫故事的知名動畫主要有上海美影廠1981年的《九色鹿》、1985年的《夾子救鹿》、1993年的《鹿女》,時長皆在20分鐘左右,謳歌善良大義的道德觀念。《九色鹿》講述了九色神鹿救了一位捕蛇人,但捕蛇人為了錢財出賣了神鹿,當國王帶兵前來俘獲時,九色鹿向人們揭露了捕蛇人的丑惡行為,惡人受到了應有的懲罰。整部動畫片以中國古代佛教繪畫的風格向觀眾展現,用藝術的手法向觀眾闡明了仁善與因果等樸素的佛理。這部動畫一經播放反響熱烈,先后斬獲國內外數個大獎。有此成功范例的經驗,《云游敦煌動畫劇》在線上一經推出便贏得了廣泛關注。
針對廣大青少年,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在2020年2月接受媒體采訪時提道:“敦煌非常看重青年群體,希望用青年人熟悉的方式、感興趣的形式去傳遞敦煌文化。”當前我國二次元用戶規(guī)模在進一步擴大,這些用戶多數為青少年,傳統文化需以他們喜好的形式進行展現,動畫劇正是其中的形式之一。
《云游敦煌動畫劇》的五部動畫劇是創(chuàng)作團隊精挑細選的(圖1、圖2)。莫高窟現存735個洞窟,每個洞窟中都有經典壁畫,北魏第257窟的“九色鹿”故事已經家喻戶曉,入選毋庸置疑。與之同類型的經典壁畫第285窟《五百強盜成佛》是現存最早的連環(huán)畫式的因緣故事畫,講述的是在古印度南部的僑薩羅王國有五百個強盜,他們占山扎寨、攔路搶劫、打家劫舍、殺人放火、無惡不作,商客游人和地方百姓深受其害。國王派精兵良將前去征剿,經過激烈的戰(zhàn)斗,五百強盜戰(zhàn)敗全部當了俘虜,被施以割鼻子、挖眼睛、割耳朵的酷刑后放逐在深山老林中。強盜們悲憤欲絕,撕心裂肺地號叫著,聲音傳進了釋迦牟尼佛的耳朵,因此,釋迦牟尼佛親臨山谷,講經說法,救施于強盜們,眾強盜俯首悔過,成為五百羅漢。劇情層層展開,結構緊湊。《誰才是樂隊C位》不是原壁畫中存在的故事情節(jié),以“美”為主旨選取了經典壁畫人物形象—飛天和唐112窟的反彈琵琶,劇中天女翩然而飛,滿壁風動,以飄帶、流云、天花、人物動勢巧妙地彰顯畫面動感。觀者有“呼之欲出”的感受,意蘊生動。色彩在視覺藝術中是很感情化的要素,相比于現實生活的精神緊張,浪漫美好的“仙女世界”給予人們安慰,同時配音以“宮斗”的戲謔調侃帶出核心價值觀,成功“寓教于樂”。第296窟《太子出海尋珠記》故事劇情豐富,在歸納和陳述上有難度,借此幫助人們加深理解。閻浮提有一位國王名叫勒那跋彌,膝下有兩位太子,一個叫善事,一個叫惡事,善事仁慈悲憫,想得到足夠的財寶施舍一切人,于是和惡事一起入大海到龍宮求取如意寶珠,惡事貪執(zhí)寶物,拿得過多,以致船只沉沒,善事救起惡事后,反被他刺瞎雙目,惡事盜取寶珠,國王得知,欲懲治惡事,被善事勸下,自此,善事感動佛陀,雙目得以復明,并得公主陪伴,普度世人。這個故事闡明了因果相依的關系,懷善心,做善事,總能有好的回報。而417窟《仁醫(yī)救魚》這個故事之所以入選,則映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廣大醫(yī)護人員勇于抗疫的精神,借此動畫劇來歌頌醫(yī)者仁心。
1.2 敦煌動畫劇的藝術性呈現
故事的時間跨度是從北魏到中唐,前后約400年,這是敦煌最為輝煌的時期,東西方文化在敦煌碰撞融合。五部動畫劇講述的故事皆為與人為善、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內在精神對于青少年價值觀的樹立有積極的導向作用,廣大青少年在家中也可以感知傳統文化的魅力。動畫劇原樣呈現了壁畫的故事情節(jié),保證其完整性,沒有惡搞和篡改,其微妙的色彩層次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覺,壁畫靜謐的和諧氛圍彰顯了嚴肅性,章法布白和“以線造型”在視覺上起到了平衡與協調的作用,具備濃厚的詩意。保留了鐵線描①的定形線,使畫面的人物精神力量得以呈現,張力十足。《云游敦煌動畫劇》將壁畫數字圖拆分為多個片層,再以類似皮影方式賦予運動,輔以特效和景深,動畫效果雖然簡單,但保留了敦煌壁畫最有特點的“黑面”角色、斑駁的墻壁肌理、礦物顏色的色相、“醒筆”線條的運用、平面無透視空間等“原味”,反而讓看慣了塑料感“動漫”的觀眾獲得了視覺新鮮感,降低了動畫化的門檻,讓更多古代壁畫“變身”動畫在網絡傳播。
1.3 敦煌動畫劇的現實意義
“云游敦煌”小程序助力了敦煌文化走出去,真正進入了尋常百姓家,讓用戶在家中也能自在云游,這是傳統藝術與現代技術的結合。傳統壁畫通過平面圖像的呈現,觀者建立起視覺上的感知,現代數字媒體技術加入后,圖像與聲音共同傳達信息,最大化地凸顯其文化內涵。靜態(tài)的壁畫在現代技術的輔助下“活過來”了,這使得傳統文化在新形式的融合下充滿生機。觀賞動畫劇時,觀眾可以參與其中,自行選擇故事和角色進行配音,或者邀請親朋好友分飾角色,合作完成整部故事配音,并進行社交分享。當前境遇下,人們通過此平臺的交流合作,豐富了線下生活內容。這一互動形式讓人們在線上進行交流的同時也傳播了正向的價值觀。觀眾將自己參與創(chuàng)作的動畫劇放在網絡上進行社交分享,形成一個傳播口,讓更多的人了解參與,在娛樂中傳播了傳統文化知識。
2 《云游敦煌動畫劇》幕后建立的道德次序性
《云游敦煌動畫劇》與現實生活結合,圖文并茂地述說先人們恪守的道德規(guī)范,隱性地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導出積極的正能量。古樸的造型藝術結合現代數字媒體技術碰撞出新的活力。視知覺與自我意識有機地統一是建立社會主義道德理念牢固的基石。故事選題上緊密結合當前社會事件,以文藝的形式將醫(yī)者仁心的觀念深入觀眾內心,從而感召觀眾遵守社會秩序,以自身為榜樣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2.1 《云游敦煌動畫劇》彰顯的道德規(guī)范
物質實體②和精神實體③不是完全獨立的、不可逾矩的,人們的道德認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其行為舉措。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醫(yī)護人員作為逆行者牽動了人們的心,他們不分晝夜沖鋒在抗疫前線,竭力醫(yī)治患者。《仁醫(yī)救魚》中,醫(yī)生父子義無反顧地踐行醫(yī)者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初心和使命,一如疫情中的白衣天使們,滿懷對生命的敬畏,并將這信念付諸行動。同時,我們也不是原原本本地接受對世界物象的知覺,身體內的知覺本性依據每個人的經驗對其進行了內在構建和再度塑造,在身體的知覺框架基礎上,內化出新的道德認知,或者強化本身的認識。《誰才是樂隊C位》動畫說明了奏響盛世樂章需要大家團結一致的道理,每種樂器都有它的存在價值,這集劇情的外延即在當下緊要環(huán)節(jié),全國人民要眾志成城,增強民族凝聚力,不傳謠,不信謠,不搞分裂活動,形成合力,抵御疫情,維護統一。《云游敦煌動畫劇》選擇了幾個劇情連貫的故事,通過異域風格明顯的樂曲,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高度清晰真實的壁畫實景賦予觀眾傳統文化的熏陶,即使因疫情居家限行,也能使思緒遠飄千里之外,去敦煌洞窟內領悟古人的智慧。千百年來,壁畫中表現的道德觀念仍未淘汰,尤其是這一特殊時期,我們倡導嚴守社會規(guī)則,崇尚仁善,不出門添堵添亂,尊重以身試險的醫(yī)護人員。這五集動畫劇所倡導的道德觀念均有廣泛的現實意義。
2.2 《云游敦煌動畫劇》帶來的知覺體驗
梅洛-龐蒂認為:“一切意識都是知覺的,就連對自我的意識也是如此。”強調知覺的第一性,客觀事物在我們面前撐持起來的剎那,我們是以知覺經驗的形式接收每個人的精神主體和行為主體相對統一,歸根結底,每個知覺都在這世界發(fā)生,是一個人在世界上的存在帶來的。我們在特定時間反映出來的觀念是存在于時間中的經驗。《云游敦煌動畫劇》在新冠肺炎病毒侵害人們身心健康的情境下推出,打開了困境中的視域,聚集了無數個體的視角,彌合了人們的心靈視覺。壁畫以靜態(tài)的狀態(tài)在洞窟內保存千年,傳播力有限,而今借助數字化媒介,平面繪畫連貫成了動態(tài)劇情,前后緊湊。人們既可以感知到斑駁的洞窟內壁、傳統的造型美學,也可以聽聞悠揚的民族旋律、詼諧的通俗化用語,觀眾對其中道德觀念的知覺,也能移情到當下的現實生活中,人所具備的社會屬性,使這一聯系作用于社會進步。倘若不是當下面對疫情,人們外出受阻,信息獲取渠道有限,這部動畫劇可能沒有如此“有效”地傳播開來,至于此,知覺發(fā)揮了極大作用。
2.3 《云游敦煌動畫劇》建立的統一次序
事物的呈現不是平面的,是多維度敞開的,人們都是從自己的視角來看待。與其說,通過動畫劇的互動增添了與家人活動的樂趣,不如說,同“他人”對話的形式建立了一種統一次序,它以動畫劇的生動方式展現,建構了一種共同意義上的感知世界的經驗,即我們要從善、有愛、守規(guī)則、遵制度、敬醫(yī)者。哪怕我們并沒有意識到這種潛在秩序的呈現,作為“單個類”的成員①,人們是按照世界的本貌來感知世界的。知覺經驗是由身體自在的結構來塑造的,同屬一物種的成員,人們對于道德的認知方式是相似的。所有的人在此刻以相似的方式感知傳統文化承載的道德認知形式。觀眾觀后,對于古代壁畫宣揚的道德觀念產生共鳴,內在認識在此刻得以強化。“我所看到的也就是你所看到的”②,并不等于說存在不同數量的敦煌洞窟壁畫,而是同一個文化載體,通過數字化圖像的收集、加工與再現,不同的視角在知覺著敞開的真理。
3 結語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仁醫(yī)救魚》表現出的醫(yī)者仁心與疫情中逆行的英雄們如出一轍,這是內在信念的傳承。《誰才是樂隊C位》用當下流行的語言表達出一個樸素的道理:團結就是力量,個體匯結而成的力形成了組織的合力,攻克艱難,新冠肺炎疫情在人民群眾的努力下得到有效控制,換言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夢想需要的是每一位公民的不懈努力。《太子出海尋珠記》《神鹿與告密者》表現出的與人為善、無私幫助他人,與當今社會中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五部動畫劇表現出的人文關懷與當前社會弘揚的道德觀念有內在的契合。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出現過多少璀璨文化,留給人們的是深深扎根在民族靈魂深處的記憶,對于“根”的繼承和找尋成為當前的時代任務。這要求我們把握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主動擔當發(fā)展文化的歷史責任,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建設充滿信心,對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充滿信心。莫高窟壁畫經歷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回紇、西夏、元、清、民國等時期,綿歷千年,百姓把最樸實的祈愿通過壁畫這一載體附著在洞窟墻壁上,代代傳承的是對現實生活的熱愛和充滿詩意的現實主義與濃郁的人文關懷。我們不僅要繼承其藝術形式背后的精神力量,還要結合當下科技與社會科學對其進行利用,激發(fā)現實活力,創(chuàng)新文化模式,真正實現文化強國。當前全國人民正在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目標奮力前進,經濟迅猛發(fā)展的同時要進一步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植根本民族文化、打通歷史維度與現實關懷之間的融貫關系、挖掘時代價值成為不可小覷的重要任務,以絲綢之路文化精神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燕燕.梅洛-龐蒂具身性現象學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1.
[2]季曉峰.從意識經驗到身體經驗—梅洛-龐蒂身體現象學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3]張堯均.隱喻的身體—梅洛-龐蒂的身體現象學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4.
[4]郭廉夫,張繼華.色彩美學[D].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
[5]甘肅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敦煌壁畫全集[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6]撒穆爾·伊諾克·斯通普斯,詹姆斯·菲澤.西方哲學史[M].鄧曉芒,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