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楓黃

他們差不多與中國的互聯網同時誕生,在互聯網的陪伴下長大。他們厭惡一切需要排隊的事情,繳費、轉賬、訂票,甚至結婚,一切可以在手機上做的事,絕不去現場排隊浪費時間。
2020年,中國的后千禧一代也正式步入20歲,正以蓄勢待發的姿態準備接棒成為社會主流。“千禧一代”(Millennials)是一個來自西方的概念,是指在1984年至2000年出生的群體,他們也被稱為“Y一代”,與中國本土的80后、90后在代際概念上頗為相似。
隨著千禧一代步入而立之年,爾后衍生出后千禧一代這一概念。他們年齡多在20來歲甚至還不滿20歲,又被稱為“Z一代”。毛主席說過:“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還是你們的。”這句話用在任何時代都是面向未來的真理。
英國科學家斯蒂芬·霍金先生去世之前,發了生平最后一條新浪微博,回應重慶少年、TFBOYS成員王俊凱的提問,并對他的求索精神高度贊譽:“我很高興就王俊凱提出的優秀問題做一個視頻回應,他的提問讓我看到了中國后千禧一代對未來世界的思考和好奇心。”王俊凱的探索精神和開闊的眼界給這位科學巨匠留下了深刻印象。
如果說“千禧一代”是改革開放的見證者,那么后“千禧一代”則真正享受了改革開放的紅利。毫無疑問的是,這一切還在繼續。互聯網經濟在中國的發展極為迅猛,這意味著以王俊凱為代表的后千禧一代擁有更加豐富的資源和更為開闊的眼界去看待這個世界。
后千禧一代與社交媒體共同生長,因為從小就對平板電腦,手機寸步不離,且擁有不止一個社交媒體賬號,他們被稱為“屏幕動物”。在互聯網文化的沖擊下,他們的思想觀念和上一代有了很大差別——他們普遍受過良好教育,擁有多元價值觀,興趣愛好廣泛。
他們花在互聯網上的時間是全球最多的,平均每天花在手機上的時間為5個多小時。后千禧一代沒有經歷過物質生活極為貧困的年代,沒有饑餓感,也沒有貧窮感,他們擁有相對完整的歷史記憶,成長期同改革開放社會上升期恰好同步。因此,這一代人自一出生就很幸運,但這也是他們的短板,比如對社會民生和人生價值的看法,都還比較稚嫩。
“油膩”“吃藕”“扎心了”“打Call”“佛系青年”……移動互聯網時代,出現了許多網絡流行語,備受年輕人的喜歡。一份來自騰訊研究院的報告顯示,這些詞是新生代頻繁使用的流行語。現在很多年輕人不喜歡正兒八經地講話,網絡流行語不僅可以表達當下的心情,還可以成為朋友之間“玩梗”“接梗”的暗號。
后千禧一代是互聯網的原住民,他們的興趣愛好既廣泛又獨特,他們的娛樂生活既看重趣味性,又青睞科技感。報告顯示,游戲、動漫、電影、視頻直播、綜藝節目是他們興趣愛好的TOP5,娛樂、求知、社交則是他們的三大核心訴求。一方面,他們期望通過互聯網獲得身心的愉悅與放松;另一方面,又期望獲取知識,傳遞文化價值。
張語桐是一名上海交通大學的大三學生,她經常利用課余時間參加上海的動漫展,還會在漫展中玩角色扮演(Cosplay)。張語桐的家里擺滿了各種動漫游戲的手辦,在她看來,這些不會使她玩物喪志,相反還會有積極的影響。
除此之外,觀看科幻大片、視頻直播和綜藝節目也是后千禧一代較為喜歡的娛樂方式。在張語桐看來,看綜藝節目不僅能放松,還能培養興趣愛好。“我喜歡看《最強大腦》,里面的人都好厲害。尤其是一名叫做王昱珩的選手,他的觀察力很敏銳,我覺得他是我的榜樣。”張語桐說:“朋友聚會我總是先找話題暖場,因為我愛看綜藝節目和搞笑視頻,肚子里有很多別人意想不到的幽默段子。”
像張語桐這樣的人是未來最重要的消費群體,他們使用的娛樂媒介也被大部分企業看重。比如騰訊無疑已經變成中國最大的文化娛樂公司,馬化騰打造的內容產業包括游戲、文學、動漫、影視、網絡視頻和QQ音樂等。他曾揚言,要以微信和QQ作為連接器,連接所有的人和資訊、服務。另一家巨頭企業阿里巴巴,不僅與騰訊一起入股了華誼兄弟,還成為光線傳媒第二大股東,把目光投向了影視游戲互動領域。
越來越多掌握話語權的人努力將后千禧一代變成他們的消費者。他們知道,后千禧一代正在逐步接手這個由他們制定游戲規則的世界。
近些年來,隨著移動支付的迅速發展,高科技與社交場景之間的匹配性逐步加強,原先很多線上的電商平臺開始結合移動支付,將線上服務延伸到了線下,比如京東、蘇寧都做起了實體便利店。此外,通過掃碼方式實現快捷支付的體驗,已經逐步成為后千禧一代最主要的消費行為特征。
這批出生在和平年代和物質豐裕時代的人,他們成長在一個互聯網化時代,大部分企業的產品和服務都在瞄準他們,意圖把握這一群體的喜好習慣。有意思的是,當下的財富、權力和輿論中心似乎都不由后千禧一代掌控,但他們確實是媒體和企業追捧的對象,因為他們是未來中國的消費力量。
生活繳費、外賣訂餐、車票預訂,一切日常所需都可以在網上解決;習慣于“即插即用”的生活方式,類似愛彼迎民宿、滴滴出行的共享經濟成為他們的生存方式之一;不會專門去存錢,花錢跟掙錢是同樣重要的事,錢花了才有動力去掙,掙了之后又花,他們認為這樣才能刺激消費。
有一段話可以形象地描述后千禧一代的這種消費觀:他們差不多與中國的互聯網同時誕生,在互聯網的陪伴下長大。他們厭惡一切需要排隊的事情,繳費、轉賬、訂票,甚至結婚,一切可以在手機上做的事,絕不去現場排隊浪費時間。
畢曉天是一名中國科技大學的22歲大學生,但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一家外賣送餐公司的創始人。兩年前,畢曉天在大學生創業比賽的幫助下獲得了啟動資金,成立了這家公司。盡管只有3名員工,但他開發的應用軟件還是被北京的多所院校使用,他的夢想是,用戶數量能在兩年之后突破500萬人。
還有許多人像畢曉天一樣,他們是后千禧一代中最年輕的創業者。他們將會帶來無邊界的工作方式,逐漸改變傳統注重物理邊界和行政管理的習慣。除了工作方式的改變,手機在年輕人擇業上的作用同樣不可忽視。從事人口統計學研究的企業主管王晗表示:“千禧一代的應聘者需要適應社交媒體,但后千禧一代不一樣,他們通過社交媒體來選擇雇主。”
另外,在視頻直播軟件中潛藏著許多年輕人的奇思妙想:測評美食與化妝品,展示新買的黑科技產品,圍觀網友打游戲……而這些都有可能幫助他們獲得創業的“第一桶金”。“這一代人在成長過程中擁有很多創業機會,如果一早就在上面苦心經營,那將會是一筆不小的財富。最近,廣東江門一名18歲少年,筆耕不輟地經營自己的公眾號,結果賣了120萬元。”
后千禧一代可能更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并不在乎工作形式。他們不在乎是否失業,也不在乎是否給別人打工。他們可能中午去健身房鍛煉,然后晚上加班到8點,還可能玩玩直播,賺點外快。生活態度、消費場景和工作方式已經和上一代完全不一樣了。
“我們這一代人和后千禧一代很不一樣的是,我們一直在痛苦的過程中完成一件有意義的事情,而他們則是在快樂的過程中,看上去不大費力地完成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你奮斗了一輩子的事情,在他們看來,好像意義也非常有限,他們希望做更有意義的事情。”王晗說,“他們現在只是在打怪升級,因為他們相信只要努力,未來就會更好,這是一種面向未來的積極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