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骨折病人常伴有皮膚、神經、韌帶、肌肉損傷,導致關節內和關節周圍粘連、肌腱及肌肉痙攣、疼痛、腫脹及功能障礙等[1]。病人病程后期在規定的時間內多使用理療、作業治療、運動治療等綜合康復治療手段可改善功能障礙[2]。病人每日完成常規康復治療后,剩余時間通常難以再次進行規范、系統的后續功能鍛煉,且欲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全面恢復健康,僅靠治療師所實施的康復治療是無法實現的[3]。同時,上肢骨折病人因疼痛、缺氧、失血等使機體產生應激反應,導致生活質量下降,且因擔憂能否恢復正常生活、工作而易產生焦慮、抑郁等情緒,嚴重影響機體的恢復時間與效果[4]。蕭氏雙C護理模式是一種基于“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使病人社會、心理、生理等方面恢復到最愉悅的狀態或降低、縮短不愉快程度。為探究其應用于上肢骨折病人中的效果,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上肢骨折病人分別給予常規護理和蕭氏雙C護理模式護理,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7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行常規護理的上肢骨折病人49例作為對照組,2018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行蕭氏雙C護理模式的上肢骨折病人49例作為觀察組。納入標準:①無溝通障礙者;②意識清晰者;③無其他嚴重并發癥者;④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參加此研究者。排除標準:①中樞神經系統嚴重疾病者;②有腎、心、肺等器官疾病者;③臨床資料不全者。對照組:男26例,女23例;年齡18~72(47.92±7.39)歲;左上肢手術22例,右上肢手術23例,雙上肢手術4例。觀察組:男27例,女22例;年齡18~74(49.36±7.82)歲;左上肢手術18例,右上肢手術23例,雙上肢手術8例。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主要包括鎮痛處理、健康教育及各項基礎護理措施。
1.2.2 觀察組
觀察組行蕭氏雙C護理模式。
1.2.2.1 改善心理舒適
上肢骨折病人因創傷疼痛造成自理能力突然下降,其日常生活須依靠家屬或護理人員協助,且擔憂會影響日后工作與生活,易出現不同程度的抑郁、焦慮或煩躁心理。因此,在病人入院1周內做好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根據病人職業、性格、受教育程度、年齡、家庭等情況仔細觀察病人,以誘導式體位及時、準確地捕捉病人實時動態心理支持需求,并反復強調配合醫護人員治療和護理操作的重要意義,從而提高其對醫護人員的依從性。
1.2.2.2 改善生理舒適
護理人員對病人加強護理指導和安全教育,抬高患肢避免病人患肢受壓且利于血液循環,從而減輕肢體腫脹。若病人病情較輕,則鼓勵其積極進行肌肉功能鍛煉,被動和主動活動患肢或給予按摩,消除腫脹。此外,護理人員密切觀察石膏、夾板等外固定物的情況,及時調整松緊度。對于骨牽引的病人,護理人員指導病人掌握在牽引狀態下緩慢移動軀體,并根據自身體位的變化調整牽引方向,確保病人體位舒適,得到持續、有效牽引。
1.2.2.3 改善疼痛
護理人員認真觀察病人對疼痛感覺的反應,傾聽其訴求,采用疼痛數字評估法準確評估和記錄疼痛值。可通過輕輕按摩術后創口周圍皮膚,如采用觸覺分散,以緩解其對疼痛的注意力,護理人員在對病人按摩時以傷口敷料為界,用手指按摩敷料,并詢問病人,根據其喜好采用液狀石蠟或精油作為媒介,以病人感覺舒適為度,每天2次或3次,每次0.5~1.0 h;通過音樂、聊天放松的方式轉移病人注意力;疼痛感嚴重時可采用鎮痛藥物緩解,在護理過程中做到按摩手法熟練輕巧,減輕疼痛刺激。同時,護理人員耐心消除病人顧慮,與其共同制定合理的鍛煉計劃,以舒適為最終目的,使其主動參加鍛煉,早期鍛煉促進血液循環,中后期促進關節活動,并根據其身體狀況隨時調整計劃。
1.2.2.4 改善社會舒適
上肢骨折病人因突發意外,易產生心理應激,且骨折疼痛降低病人心理應激,護理人員積極與病人家屬交流,建立社會支持保護,并鼓勵其給予病人足夠的照顧、幫助與關愛,并理解、支持病人,滿足病人的歸屬感需求,使其保持愉悅舒適的心情。病人出院后均給予電話隨訪,每2周1次,干預時間均為2個月。
1.3 觀察指標
1.3.1 疼痛
干預2個月后采用美國制定的疼痛質量評價量表[5]對兩組病人疼痛感進行評價。0~10分評價運動受疼痛影響程度,10分:完全受影響;0分:完全不受影響,分數越高運動受疼痛影響越嚴重。0~10分評價疼痛劇烈程度,10分:劇痛;0分:不痛,分數越高疼痛越劇烈。0~5分評價疼痛發生頻率,5分:從未;4分:偶爾;3分:經常;2分:頻繁;1分:一直。
1.3.2 負性情緒
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價干預前后病人抑郁程度,總分≥20分表明出現嚴重抑郁癥狀。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價病人護理前后焦慮程度,總分≥14分表明出現嚴重焦慮癥狀[6-7]。得分越高,則抑郁、焦慮程度越嚴重。
1.3.3 生活質量
采用生活質量量表(WHOQOL-100)評價干預前后病人生活質量,該量表包含自環境影響、獨立性、社會功能、生理功能、情緒、心理6個領域,共100條目,每個領域各條目評分標準為:非常4分、相當3分、有些2分、有一點1分、一點也不0分,滿分100分,得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佳[8]。
1.4 統計學方法

2.1 兩組病人疼痛發生頻率比較
干預2個月后觀察組病人運動受疼痛影響程度評分、疼痛劇烈程度評分分別為(4.29±1.68)分、(5.48±1.19)分,對照組運動受疼痛影響程度評分、疼痛劇烈程度評分分別為(5.82±1.72)分、(6.32±1.23)分,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病人護理后疼痛發生頻率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護理后疼痛發生頻率比較 單位:例(%)
注:Z=3.636,P<0.001。
2.2 兩組病人生活質量比較(見表2)


時間組別例數環境影響獨立性情緒心理社會功能生理功能干預前對照組4945.29±10.6238.99±9.0655.34±15.2745.36±13.9151.19±13.4642.54±11.84觀察組4944.89±10.0139.58±9.5555.13±15.6245.81±14.1651.63±13.3842.91±11.50t值0.192-0.3140.067-0.159-0.162-0.157P0.848 0.7540.947 0.874 0.871 0.876干預后對照組4962.57±7.5351.27±8.3871.04±8.1767.72±7.5270.17±7.9372.84±7.84觀察組4980.19±8.3178.83±8.9583.92±7.9280.33±8.2488.01±7.6390.11±7.20t值-10.999-15.735-7.924-7.913-11.348-11.357P 0.000 0.000 0.001 0.001 0.000 0.000
2.3 兩組病人負性情緒比較(見表3)


時間 組別例數HAMD評分HAMA評分干預前對照組4921.29±3.5219.35±3.46觀察組4921.15±3.4619.28±3.33t值0.1990.102P0.8430.919干預后對照組4919.62±6.8215.27±6.66觀察組4912.11±5.2610.52±5.18t值6.1043.941P0.0000.000
蕭氏雙C護理模式的護理理念為“以病人為中心”,以舒適為目的,使病人身心恢復到最佳狀態,從而提高治療效果與病人生活質量,縮短其住院時間[9]。上肢骨折病人因恢復及住院時間長、自理能力突然下降及傷口疼痛等,心理上出現一些變化,易產生負性情緒,影響恢復[10]。而蕭氏雙C護理模式是創造性的、個性化的、整體的護理模式,以舒適為護理重點,該護理模式要求護理人員擁有全面的護理知識,富有同情心與責任心,從細節上為病人提供優質護理,使病人得到安全和滿足感,從而真正保證病人獲得舒適護理[11-12]。
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2個月后運動受疼痛影響程度、疼痛劇烈程度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蕭氏雙C護理模式可緩解上肢骨折病人的疼痛感,原因在于護理人員認真傾聽病人訴求,觀察其反應并采取放音樂、聊天的方式分散病人注意力,緩解疼痛感[13]。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盡量做到操作輕巧,減少對病人的疼痛刺激并給予病人按摩,減輕其肢體腫脹,促進血液循環[14]。此外,護理人員密切關注外固定物的狀態,及時調整其松緊度,確保病人的舒適感并指導病人正確調整牽引方向,保證有效牽引,促進恢復[15]。觀察組干預2個月后HAMA評分、HAMD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蕭氏雙C護理模式使上肢骨折病人保持愉悅心情,原因在于病人因上肢骨折及疼痛易產生心理應激,而社會支持可降低應激反應。護理人員鼓勵病人家屬積極與病人交流,給予其各方面的支持,且護理人員密切關注病人情緒變化,教會其情緒疏導的方法并給予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理解,從而使病人感到溫暖,心情舒適[16]。同時,護理人員保持病房的清潔、舒適,確保空氣清新,光線充足,并積極與病人交流,根據其職業、性格、年齡等情況進行疏導,使其保持輕松、愉悅的心情,有效改善負性情緒[17]。觀察組干預2個月后環境影響、獨立性、社會功能、生理功能、情緒、心理自體形象、性功能、身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及生理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蕭氏雙C護理模式可提高上肢骨折病人的生活質量,原因在于護理人員鼓勵病人積極參加功能鍛煉,與其共同制定合理的訓練計劃,以病人不發生疼痛、不感到疲勞為限度,并根據病人自身情況隨時調整計劃,便于促進病人患肢的血液循環,恢復骨折部位關節的活動度。此外,護理人員鼓勵病人積極面對自己病情,樹立恢復健康的自信心,積極、主動配合護理,正確進行康復訓練,樂觀面對生活,從而改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蕭氏雙C護理模式應用于上肢骨折病人中可緩解其疼痛感,有助于改善病人負性情緒并提高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