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持續狀態(status epilepticus,SE)是神經科常見急危重癥,是一種以反復或持續的癲癇發作為特征的,具有病情復雜、進展迅速、難以預測和病死率高的特點[1]。有研究表明,SE總體病死率高達20%[2-3]。SE如果不及時識別和處理,具有較高的致死及致殘率。不同國家、地區或同一地區的不同科室之間,在SE的認知水平及處理方式上均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可能會導致病人的治療或預后的不同[4-5]。隨著醫學知識的不斷更新,有85.3%的醫師認為將SE病人收治到重癥監護室(ICU)或者神經科ICU可能給病人更好的轉歸[6]。剛進入ICU的新護士很難把所學的課本知識很好地應用于臨床實際工作中,了解護理SE病人的真實感受和體驗,針對新護士存在的心里狀況,采取針對性措施,促進新護士更好地適應工作,并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及效率。
1.1 研究對象
采用目的抽樣法,抽取在我院ICU(包括急救ICU、腦外ICU)護理過SE病人的臨床新護士11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2017年新入職或新定科的護士;②護理過SE病人的護士;③同意受訪者。樣本量以受訪者的資料重復出現,達到飽和的原則確定。本組訪談新護士共11人,編號N1~N11,其中女8人,男3人;年齡20~28(23.09±1.76)歲;專科5人,本科4人,碩士2人。
1.2 研究方法
1.2.1 資料收集
本研究采用現象學的研究方法,訪談前擬定訪談提綱,提綱內容:①在您工作中護理過SE的病人嗎?②對于SE你們了解多少?③請您談談第1次護理SE病人的經歷和感受是什么?④您覺得在之前接受的培訓能讓您在實際工作中很好地護理這類病人嗎?⑤您覺得對于護理SE的病人還有什么心得體會?訪談地點為醫護值班室或辦公室,研究者取得知情同意后開始訪談。訪談在安靜無干擾的環境中進行,每次訪談時間為20~40 min,每組訪談1或2次,訪談全程錄音,并及時記錄各種非語言性資料,仔細觀察訪談對象的表情及情感變化。
1.2.2 資料分析方法
訪談結束后1 d內將錄音資料轉化成文字,采用Colaizzi分析法對資料進行分析[7]。通過閱讀所有訪談資料,形成整體概念,逐字逐句分析其含義并行分類推理,最終提煉出四大主題。
2.1 主題1:病人的發作癥狀影響ICU新護士的反應
SE病人損傷可能是持續性的、瞬間性的、漸進性的或是永久性的,具體取決于病人的發病情況、發病持續時間、潛在腦損傷以及癲癇藥物的不良反應等[8]。N4:“看到SE病人的心理反應主要還是看病人的發作類型吧,我們的病人肌陣攣性SE,就一側肢體或局部的抽搐,我看到了還是很鎮靜的。”N5:“對于一些SE診斷進來的病人,我們會對他們的發作癥狀了解一點,所以處理起來得心應手,但是對于突發的SE還是要多準備一點。”N7:“如果是全身抽搐,看到會焦慮,心跳都會加速的,會立馬叫人一起搶救,如果只是一個肢體抽搐的話,心里接受程度會好點。”N11:“上次看到一個四肢抽搐、咬舌,后來還口吐白沫了,很害怕,都不知道該怎么辦”。
2.2 主題2:護理時的心理狀態
SE是一種危及生命的急癥,發作進展迅速、難以預測,因此,搶救時護理工作者的心理體驗很復雜。
2.2.1 緊張、慌亂
N2:“剛開始看到病人抽起來的時候就開始緊張了,不知道該怎么辦, 這個只在讀書的時候聽老師說過,但是沒有親眼見過。”N3:“第1次看到突發的病人還是很緊張,就慌忙叫人,然后就慌亂地按照醫囑搶救了。”N6:“第1次看到很緊張,手足無措。雖然我們上崗前會培訓,但是也是書面的知識,真的看到了還是很緊張”。
2.2.2 恐懼、擔心
N1:“看到病人意識喪失,表情痛苦、猙獰的在床上抽搐,內心惴惴不安。”N5:“第1次碰到這樣的病人,心里很恐懼,也擔心病人,害怕出問題,希望可以為他多做點事情,讓他緩解。”N7:“看到病人已經抽了3~5 min了,害怕他會出意外或者猝死了。”N10:“剛工作看到SE病人確實有點害怕,上次搶救的那個病人還咬破舌頭了”。
2.2.3 懷疑自己的能力
N1:“當看到病人抽起來的時候,會擔憂是不是自己的操作出問題導致的,會懷疑是不是輸液引起來的或者用了什么藥的變態反應。”N7:“病人抽搐的時候開始不敢處理,怕自己會出錯,會等醫生過來處理。”N5:“研究生3年在臨床待的時間也不多,剛工作就遇到這類病人,真的害怕自己處理不好”。
2.2.4 無奈
N2:“有的病人是SE進來的,基本上一直再抽,給他們用藥后也就能保持一會,耐受了藥物后又開始抽搐了,很難控制得住(搖頭)。”N6:“上次看到這類病人的處理措施也就是給予鎮靜藥,然后就讓我們觀察他,沒有看到一個很有效的方式去控制癥狀,減輕病人的痛苦,我感覺很難過。”N8:“隨著工作時間的延長,看到這類病人也多起來,看到他們大多數的預后不好,很惋惜,年輕的生命,外面等候的是著急的家屬,哎!(嘆氣)”。
2.3 主題3:護理中需要支持
2.3.1 需要同事的支援
N1:“看到突發的SE病人,害怕病人出事,沒有醫護人員在旁邊,醫生趕到床邊的時候,我感覺心理負擔小點了。”N9:“在病人發作過程中,希望有醫護人員在我身邊,哪怕是實習生也可以,這樣我也就安心一點。”N6:“ICU沒有家屬,因此看到病人發病了,只能大聲喊叫同事,有同事看到了或者應聲了,心理會欣慰一點,等大家都過來幫忙搶救了,感覺懸著的一顆心就落地了。”N10:“我剛工作,還是覺得老師們是我堅持工作和面對SE病人的后備支持力量(微笑)”。
2.3.2 需要知識和經驗支撐
N5:“老師他們對于一些疾病還是蠻了解的,如果是高致癇性的疾病,比如大面積腦外傷等,他們都會告訴我們要準備預防措施,看到他們抽搐起來也會胸有成竹。”N10:“我第1次護理這類病人的時候,基本上就是跟著醫生或老師們指揮走的,感覺自己都沒有動腦筋,當然我也要學習起來,方便以后自己單獨處理這類病人。”N8:“我剛來科室,看到過SE病人,但是我護理的床位上這類病人不多,平時看老師們處理起來都很麻利,感覺我自己處理的話會有點慌亂吧,這個是需要經驗積累的。”N9:“剛開始上班的時候還是經驗不足,護理的次數多了,心理和行動上都能適應過來,立馬開始采取搶救措施”。
2.4 主題4:加強和改變培訓方式
N7:“感覺對于這類病人的護理培訓很多時候都是一筆帶過或者只是看到一些書面的知識。但是真的看到了,心理防線崩塌了后就一片空白,書本知識都忘記了。我希望培訓我們的時候能讓我們看一下視頻或者讓我們演習一下搶救的經過。”N5:“臨床上培訓帶教老師有時候會疏忽具體疾病的護理和搶救,這些也需要我們自己去學習,我們會在護理SE病人后請教老師或者自己組織小組討論心得體會,這樣子進步快一點。”N11:“其實我希望能在護理這類病人之前就能看到或者熟悉他們的發作癥狀,就是希望接受科室培訓的時候,可以放點相關的視頻看看,如果只是書面的知識要點,接受度不高”。
3.1 加強學習SE的相關知識
SE為神經外科較為常見的一種臨床急癥。在病人SE期間病人的神經功能及意識并未完全恢復至正常水平,因此,在此期間病人的病死率及致殘率是相對比較高的。肖利華[9]認為,SE病人的院前急救與護理工作關系著病人的治療療效。因此,作為醫護工作者應履行自己應盡的職業義務,學會、掌握SE的急救和管理措施,從而有效地控制病人病情的惡化,提高搶救的成功率。目前臨床上對于SE的治療多數以及時、準確地搶救治療,合理、有效地護理為主[10],并在病人SE時密切監測病情變化,并積極預防相關并發癥的發生。
3.2 采用多元化策略,豐富培訓方式
在訪談過程中很多新護士反映之前的培訓對護理SE病人的技能仍有待改進和提高。有研究表明,通過情景模擬可以提高護士的綜合能力,對于SE的護理不能是呆板的護理操作練習,面對的不應是冰冷的模型,應設計形象的肢體語言[11],還可以采用視頻和書面講解相結合的方式,促進理論聯系實際,培養新護士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通過情景模擬訓練還可以檢測新護士對知識地掌握程度。王艷紅等[12]研究表明,經驗學習圈培訓的理論操作性和實用性都很強,可以提高低年資護士的參與、體驗、求知、踐行的主動性。因此可以采用多種培訓方式提高新護士的臨床護理能力。
3.3 建立支持系統,減輕護士的心理壓力和應激
新護士經歷從學校學生到護生,再到護士角色的轉變,面對陌生的學習、工作環境以及突發的緊急臨床問題,其專業知識與技能相對欠缺,臨床勝任力有限,這些常會導致新護士面臨較大的心理應激與壓力。訪談過程中護士們均表現出較大的心理壓力,有研究指出,可采用同伴教育減輕護士的心理壓力和不良情緒[13]。因此,作為管理者應及時了解新護士的思想動態,給予情感支持,走進其內心世界,加強對新護士的心理支持,從而維護他們的心理健康。
3.4 提高護士的工作信心
要增強ICU新護士的工作信心,讓所有帶教老師對新護士做到放手不放眼,積極鼓勵其參與病人的管理,并在新護士工作出現問題時及時給予指導,提醒其在搶救和護理的過程中要時刻保持頭腦清醒,并有意識地讓他們參與到一些復雜病人的護理中,讓其經歷復雜的病情觀察,見識工作中的各種意外狀態,使其鍛煉自身的心理素質,克服急救護理中的忙亂現象,提高工作信心,督促自己去學習并掌握處理問題的方法。
SE是一種危及生命的急癥,需要及時識別、救治及合理、有效的護理。ICU收治的SE病人日益增多,ICU新護士能否勝任對這種病人的護理至關重要。作為ICU的護理管理者或帶教老師有責任和義務增強新護士的工作信心,減輕新護士的心理壓力和應激,進而提高新護士的搶救和護理癲癇持續狀態病人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