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廷文
我國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特別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提升群眾的法治意識,有助于建設和諧社會和強化依法治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提升群眾的法治意識越來越迫切。只有廣大群眾具有較高的法治意識,才能維護國家和個人利益,深入推進依法治國。
1.法治意識的含義。法治意識是指作為獨立主體的社會成員在實踐中所形成的法治心態、觀念、知識和思想體系總稱,是符合法治社會建設要求的法律意識,是人們對法律和法律現象的看法和對法律規范的認同的自覺程度最高的一種意識。與法治意識相對應的是人治意識。人治和法治方面雖存在爭論,但多數人普遍理解是:法治代表民主、人治代表專制,人民要法治而不要人治。
2.法治意識的積極意義。一是法治意識為人的社會活動提供指導。法治提供了共同認可和遵守的原則,群眾能平等交流,而不屈從于權力。二是法治意識促進個人自我完善。法律法規的制度化保證了群眾民主權利的廣泛實現。法治意識的弘揚,使人的自我完善功能有了可能性,并以這種功能為動力,為人的全面發展和完善創造了社會活動空間和條件。三是法治意識促進社會關系和諧發展。法治意識以相互平等為存在基礎和條件,通過一定的制度安排和特有機制把平等作為處理人與人的關系原則。法治將群眾權利普遍化,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這樣的機制下,社會關系才具備和諧發展的條件。
3.提升群眾法治意識的必要性。從個體而言,法治意識的提高是保障群眾基本利益的重要后盾,從企業和社會組織而言,在利益受損和遭到威脅時,每一名成員都有權利和義務用法律武器保障企業和社會組織利益;同時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市場經濟需要樹立起權利與義務的對等觀念,要求廣大市場主體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群眾的平等意識,可以從根本上克服官僚主義等特權現象;特別是國家提出“以德治國”,號召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實際僅靠社會輿論監督是無法實現這一目標的,必須增加法律手段,德治法治有機結合,規范社會各階層行為,樹立行為準則,才能更好構建和諧社會。
一是法治意識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目前,群眾的法律意識大多處于法律心理和法律觀念的階段,還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
二是權利意識淡薄。權利意識是群眾意識的核心。受客觀上歷史社會存在形式和主觀上傳統儒家思想影響,重義輕利觀念強烈。當群眾權利受到侵害時,大多會因打官司有貪圖利益的嫌疑,而不愿用法律來維護自身權益。
三是法治教育不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要求有現代法治觀的支撐,需要有與之相應的思想教育理念和運作體系。但目前個人、企業和社會組織在發展中會遇到不同的維權案件,由于一些限制性因素,法治教育培訓無法普及到每位群眾。
1.加強調查研究。社會發展必然引起群眾法治意識的變化。當前,我國正處在日新月異的信息化、智能化新時代,深入到社會生活中,調查、了解、把握不同階層、不同群體和個體法治意識的狀況,分析、總結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對于培養和提高群眾的法治意識有著重要的意義。
2.拓寬傳播媒介。要改變群眾的法治觀念,必須從宣傳、教育、社會氛圍和網絡環境等方面入手。1985年以來開展的普法宣傳教育活動,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對不斷提高群眾的法律意識起到了重要作用。書籍、報刊等書面形式的傳達能力比較強,容易被群眾接受。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大眾傳播媒介進行法制宣傳教育,提高職工法律意識是一種運用最多、影響最大的途徑,是提高群眾法治意識的有效載體。
3.重視法學教育和法學研究。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與法學教育、法學研究是否繁榮有直接的關系。法學教育是培養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徑,而法律人才又是宣傳、傳播、深化法律意識的使者,法學研究是培養健全的法律意識的重要條件。社會在發展,法律也需要發展。在法律實踐中,一些新經驗、新思想也需要及時總結、推廣,這都離不開法學研究。而研究的成果,又通過法學教育使一部分人先行接受,然后又通過受教育者用各種方式向社會推廣實踐,從而推動整個社會法律意識的不斷更新提高。
4.創造有利的內外部環境。所謂外部環境,主要是指經濟環境、政治環境和文化環境。經濟環境方面要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治環境方面要不斷優化黨領導下的民主政治體制、政治活動程序和科學的政治觀念,因為法制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法律意識是在民主意識的基礎上產生的。文化環境方面要不斷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為精神文明組成部分的法律意識必然要受到精神文明整體發展水平的制約,群眾法律意識的完善和提高也有賴于整個社會精神文明的完善和發展。所謂內部環境,主要是指法制自身狀況,包括兩方面:一是不斷建立健全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基本理論和方針;二是努力形成知法、守法、用法、護法的社會氛圍。
5.樹立具體的法律觀念。一是權利觀念。強化正當的權利觀念,可以使廣大人民群眾當家作主得以真正體現。有了權利觀念,群眾不僅會爭取自身合法權利,而且會自覺維護他人合法權利。二是契約觀念。其法律含義在于通過明確契約雙方的權利義務,使人們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所擔任的法律角色,從而有效地選擇自身行為。群眾的契約觀念,有助于約束、規范自身和對方的行為。三是正確的訴訟觀念。樹立正確的訴訟觀念,通過正當法律程序解決矛盾和糾紛,既是維護個人權益的需要,也是維護正常社會秩序的需要。提升法治意識還有其他方面要求,例如:建立規范的法律監督體系、做好立法與司法解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