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宇 陳雯 謝楸 楊修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網絡對人們的生活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以“互聯網+”形式出現的行業層出不窮。而大學是學校向社會過渡的階段,大學生們的心理變化呈現著多樣化的特點,他們的情緒波動會受到學習、就業、金錢、社交、感情等多方面的影響。因此他們的內心是充滿復雜且多變的,處理不當容易出現焦慮、擔憂、困惑等多種不良的情感,進而會引起心理健康的問題。而當今高校的心理咨詢大部分是通過QQ 群等社交媒體公布心理咨詢室的相關信息,讓有需要的同學主動去聯系預約心理醫生,方法簡單但是效果并不顯著,大部分學生對QQ 群里的消息幾乎是忽略過去的。根據我們的調查顯示,有半數以上的同學對學校的心理咨詢室僅停留在聽過名字這個階段,由此可見傳統的心理咨詢室并沒有發揮出很好的作用。因此我們希望建立一個平臺,這個APP 擁有線上查詢學校心理咨詢室相關信息、線上云聊天、云治療、輸入關鍵文字自動回復相關問題等功能,通過線上線下將學校心理咨詢室與學生們更好的連接起來。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廣西某高校的學生,學生涉及的范圍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和研究生。為了解學生對心理咨詢室的情況,我們通過使用問卷星來進行線上問卷采訪,采訪者通過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來回答。其中在這次調查中,我們一共收到218 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為218 份。該問卷的內容涉及基本問題和核心問題。我們小組通過數據整理分析得到結果。
在這次問卷中調查中的218 名同學中,有32.11%的男生,有67.89%的女生,在年級分布中,有42.2%的是大三的學生,有35.32%是大二的學生,有17.89%是大一的學生,有4.13%是大四的學生,還有0.46%是研究生。
從調查的情況來看,多數人對心理咨詢是沒有抵觸的,并且學生們也是愿意接受心理咨詢的。但是問到有需要時是否會去詢問心理醫生時,有67.89%的受訪者表示不會主動去詢問心理醫生。其中有76.61%的同學認為心理問題不大,有58.26%的同學認為沒必要咨詢心理醫生,和老師朋友等傾述就可以解決問題了被選取的比例是最高的,前者被選取比例為76.61%,后者為58.26%。但根據調查顯示還有25%的學生害怕被人知道去心理咨詢室,在性別與不想去看心理醫生的原因的關聯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分析顯示男生更容易覺得看心理醫生丟人,而女生更傾向于和老師朋友溝通來解決問題。
而在詢問到對學校心理咨詢室的了解情況時,僅有3.67%的同學對學校的心理咨詢室是了解的,還有高達28.44%的同學對學校的心理咨詢室完全不了解。認為學校心理咨詢室是否可以解決自己情緒上的困擾上,21.56%的同學認為學校心理咨詢室可以解決自己的情緒困擾,61.01%的同學認為學校心理咨詢室解決力度不大,并不能很好的解決自己問題,甚至還有17.43%的同學認為學校心理咨詢室的完全不能解決自己情緒上的困擾。
在此次的調查中可以得到以下結論,現在的學生對心理咨詢是接受的,但是僅停留在認知這一方面,實際上對付諸行動的同學很少。而且學生對校園的心理咨詢室是不夠了解的,學校心理咨詢室沒有與學生建立起一個很好的溝通橋梁,這就會導致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時候并不會想到要主動去聯系校園的心理咨詢室。并且通過影響因素可以知道大學生這個群體是受到外界的干擾最強的,容易出現情緒波動并且呈現多樣化。所以一旦自己處理不妥當,就可能導致心理問題。總之,就當前校園的心理咨詢的認知以及心理咨詢是不夠完善的,需要一個關鍵點將其聯系起來。如果能夠解決這一問題,相信學校的心理咨詢的建設能夠進一步提升。
隨著互聯網的時代的到來,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普及,其性能也愈發強大,我們可以創建一個校園心理咨詢的APP,同學們通過自己在校的學工賬號來進行注冊和登錄app 就能夠查詢到學校心理咨詢室的相關信息進行線上預約并且還可以隨時隨地的查詢心理方面的書籍資料,可以和心理醫生線上通話、云聊天、云治療,可以輸入關鍵文字自動回復相關問題,具有良好的保密性,還可以在留言板塊留下你對學校心理咨詢室的發展意見等。通過這個APP 將學校心理咨詢室和同學們在線上線下更好的聯系起來。通過這些功能學生可以清楚了解校園心理咨詢室時怎樣建設,通過怎樣的方法去尋求幫助。
心理咨詢室則圍繞這個app 進行工作,比如心理咨詢室可以在app 上傳值班時間、宣傳心理咨詢室的情況、以及提出各種心理小建議。定期發布一些心理測試并且收集起來,初步了解學生的情況。而且也可以通過學生提出的合理要求改造學校的心理咨詢室,為學生提供他們需要的環境。同時心理咨詢室對自己收集的關于學生的各種消息要進行保密,不能隨意泄露。以此維護校園心理咨詢室的信譽。同時通過這種雙向的建設也能夠提高心理咨詢室的知名度,讓學生感受到學校的心理咨詢室是真的有用,而不是一種流于形式的管理。
校園心理咨詢app 建設的初衷是基于網絡時代下學生對校園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如果學生能夠充分的了解學校提供的資源,能夠最大化的合理利用。對于那些壓力大卻無處緩解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緩解地點。而對與學校來說,能夠幫助學生走出困境,明白自己的付出是能夠被他人接受的,而不是出現那種流于表面,疏于管理的流程式的管理。而手機對于現在的學來說是一個必需品,通過互聯網進行各種各樣建設也是時代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