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襲城元
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各個行業的產業結構逐步完善,受到市場經濟的影響,農村產業也必然要進行產業結構的優化。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全面提升農村居民的收入,實現農業發展的現代化,建立經濟繁榮的新農村。
1.有利于家庭承包經營的穩定,實現農業現代化。多年來,農業產業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是基于家庭承包經營制度而建立與發展的新型經營形式,其不僅不會與家庭承包經營發生沖突,還對其具有一定的補充效果。在經營過程中,其無需進行農戶的土地承包關系的調整,也不會對農戶的自主生產與經營權利產生影響,而是采用合同契約的方式,對分散農戶進行有效整合,使之成為龍頭企業的原料供應地,其是產業鏈當中最為基礎的環節,通過擴大產業規模與再生產,實現生產的專業化與種植的區域化,同時也實現經營的集約化發展,運用企業管理的方式進行農業管理,推動農業發展逐漸向現代化與科學化的方向發展。
2. 有利于轉變農業經濟的根本性轉變。經濟體制改革最先在農村開始,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行后,農村經濟的生產關系發生了改變,生產力得以全面解放。農村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國民經濟的總體發展,這都得益于農業經濟體制的改革。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下,農村的產業結構不斷調整,農村出現了大批鄉鎮企業,農村生產要素得以重組,農村經濟結構得以優化與完善,為農業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了推動農業經濟發展,不僅要實現農業經營模式由粗放性向集約性的轉變,還要以現代農業取代傳統的農業經營性質,而實現農業產業化為農村根本性轉變創造了條件。
3.農業產業化能夠切實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許多問題的存在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進程。農村地區的龍頭企業規模相對較小,缺乏經濟實力,難以有效抵御市場與自然風險。實現農業產生化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由農戶與龍頭企業共同進行風險的承擔,共享利益成果,進而建立起可行性較高的雙贏合作機制。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解決農村經濟發展問題的重要途徑。要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應將科學的管理理念與先進的生產經營方式融入農業領域,進而實現農業生產的規范化與專業化發展,為農業科技的發展提供助力,促進農業發展能力的全面提升,不斷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提高農民的生產收益。
4.有利于化解農戶分散經營和市場經濟發展的矛盾。在農村經濟逐漸市場化的當下,農業生產的主體是農戶,其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農戶具有分散性的特征,同時生產行為較為相似,這與市場化需求的多樣化發展并不一致,甚至會產生供求不平衡的矛盾,雖實現了農業產量的有效提升,然而農戶的經濟收益卻難以增長。基于化,農業產業化可解決這一問題。農業產業化是以家庭生產經營為基礎,與企業進行聯合,充分利用農村的自然資源,解決了農戶盲目生產與經營的問題。同時,由于農業企業的信息渠道較為通暢,在產品、加工、運輸方面較為便利,因此在市場競爭中具備一定的優勢,可以幫助農戶提升經濟收益。
1.建立與優化農業產業化政策,為農業經濟發展創造條件。農業部門應建立農業拓展與開放的政策,積極進行農業生產資金的引入,應用先進的技術與設備,聘用專業的農業管理人才,實現經營方式的優化與轉變,進而實現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同時,還要建立農業經濟開發區,制定吸引投資商的優惠政策,與外資企業合作進行科技的研發,不斷進行生產能力的提升,生產出適合出口、經濟收益更高的農產品。此外,還應對龍頭企業進行政策扶持,推動龍頭企業的發展,并制定農業基地建設相關政策,促進農業基地建設的快速發展。
2.引進與培育農業龍頭企業。農業龍頭企業具有市場開拓力強的優勢,可以進行農產品的深加工,綜合服務能力也更強,龍頭企業的經濟實力以及對中小企業的帶動能力決定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速度,也是衡量農業產業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對農業龍頭企業扶持過程中,要明確扶持重點,確保資金使用效率的有效提升,同時,還應鼓勵大中型企業向龍頭企業注入資金,確保龍頭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得以穩固。
3.建立農產品原料生產基地。以生產區域化、經營集約化、服務系列化的原則進行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建設,確保重點農業產業得以規模化發展,并呈現特色化發展趨勢,鼓勵重點產品進行品牌創立。一方面,農業企業要積極建立農產品原料生產基地,使之發展成為企業的農業生產基地。同時,還應在第二與第三產業較為發展的區域,結合當地的土地流轉情況,建立經營統一的農業專業化基地,采用股份合作的方式實現現代化的管理體系與農業生產基地建設的高度融合,對企業的管理進行優化與完善。此外,還應發展農業專業生產大戶進行農產品基地的建設。由農業企業帶頭,從服務方式及內容上對農業生產專業戶進行引領,投入大量資金建立符合企業需求的農產品原料基地。
4.實現國內與國際市場的拓展。應以農副產品為基礎,實現產地輸出型市場向中轉集散型市場的轉變。其次,還要建立要素市場,建立多元化的復合型市場。在建設過程中,應以統一化原則為依據,嚴抓各種經濟要素,建立資金、勞動力、物資與技術要素完全俱備的市場,進行各種市場要素的合理配置,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保障。此外,在全球化市場競爭的環境下,農業企業也應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5.加快科技發展,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要在農業生產、加工、運輸等各個環節發揮出科技的重要作用。首先,要根據市場需求進行農產品技術的研發與引入,引入新型農業品種,提高農業生產技術,吸引農業科技人才參與農業企業與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建設,實現農業科技成果向農業生產的轉化。其次,還要實現農業品牌化發展。在現有品牌穩固的基礎下不斷進行新產品的開發,促進農業新名牌的發展。此外,農業企業還要積極發展綠色環保農產品,減少農產品的化學殘留,建立與優化農產品質量體系與標準,對農產品進行量化與級化評定,使之符合國際化的生產標準。最后,還要加強農業素質建設,以農業支柱產業為重心,大力推廣農業技術培訓,促進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全面提升。
6.加強領導,實現職能的轉變。在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要以科學發展的眼光,明確農業產業的系統性發展,將之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加強各部門的配合,實現全員參與。政府部門應將自身的優勢完全發揮出來,明確自身的工作職責,積極配合以推動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結語:農業產業化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作用。要實現農業產業化在農村經濟發展中作用的深化,必然要深入基層,了解農村的實際發展狀況,切實解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問題,實現工作方式的創新與優化。農業產業化涉及內容眾多,因此必須在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保障農民的經濟收益,加強各部門的配合,不斷進行農業產業化水平的提升,進而促進農村經濟的穩定與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