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秀青
隨著網絡和通訊技術的不斷提高,互聯網迅速向商業化、社會化發展,進入了全球電子商務時代。傳統農產品運營管理體制越來越難以適應新的市場發展形勢。農產品運營管理必須有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手段,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敏銳地捕捉到消費者的需求信息,以恰當的方式為消費者提供合適的農產品,在滿足農產品消費者需求的同時實現自身發展。
濰坊作為“農村信息化建設試點示范城市”,在農村信息基礎建設、涉農信息資源和農村信息服務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績。濰坊市作為農業經濟較發達的地區,農民收入較高,農業龍頭企業多,種養大戶多,物流市場較為完善,農民生產積極性高、市場意識強,能夠主動的使用互聯網以獲取和發布信息,接受新技術,這些都有力的推動了農村網絡商務建設,并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目錄模式。
即農產品企業把自己的信息放到信息網站或者自己創建一個網站,來宣傳自己的企業達到網絡營銷的效果。
特點是費用低、技術含量低、管理簡單;市場規模較小、市場容量一般。
2.信息中介模式。
即通過提供信息中介服務來幫助農產品企業獲得相關信息,在某種程度上僅是商務服務行為。
特點是可減少中間環節,改善信息不對稱的情況。
3.虛擬社區模式。
即通過網上在某個平臺上提供現實用戶所需的各種交流手段。優點是通過電子商務創造的“虛擬市場”,能夠很好的幫助農戶個體或者農業企業了解市場信息,以便于他們在合適的時機對價格進行調整,提高利潤。
4.電子商店模式。
即企業利用電子商務從事農產品零售業務,幫助企業推銷其產品和服務。
特點是使消費者足不出戶就能體驗到超市的感覺,提高了便利程度;但是,這種模式的驅動者一般是賣方,存在局限性。
5.電子采購模式。
即由買方發起的網上交易。
特點是前途好,影響大,投入大,需要供應鏈系統、物流系統、管理系統的有力支撐。
6.綜合服務商務模式。
即在企業傳統的運輸方式上,利用先進的通訊技術,農業網站建立一個以積分制度為主要指標的商家聯盟系統。
特點是具有較強的季節性,產品不易保存,短時間內快速流通。
7.第三方電子交易市場模式。
即由中介完成商家與客戶交易的模式。
特點交易雙方在平臺發布供求信息,運用網站完成一系列交易,改善了農產品交易不規范的缺點,為大宗農產品提供了交易平臺。
1.品牌知名度不高。
雖然農產品在濰坊市出口產品中占很大比重,但濰坊市知名農產品品牌并不多。無論是政府還是經營者,都存在品牌意識不強的問題,一方面政府引導不夠,另一方面,經營者認為創立品牌過于復雜。
2.農民對電子商務認識匱乏,思想封閉保守。
在鄉鎮,農民依舊保留了老舊的思想,不愿接受新思想,也不愿去主動了解電子商務的相關知識。這會導致農戶信息不對稱,盲種盲收。
3.相關人才缺乏。
如今的應屆畢業生和研究生更愿意在大城市就業,很少一部分會回到家鄉去到鄉下,在鄉間田野實現自己的價值。
4.農產品質量標準不明確。
對于散戶來說,更多的是等待別人來收購自己的產品,不同的標準對應不同價格,也會出現為了多銷而降價的不良競爭的情況。
5.物流體系不健全。
現在的物流快遞只到鄉鎮一級,落下了農村這一環節。
6.專業電子商務平臺缺乏。
現如今,大家更愿意通過淘寶,京東這些平臺去購物,專門有關農產品以及家喻戶曉的平臺幾乎沒有,這就導致一些商家會降低利潤降低物價去獲得更多的銷量,最后導致市場價格混亂。
7.網絡法律規范不健全,安全性缺乏保障。
1.各企業、經營者可以在濰坊市主要農業部門建立的濰坊農網、濰坊市農經網等平臺網頁上發布供求、招聘等企業信息。
2.各企業可以開展網上銷售,運用網上商店模式。
3.從濰坊市農業具體情況出發,第三方交易模式更適合其發展。農產品領域專一的專業性電子交易模式更適合其農產品發展,一方面可以當地農戶可以從中獲得生產指導,另一方面可以宣傳特色農產品,獲得更多交易機會。
1.農產品電子商務支撐體系建設。
2.完善網絡基礎設施體系。
3.建全農產品信息數據庫。
1.建立農產品網絡調研系統。
2.搭建網絡信息平臺。
3.建立農產品營銷站點。
4.加強農產品第三方交易市場建設。
1.加強電子商務法制建設。
2.加強農產品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3.培育健康良好的網絡環境。
4.建立安全的網絡支付體系。
1.加快農產品標準化建設。
2.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
3.完善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
結語:隨著各國經濟走向全球化以及各地開放程度的增加,走出去無疑成為了各產業的發展方向。濰坊市更應該憑借其區位優勢,發展特色產業,以信息化帶動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現代化,實現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