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李曉
地理標志保護制度對于提升受保護產品的品質和競爭力、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生產者收入、培育農業產品集群等都具有重要意義。黑龍江作為農業大省,擁有豐富的地理標志資源,發展地理標志產業,謀求產品及相關產業品牌化發展,優化產業結構,是助力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本文分析了黑龍江省地理標志保護現狀,并從營銷體系、品牌培育、產業發展等角度提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地理標志是表明產品產地來源的重要標志,屬于知識產權的一種。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并以TRIPS協議的形式,對地理標志等知識產權進行了定義,從而構建了第一個全球性的地理標志保護體系。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開始了與國際接軌的地理標志保護之路。截至2019年12月31日,我國累計批準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385件,注冊地理標志商標5324件,核準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專用標志使用企業8484家,地理標志相關產值超過1萬億元。
地理標志產品有助于提升地方特色優勢產品質量,帶動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是助推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重要途徑。地理標志產品產自特定地域,同時又蘊含了產地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獲得地理標志保護的產品在一定程度上是特色和品質的保證,有助于獲得消費者的認可,隨著網絡購物的便捷化,更多優質地理標志產品進入了消費供應鏈,從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同時,地理標志具有區域公用性,地理標志產品需要按照統一的技術規范進行生產和加工,使用統一的標識進行包裝、銷售,地理標志可以將區域內進行分散產品生產的農戶聚集起來,有助于區域內培育出優勢特色產品,形成特色產業集群。地理標志帶來的品牌效應,可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有助于涉農企業和農民走產業化、品牌化發展的道路,以品牌增價值,以品牌促效益。
黑龍江省物產資源豐富,是我國農業大省,近年來黑龍江省不斷加大地理標志產品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將特色產品及區域品牌納入地理標志等區域公共品牌培育名錄,助力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截至2019年12月31日,黑龍江省擁有地理標志保護產品71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和集體商標86件,專用標志使用企業548家。
71件地理標志產品中,數量最多的前三類產品分別是:糧食油料類31件,占比44%,蔬菜水果類17件,占比24%,酒類6件,占比8%。黑龍江省大米申請的地理標志產品最多,有18件居全國首位。根據2019年中國地理標志產品品牌價值評價信息,黑龍江省有10個地理標志產品品牌價值超億元,品牌價值總額1384億元。其中,“五常大米”品牌價值677.93億元,位列全國地標產品排行榜第六位,并第三次蟬聯地標產品大米類全國第一名,品牌價值超過100億元的地理標志產品還有佳木斯大米、東寧黑木耳、慶安大米、方正大米。
黑龍江省地理標志專用標志的使用上呈現冷熱不均的態勢,47件地理標志產品沒有企業使用,占到了地理標志的六成以上,有21件地理標志產品的使用企業數量在1至20家之間,而“五常大米”作為黑龍江省地理標志產品的龍頭和明星產品,使用企業最多,有292家。從產品標準上看,五常大米、方正大米等9件產品制定了國家標準,響水大米、北大倉酒等43件產品制定了地方標準,黑土地白酒等16件產品制定了企業標準,3件產品尚未制定相關標準。
2020年7月中歐地理標志協定正式簽署,首批100個中國地理標志產品將受歐盟保護,黑龍江的肇源大米、五常大米、東寧黑木耳入選,為黑龍江地理標志產品走向國際化邁出重要一步。
黑龍江省正在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建設農業強省,充分發揮地理標志在精準扶貧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回應習近平總書記“中國糧食”“中國飯碗”的殷殷囑托。
政府通過幫扶及平臺搭建、載體建設等,建立較強公信度、可持續的營銷體系來有效宣傳地標產品。通過舉辦國際大米節等活動,吸引國內外客商,擴大分銷路徑,提升整體影響力;大力開展互聯網營銷,針對不同年齡層消費群體特點,分別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門戶網站、微博,抖音等視頻網站、微信公眾號來進行多方位的宣傳;通過淘寶、京東、蘇寧等購物網站建立互聯網銷售渠道,利用淘寶特產館等對高附加值地標產品進行定向宣傳;搭建地標產品電商平臺,利用大數據分析開展精準營銷。
政府大力培育地理標志品牌,引入品牌運營機構,協助推進區域公共品牌打造,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加強地理標志公共品牌的使用與管理,維護公共品牌公信度;引導和扶持企業(合作社、農戶)挖掘地理標志的地域文化特色,打造符合自身發展特點的差異化自主品牌,利用直播等新興形式擴大品牌知名度;建立區域公用品牌與企業(合作社、農戶)自主品牌同時運營的子母品牌結構,發揮地標產品品牌效應;選取規模化生產的地標產品,建立基于物聯網的農產品產供安全管控平臺,實現從源頭到市場質量安全可追溯,提高品牌形象和可信度;加大對地標產品經營的監管,及時檢查和整治違法使用地理標志名稱及專用標識等行為,保護地理標志品牌聲譽。
加強行業指導,制定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標準和生產規程,推行標準化、規模化經營,推動地標產業發展;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或合作社,以“地理標志+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為主要模式,整合相關地標產品資源,形成以地理標志為核心的完整產業鏈;一部分地理標志產業發展滯后,進一步加強標準宣貫和標準實施的監督,擴大使用地理標志的企業數及使用量,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和社會團體參與標準的制定修訂;組織一批龍頭企業與國際標準對接,提高農產品競爭力。
以地理標志產業帶動相關產業一體化發展,著力培育深加工產業和休閑旅游特色產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實現從低端原料到高端產品的轉變,扶持就地加工農產品增值,持續提高農民收入;發展冷鏈物流,加大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升地理標志產品的流通效率;挖掘地標產品的文化內涵及特色資源,開展以地標產品為主題的節慶活動,將地理標志和休閑農業、體驗農業等特色旅游項目結合起來,積極開發相關服務業,促進農業、旅游業和三產服務業的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