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鄒 輝
隨著遼寧沿海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丹東作為遼寧沿?!拔妩c一線”的東端起點,和其自身沿江沿海沿邊的獨特區位優勢,市委、市政府緊緊抓住中朝兩國政府打造中朝邊境“一橋兩島”的有利機遇,逐步打造東起古樓子、西至大孤山的沿江沿海城市帶。其中,沿江新老城區域把珍珠灣、翡翠灣、國門灣打造成三大城市亮點。
珍珠灣整體開發馬市島和九連城,打造以文化、教育、職業培訓、運動旅游等為特色的丹東國際文化社區;翡翠灣要在新老城區連接帶規劃建設22平方公里用地,打造高端、高檔現代服務業聚集區和居住社區;國門灣要突出現代化、國際化都市風格,打造丹東新的行政、口岸、體育文化中心;臨近大東港和濕地區域,著力打造丹東臨海新城;臨近海洋紅港和大洋河區域,接中等城市規模,把大孤山經濟區打造成遼寧沿海經濟重鎮。接照“帶狀城市,組團布局”的原則,以一體化發展為方向,科學有序推進城市區劃調整,形成人口與土地等資源大致均衡,基本匹配的城市空間格局,加快推進沿海涉農區域農村城市化,高標準改造老城區,高質量建設新城區,丹東市沿江沿海全域城市化速度必將大大加快。
1.城鎮體系結構不盡合理,城市集聚和輻射功能弱。一直以來,丹東市缺少大型支柱型工業企業,城市規模偏小整體功能弱,對周邊區域集聚服務和輻射帶動功能有限。具體表現在:城市功能分區不突出,產業集群和集聚能力有待提升;城市道路建設跟不上經濟建設步伐,運輸和承載能力偏弱;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各縣區間分工不明顯,聯系不夠緊密;沿海區域與腹地間聯系松散,雖然各專業園區以較快速度推進了工業化進程,但工業結構的“小、低、散”,造成小城鎮量多質低,發展水平低,區域經濟的整體水平不高。
2.建制鎮規模小,建設水平亟待改善。近年來丹東市為推進沿江沿海經濟帶建設做出了一些實際舉措,譬如:對原屬東港市的安康村、海龍村、勝利村、新友村,合并成立江海街道辦事處。但截至目前實際上還是建制鎮水平其規模小、人口少、經濟實力不夠強。另外,丹東市沿海區域城鎮基礎設施還很落后,建設水平不高,公共服務水平較低,與城市相比差距很大。
3.城市環境質量下降,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丹東市工業化進程中,工業“三廢”排放不斷增加,造成沿海地區環境質量下降。鄉鎮企業迅猛發展,遍地開花,使污染源由點向面擴散,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盡管近年來加大了沿海區域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速了新城區建設,加快了老城區改造城市基礎設施落后面貌得到很大改善,但還遠不能滿足城市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如:臨港東區和前陽鎮污水處理廠雖然完工,但配套管網卻難以實施;丹東老城區污水處理廠雖然交付使用,但管網卻是雨污合流的,汛期污水沒法處理;城市垃圾仍處在原始填埋階段,無害化綜合利用尚未開展。
加快丹東市沿江沿海經濟帶城市化重點及難點在農村。應鞏固存量積累增量。所謂存量指已經城市化的區域,如:老城區、新城區、裝備工業園區、臨港工業東區、西區、東港市、前陽、大孤山等。所謂增量是指還不具備城市資格的區域,應按照城市規則加以管理運作并納入城市序列。一方面突出沿江沿海沿公路沿鐵路農村城市化,以線帶面。另一方面,統籌城鄉發展,以推進農村土地合理流轉為抓手,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引導傳統農業逐步淡出,促進一、三產業高度融合,加快農村地區發展。
1.實現城鄉一體化。城市和鄉村作為不同的經濟體,二者相互依存。實現丹東沿江沿海全域城市化,是落實中央“城鄉一體化”方略的丹東實踐,是在丹東市沿江沿海區域率先實現城市化,進而帶動腹地實現全域城市化的基本步驟。城鄉一體化即城鄉政策上平等、產業發展上互補、國民待遇上一致。
2.實現城區現代化。高標準改造老城區,高質量推進新城區建設,提高城市化標準,加速城區現代化。年初以來市委、市政府提出創建“國家衛生城”、“全國環保模范城”、“國家園林城”、“全國文明城”。以“四城聯創”為抓手,用“清潔、生態、綠色、人文”描繪令人憧憬的新藍圖,文明、生態、繁榮富裕的宜居佳地,生態宜居新丹東。
3.實現村鎮社區化。城市化不是簡單的“消滅鄉村變城市”而是改變農村傳統的居住模式,向現代農村居住方式嬗變,以街道、居民組管理體制替代鄉、村管理體制,以城市社區保障模式完善社會組織,實現由管理職能向服務功能轉變。
4.實現農業都市化。城市化不是放棄傳統農業,而是向以工廠化農業、生態化農業和效益化農業為代表的都市型農業轉變。滿足都市需求,接受都市輻射、服務都市發展。突出產業鏈的延伸和產業間的衡接,促進一產向二、三產滲透,二、三產業反哺農業。實現農業增效,農村增富、農民增收。
5.實現村民市民化。城市化的首要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因此,城市化不僅是區域概念,更是人口結構概念即:增加城市人口,降低農村人口。人口在從農村向城市“轉移”的基礎上,使農民從業形態、聚居形態、觀念形杰,乃至生產、生活和文化方式向市民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