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丁江輝
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進行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大數據發展日新月異,我們應該審時度勢、精心謀劃、超前布局、力爭主動,深入了解大數據發展現狀和趨勢,加快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推進數據資源整合,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更好服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國家“十三五”規劃更是對實施網絡強國戰略、“互聯網+”行動計劃、大數據戰略等作了部署,紀檢監察部門如何準確把握時代脈搏,將“信息化+大數據”與監督執紀工作有機融合,對于推動新時代監督執紀工作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創新運用信息化及大數據思維從嚴監督管理干部,進一步提升了從嚴監督管理干部的約束力,對助力于監督執紀問責,扎緊制度“籠子”有著重要的作用。
(1)網絡監督舉報已逐漸成為重要渠道。互聯網加快了信息流動的速度,豐富了信息流動的路徑,拓寬了民主渠道,為公民知悉、討論、監督和參與反腐敗工作提供了信息資源的充分保證。(2)信息技術發展為搭建大數據監控平臺提供了條件。搭建監督執紀管控平臺,就能有效解決日常監督、長期監督方面的痛點。該平臺應包含但不限于干部廉政檔案管理、廉潔預警等模塊。干部廉政檔案管理模塊收集干部個人檔案及有關信息;廉潔預警模塊則圍繞企業權力運行重點領域和違法違紀高危領域或部門,依托收集的數據,探索實現廉潔風險自動預警的可能性。(3)問題線索處置流程的電子化將極大提高監督執紀工作能效。流程電子化可以實現集中管理、規范流轉、跟蹤督辦、實時查詢、統計分析、向上報送等功能,打造完整監督鏈條,將紀檢監察干部從以往的繁雜費時的紙質化重復勞動中解放出來。
(1)重視程度不足。紀檢監察機關(特別是國有企業)對信息化及大數據的運用同當前最前沿的“大數據”運用有巨大的差距。目前紀檢監察機關就如何運用互聯網的優勢,為監督執紀工作帶來質的變化還存在認識不夠,重視不夠,思考不深等問題,大多數工作還在使用老辦法。(2)數據采集存在標準不統一、獲取阻礙大等問題。各地在加速推進紀檢監察信息化系統建設的同時,卻缺乏協調統一的系統平臺標準。加之,紀檢監察機關在審查調查中所采取的調查措施往往都不能獨立完成,運用的通訊、金融、人事等信息數據都需要相關部門協助配合。(3)技術與人才隊伍嚴重缺乏。當前紀檢監察干部中熟悉網絡監管、系統維護的寥寥無幾,導致監督執紀工作信息化數據化任重而道遠。
信息化及大數據手段已成為新時代監督執紀工作的必要手段,本文以國企集團公司為例,進行具體措施的探討。(1)領導干部重視是前提。目前,國企領導對互聯網的優勢認識普遍不足,重視程度不夠,思考不深。因此,要運用信息化及大數據推動紀檢工作的展開,首要要求國企領導干部從思想上重視大數據,學習互聯網思維,提高對大數據發展規律的把握能力。(2)制度創新是基礎。制度是根本,有了制度才能執行。一是要完善各級班子民主決策制度,尤其注意完善民主集中制、企務公開制度等。二要建立健全內控制度,如合同、業務招待費用管理、審批、權限管理、獎金福利分配、績效考核、崗位競聘、晉職晉級等,提高精細化管理。(3)搭建信息化平臺是關鍵。信息化管理平臺在集團范圍內應統一平臺標準,打通數據共享壁壘,至少應包含以下功能模塊:網絡監督舉報平臺、電子化審批流程、各級權限管理、問題線索處置流程、各級干部廉政檔案管理等。(4)吸納技術人才是必要。大數據背景下,紀檢監察干部要懂得正確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和大數據技術,建立起適應時代要求的具備大數據專業能力的人才隊伍,提高紀檢監察工作的水準。(5)信息保密是底線。對于數據收集、共享可能帶來泄密風險,需要通過加強信息安全建設,提升數據安全等級,構建安全體系,建立權限授予制度等方式解決。(6)加強輿論引導。運用網絡傳播規律,加強統籌協調和資源整合,打造風清氣正的輿論環境,在網上網下共同凝聚起正風反腐的強大力量;要利用網站和平臺的橋梁溝通作用,通過第一時間發布權威信息,在及時準確的前提下先聲奪人、首發定調,在網上網下形成持續震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未來的工作中,各級紀檢監察機關還需進一步發揮科技的支撐作用,推動紀檢監察業務與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推動紀檢監察工作向數據化、精細化方向發展,推動監督執紀問責和監督調查處置更加科學、嚴密、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