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琳晗
(鄭州師范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中國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用分離”現象嚴重,很多學生從小學或中學就開始學習英語,進入大學之后仍然無法用英語熟練準確地進行口語交流和寫作。為克服這一弊端,文秋芳教授在2015年提出的“產出導向法”,經過了多輪次,大量教師參與的教學實踐研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本文基于對鄭州師范學院普通本科學生英語水平和學習特點的分析,嘗試以“產出導向法”為指導,探討大學英語教學設計,提高教學質量。
文秋芳教授提出的“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下文簡稱POA),其發展歷經10余年,從早期的輸出驅動假設(output-driven hypothesis)(文秋芳 2007, 2008, 2013),到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output-driven,input-enabled hypothesis)(文秋芳 2014),再到 POA 體系的形成(文秋芳 2015)。產出導向法理論的核心體系包括“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和全人教育”的教學理念、“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和“選擇性學習”的教學假設和以教師為中介的包括“驅動—促成—評價”的教學流程。該教學理論注重 “輸出”,以學生語言的“輸出”為主要目標和教學驅動,“輸入”是為了促成任務產出的“輸出”,因此通過此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學用結合,充分應用所學的語言知識,提高學生的語言實踐水平,同時在課時較少的情況下提高教學質量。
鄭州師范學院的學生大多來自本省,由于河南省高考英語不考聽力,學生在中學階段,尤其是高中階段,主要以學習書面英語為主,以應試為目的,所以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較弱,尤其以 “聽、說”能力最為薄弱。部分學生反應理解教師在課堂上的全英教學有困難,大部分學生在回答問題時不敢張口,或者張口就說錯,但是學生整體的閱讀水平較好,這說明學生過去積累的語言知識并不能在需要的時候被激活,變成活的可用的語言能力。而且,多數學生以通過大學英語四級、六級考試為學習目標,無法很好地將語言知識學以致用。
我校大學英語課程每周4個課時,大二學生3個讀寫課時,1個聽說課時,大一進行了改革,讀寫和聽說實現了1:1的比例。教師的教學方法大多是采用以課文為中心的方法,教學流程主要包括:1. 通過預熱活動(warm-up),激發學生對新課文的興趣;2. 通過略讀和掃讀(skimmingandscanning),使學生了解文章的大意;3. 通過分析課文結構(structureanalysis),幫助學生掌握課文的總體框架;4.講解課文內容,穿插單詞講解和難句分析,使學生正確了解作者要表達的內容;5. 通過課后的練習鞏固所學單詞,并進行翻譯和寫作練習。6.時間允許的話安排幾次學生的實踐產出活動。這種教學方法沒有循序漸進的活動,學生很難將課文中所學到的語言知識轉化為語言表達,這也就導致了學生學了很多課文,依然無法用英語就一些問題或話題表達自己的看法。
“學習中心說”是“產出導向法”提出的全新的教學理念,強調課堂上所有的教學活動都要為有效學習的發生服務。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扮演中介的作用,設計整個教學過程,驅動學生學習的動機,提供相應的語言材料,幫助促成學生完成任務,形成輸出,并對學生進行評價。所以教師的教學設計至關重要,關系到學生是否能產生滿意的成果。我校學生使用的是《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現以第三冊教材為例,探討基于“產出導向法”的英語教學設計。
教師要明白每個單元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點和能力,并設計出每個單元的總產出目標,要求學生以說或寫或筆譯的形式完成目標,該總目標可以分解成若干個驅動任務最終完成。例如第四單元Let’s go.(我們出發吧),第一篇課文講述旅行的目的,第二篇關于獨自旅行,單元的產出總目標是為一位國外友人設計一次為期7天的中國之旅。需要學生考慮到旅行目的地的選擇,花費預算,交通住宿,行程安排,注意事項等,最主要的就是旅行地點的選擇,學生要充分考慮選擇某些地點的原因,并能夠用英語清楚地表達。產出形式是以4-5人小組為單位,形成一個7-10分鐘的陳述,要求制作PPT,可以以派一個代表或者組員分工,依次上臺的形式。最終表現最優的小組錄制視頻,上傳到班級圈,供大家觀看學習。再如第三單元Life stories.(人生故事),總產出目標可以設計成寫一篇人物介紹,要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學習介紹人物的方法,要有介紹的側重點,可以是人物的影響,成就,趣事等,重點突出。
驅動輸出任務與傳統教學的熱身(warming-up)或導入(leading-in)不同,后者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或者激活學生已有的背景知識,是為了更好地學習課文做準備,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POA驅動環節是給學生設置一個產出任務,讓學生在嘗試完成任務時發現自身的不足,從而激發起對新知識學習的愿望和動力。在設置驅動任務時要注意四個方面,即完成任務的目的,明確的話題,確定和真實的身份和任務發生的地點。
例如第二單元Beat your fear(擊敗你的恐懼),驅動輸出任務之一是幫助一個男生留學生克服他與女生說話時的恐懼。在這個驅動任務中,目的是幫助這位男生,話題是討論恐懼及如何克服,身份是大學生,地點是在大學校園或者教室。這一驅動任務的靈感來源是有一個學生告訴筆者,他在大學最大的恐懼是與女孩子說話。這一話題與學生生活貼近,別的同學可能也有同樣的問題,能夠引起興趣和共鳴,唯一的問題是學生為什么要用英語去解決這個問題,所以我把這個學生設置為我們學校的一名留學生,英語是唯一交流的語言。學生在嘗試完成任務時發現不足,如描述恐懼,提供建議等方面的詞匯和句法和有條理的組織等,為了更好地幫助這位留學生,他們需要掌握輸入材料,激發學習地興趣和動力。
設計驅動輸出任務時要注意交際場景的真實性,可以是真實發生的,具有交際價值的場景化的產出,也可以是將來可能會發生的,具有潛在的交際價值的場景。
促成活動的設計要同時具備“精準性,漸進性和多樣性”,遵循促成理論原則,結合課程目標,考核目標,學生水平,學時等因素,才能發揮出理想的效果。例如第五單元When work is a pleasure(當工作是一種樂趣),產出任務場景的設定是:老師的一個外國朋友最近在工作中感覺不開心,沒有成就感,請你給他寫一封回信,幫助他在工作中國找到樂趣。首先,學生在速讀課文,了解積極的工作者和被動的勞役者的不同,即:1)對待工作的態度不同;2)工作中取得的個人成就感程度不同;3)如何度過空閑時間不同;然后老師帶領學生分別就這3點不同進行深入學習和討論,輸入所需的單詞和句型;下一步頭腦風暴,讓學生思考除了以上三點不同,還有什么因素影響了人們在工作中的幸福感,在此過程中,老師根據學生的講述,補充相應的語言表達;最后啟發學生總結,如何才能在工作中獲得幸福感。在學生形成書面的建議之前,給學生提供必要的書面表達用語,幫助學生把總結出來的建議形成書信的形式。
再例如第一單元The way to success(成功之路),產出場景的設定是:鄭州市的一家雙語小學想邀請3名大學生,就成功這個話題給他們的學生進行演講,選拔形式是每個人都要準備,在小組進行PK,每組選出一名參加班級PK,選出前三名參加活動。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發現對關于如何做演講,如何吸引聽眾的知識不足,激發學習的動力。為了幫助學生完成任務,首先,老師帶領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找出課文中列舉了幾個名人的故事,分別是什么;然后分析這幾個名人故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如何突出演講主題;最后頭腦風暴還有哪些與小學生更貼近的成功的例子。老師補充舉例子例證方面的知識和詞匯,以及演講的特點和吸引觀眾的方法。最后選出的學生演講錄制視頻,上傳班級圈,供大家交流學習。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大量豐富的教學資源都可以為教學服務。文秋芳教授指出鑒于目前移動技術的普及,產出“驅動”這一環節可以拍成視頻或者微課,讓學生在課前學習。同時網絡上很多的視頻,音頻都可以為“驅動”和“輸入”環節服務。例如第六單元War and peace(戰爭與和平),在課前讓學生觀看視頻A look back at China’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展現了戰火紛飛的歷史畫面,通過戰爭親歷者的話語讓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戰爭的殘酷,戰爭中平民百姓遭受的痛苦,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的主題,并思考:平民在戰爭中遭受的心理創傷會在戰后愈合嗎?在班級圈發表自己的看法,并給出例證。課文學習完成后,觀看TED視頻Why civilians suffer more once a war is over,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平民是如何解決戰后的生存與重建問題,加深學生對戰爭所造成的災難的理解。本單元總產出目標是閱讀一本有關戰爭的書,并以口頭形式做一個3-5分鐘的推薦同學閱讀的理由,錄制視頻上傳班級圈,供大家互相學習。
文秋芳教授提出的“產出導向法”對于大學英語課時少,教學任務重,應用性強的課程非常適用,可以避免傳統英語教學方法重輸入,輕輸出,學生學到的語言知識無法實踐應用的弊端。老師要深入挖掘每個單元的知識點和主題,設計可行性強,有實用價值的總產出目標,輸出驅動任務要引起學生的共鳴,同時讓學生感覺到完成任務的不足,激發學習動力,促成活動要靈活多樣,做到“精確性、漸進性和多樣性”結合,幫助學生完成任務。筆者還將進一步探索“產出導向法”在大學英語課程的線上教學,不斷豐富完善教學設計,力求通過教學實踐提高其教學效果,教學能力和學生英語語言的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