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再飛
(貴陽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貴陽 550081)
在當前,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社會產業結構正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社會對職業院校學生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高職院校學生也面臨著學習上、生活上、社會工作上及人際關系中帶來的巨大變化,其心理也會因此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1]。在高職院校中尚未步入社會的學生,明顯沒有足夠的承受能力以及抗壓能力,難免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給高職院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加了一定難度?;诖?,本文主要探究如何構建適合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促進其能健康、長遠發展。
通常在教育教學中,最能對教學效果造成影響的就是教學理念,尤其是在當前素質教育發展的背景下,高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更應該重視如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雖然從目前看來,在素質教育指導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明顯的教育效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2]。在一些高職院校顯然沒有足夠重視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只注重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無法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仍然使用相對滯后的教學理念進行教學,在教學實踐中集中在對理論的教學上,從而忽視了學生的實際需求。
一般在高職院校中,都是由學生工作處負責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學生工作處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需要兼顧多方面的工作,不僅工作種類多,任務還較為繁重,因此無法側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這就導致在開展該方面的教育工作時,收到的教育效果不是很理想。另一方面,目前在當前的多數高校中,關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尚未建立明確的考核評價機制,且考核評價方式過于單一,靈活性和實用性不足,只注重考核學生的理論知識,卻沒有考察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這就導致增加了開展量化評價工作效果的難度,對考核結果、內部監督有效性也造成了影響[3]。
在當前的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多數是以教師為主體進行教育教學工作,即教師講課,學生被動接受教學,其主觀能動性無法充分發揮出來。還有部分教師更側重于將理論知識作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點內容,忽視了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也不滿足其個性化發展要求。心理教育的重點就是讓學生能在實際生活中,利用心理健康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而促進其發展,但是目前的教學實踐中明顯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基于素質教育以及社會發展背景,高職院校要正確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大學生的重要性。在實際教學中,要科學、合理規劃該課程,將其設為必修課,并明確其學時學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再根據社會市場的發展需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4]。其次是需要圍繞學生為主體進行實踐活動,既能讓學生學習理論知識,又能培養學生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問題的實際應用能力,讓學生能在學習生活中通過正確的方法緩解心理壓力,提升綜合素養。最后,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由于每個學生在學習能力上都有所不同,因此教師在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板塊時應更注重針對性和實用性。
一般在實際生活中,大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時,會有焦慮、孤僻、情緒低落等明顯的外在表現,教師可利用多方渠道及時獲取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信息,以便能及時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首先,教師可通過心理健康檔案,建設反饋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信息渠道,利用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地建設,教師能對其心理狀態變化波動進行跟蹤,有利于及時干預和輔導受到心理問題困擾的學生。其次,充分發揮輔導員作用,輔導員是學生學習生活中朝夕相處的人,對于學生的心理狀態變化更容易發現和掌握[5]。最后則是充分發揮網絡的作用,高職院校可建立線上心理健康咨詢服務,通過電話、電子郵箱、心理健康媒體平臺等,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以便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
高職院校開展教育教學的主要場所始終是課堂,因此,高職院校應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實際教學工作中,首先可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進高職德育中。其次,是加強互動,鼓勵教師能積極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圍繞學生為主體,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最后,則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性,教師要確保自己對心理學相關概念、專業知識、理論等有深入了解和掌握,才能通過正確的方法指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中,大學生是重要的中堅力量,更是國家未來發展的中流砥柱,因此各高校都應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步入社會和國家的發展中。對于當前的高職院校來說,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仍存在部分問題,需要高職院校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積極在現有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進行創新和完善,力求能構建適應社會發展,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真正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培養出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