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樂樂
(華北理工大學,河北 唐山 063210)
對語言與言語明確而具體的區分是現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的重大貢獻之一。他被公認為結構主義的創始人,現代語言學理論的奠基人。他提出的理論學說對現代語言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是語言學史上的偉大革命。索緒爾的語言學理論學說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現代語言學派及其理論學說[1]。盡管索緒爾教授多種語言,卻沒有出版過任何著作。在索緒爾去世之后,他的學生將他的講義和手稿進行整理并發表,即我們熟悉的《普通語言學教程》一書。通過這本書我們才有機會了解這一偉大語言學家的思想及其語言學理論,并在此基礎上對語言做進一步的研究。
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一書中,索緒爾認為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并指出了幾組對立關系:規定和描寫、共識和歷時、語言和言語等,其中語言和言語的劃分決定了語言學的研究對象[2]。索緒爾使用langue和parole兩個詞分別指語言和言語并對其做了明確而系統的劃分。在索緒爾看來,語言和言語活動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語言學研究的首要問題是對語言和言語、語言的語言學和言語的語言學進行區分[3],這一劃分具有十分重要意義。本文主要探討語言與言語的區別和聯系,并根據當下外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結合現代科學技術,研究語言和言語的區分對現代外語教學的意義,希望研究結果對外語教學有所啟示。
語言與言語的區分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是語言研究的第一個分岔路,為語言學家研究人類語言理清了方向,明確了研究的對象。為此筆者認為,對語言和言語進行多么深入的研究都不為過。不難發現,在索緒爾對語言和言語進行區分之后,許多學者在此基礎上對語言和言語做了進一步的研究,極大地推動了語言學的發展和進步,為我們深入認識人類語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一書中,索緒爾明確指出“語言僅僅是言語活動的一個確定且主要的部分。它既是言語機能的社會產物,又是社會團體為了使個人能夠行使這一機能而采用的一整套不可或缺的原則”[3]。同時索緒爾認為“言語是人們話語的總和,是個人的意志和智能行為”[3]。根據索緒爾的定義,現在語言學界普遍認為語言指一個社會團體中所有成員共同使用和遵循的語言使用原則,這種原則具有社會性、穩定性、抽象性和一般性,而言語指的是說話主體對語言的實際運用,即個人的語言產出行為,與語言相反,言語具有個別性。
語言學家不僅關注語言和言語的區別,同時也剖析了語言與言語之間的聯系。關于語言與言語之間的聯系,索緒爾認為整體語言是個體語言的總和,語言存在于言語之中,同時言語是對語言的具體運用,兩者互為前提,緊密聯系。索緒爾為了說明兩者之間的聯系把語言比作演奏,把言語比作音樂,要演奏必須要有音樂才可以,而要使個體言語帶來效果必須有語言才可以。因此可以認為語言是工具,言語就是對工具的具體運用。
可以說一方面語言和言語之間有著明確的劃分,另一方面它們之間又緊密聯系。如果用哲學的觀點來認識語言和言語之間這種緊密關系的話,可以認為他們之間存在著辯證統一的關系,語言和言語相互依賴,又相互對立,當然這種對立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很多年前就有語言學家根據語言和言語的區分和聯系來研究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和意義并展開了專門論述。例如,董衛平根據兩者之間的關系提出了層面教學,包括語言層面教學和言語層面教學兩種,在語言層面中教師要注重傳授給學生準確的語音、語法、詞匯和詞義知識,在言語層面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4]。王長春認為外語教學法自始至終都是以語言和言語這對基本概念為中心的,并形成了側重語言體系和關注言語交際技能兩大對立的外語教學法流派[5]。
研究發現,學生對語音、詞匯和語法等語言知識的掌握要優于其言語交際能力,也就是所謂的“啞巴英語”現象。造成這種能力差異與當下外語教學模式有很大的關系。筆者認為,外語教學中語言教學和言語教學的不平衡,即重視語言教學而忽視言語教學,是造成“啞巴英語”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為此在外語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學生語言還要教言語,外語工作者應合理分配語言教學與言語教學在外語教學中所占的比例。
那么在語言教學中,要教學生什么內容?需要什么材料? 教師要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最終實現什么樣的目的?同樣地,在言語教學中要傳授學生什么內容? 需要什么樣的環境?教師需要發揮什么樣的作用?要取得什么樣的效果?語言與言語的區別決定了語言教學與言語教學的差異,所以想要回答以上問題需要從語言和言語的內涵出發去研究語言教學和言語教學。
教語言也就是語言教學,語言教學的首要問題是教什么。由于語言是指一個社會團體中所有成員共同遵循的語言使用規則,是個體開展言語活動的工具,即系統的語言知識,所以很明顯語言的基本要素:語音、詞匯和語法應該是語言教學的主要內容。但是根據學生外語水平能力測試結果,發現當下學生不僅對語音、詞匯和語法知識的掌握不夠深入、不夠全面,而且已掌握了的知識只是機械的、孤立的儲存在大腦里,沒有形成有機的、相互聯系的、系統的知識體系,這就導致了在實踐中學生不能迅速將這些知識從大腦中提取出來運用。因此在語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學生語音、詞匯和語法等理論性的語言知識,而且要及時的幫助學生對這些知識進行梳理,使之在學生大腦中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而不是以孤立的、零散的狀態存在。另外,在語言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對語言知識掌握的“準確度”,意識到準確的語言知識是下一步進行言語交際的重要基石。
在語言教學中最傳統、最經典的材料就是教材,教材是教學活動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決定教學質量高低的因素之一,在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材被認為是教師執教的依據,學生學習的導向,在語言教學中教師主要根據教材對語言知識的編排將其傳授給學生。但由于教材中的知識需要通過教師這一中介傳遞給學生,而傳遞過程中由于教師水平不齊、課堂時間有限等原因,導致學生習得的語言知識的量與教學大綱要求相差很多,這些不足在語音、詞匯和語法方面都有體現,尤其是語音方面最為明顯,包括音標問題、輕重音問題、語音流變問題和發音不地道等等[6]。同時單一的學習材料有時可能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學習效率低下,從而失去學習語言知識的興趣。因此筆者認為,使用一些輔助材料是必要的,這種輔助性的材料可以為學生提供盡可能真實的外語環境,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培養學生學習語言知識的興趣,從而提高語言教學的質量。筆者認為當今集趣味性和仿真性于一體的智能設備可以作為這種輔助性材料之一。在語言教學中教師應主動了解可以用于教學的智能設備并將其與教材相結合開展教學活動。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在教學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筆者認為,在語言教學中教師應該將語音、詞匯和語法等語言知識系統而全面地傳授給學生,即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而不是學生。可以認為教師是表演者而學生是聽眾[7]。
不難發現,語言教學的最終目標由語言的內涵決定,所以根據語言的內涵,這一教學目的應該是使得學生掌握系統的語言知識和語言使用規則,為在實際交流中可以產出使同一個社會團體中其他個體理解的言語打下堅實的基礎。
類似地,教言語也就是言語教學,言語的內涵決定了言語教學的內容。言語教學的內容與語言教學有很大的不同,那么言語教學中應該教學生什么內容呢?因為言語被認為是個體說出的話或者個體對語言知識的實際運用,所以在言語教學中應盡可能地給學生創造機會來進行言語實踐,即大量的言語操練。與語言教學恰恰相反,這個過程中學生實際操練是主要內容,教師講解為輔助,教師要通過訓練使學生具備縝密的思維、連貫的邏輯和創造性的表達方式。與語言教學不同的是,在言語教學中,教師要監控學生言語表達的“流利性”。
言語教學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運用已經習得的理論性的語言知識進行交際,然而交際就需要環境,因此環境在言語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包括課堂內的交際和課堂外的交際。在課堂上將重點放在學生言語表達的流暢性而非準確性,比如為學生提供輕松歡快的話題讓他們自由交流來鍛煉他們的言語表達能力,定期開展演講、辯論、模擬情景對話等鍛煉交際能力的活動,開設相應的言語表達能力訓練課程等等。筆者認為,課堂外的言語教學雖不容易控制,但在很大程度上比課堂內的言語教學更真實,因此應該充分利用起來。許多學者曾強調過真實情景對語言習得的重要意義。語言是在非正式的、自然的情景中習得[8]。真實的環境可以幫助學生對已 習得理論知識進行二次加工,提高學生掌握水平[9],這些真實的語言環境有很多,包括英文電影、英文歌曲、VR虛擬現實游戲等,尤其是現在應用廣泛、備受歡迎的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帶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和沉浸式的學習體驗,目前市場上也推出了許多用于外語學習的VR軟件應用。外語教師應該充分學習并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人工智能等,使之在外語教學領域發揮巨大的作用,促進外語教學的快速全面發展。
教師在言語教學中的作用與在語言教學中有什么不同呢?在多大程度上不同呢?這里有一個比喻來形象地闡釋教師在言語教學中的作用,如果把言語教學比喻成拍攝電影的話,那么可以說教師是這場電影的導演,學生則是演員。也就是說學生是這個過程的“主體”而非教師,這一點與語言教學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的事實完全相反。在言語教學中,教師主要是設計、組織課堂活動,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10],然后學生根據老師的安排進行大量的言語操練來提升交際的能力。
言語的內涵不僅決定了言語教學的內容也決定了言語教學的目的。為此,通過言語教學,學生應該能夠熟練地將理已經習得的理論性的語言知識應運用實際交流中,具備較強的言語交際能力。
教學是“教”和“學”的結合,即教師執教和學生學習的結合。為解決當下外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除了從“教”語言和言語的角度研究外語教學,從學生“學”語言和言語的角度來分析外語教學對提升外語教學質量也有重大意義。實際上學生學習外語的過程就是學習語言和學習言語的過程。那么學生應該怎樣學語言?在學習語言時需要注意什么?同樣地,學生應該如何學言語?在學言語時需要注意什么?
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時切忌“急功近利”。因為語言知識是系統性的,這就表明學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全習得這些知識,因此在學習過程中不妨把語言系統看成是由一個個的次級系統構成,這樣一來學生可以先一個個的由易到難學習次級系統最后將這些次級系統聯系起來成為一個大的語言體系,同時語言知識的系統性也是導致大部分學生認為學習語言知識枯燥無味的主要原因。為此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時不要死記硬背,適當的結合語境不失為一種好策略,如記憶詞匯時,將詞匯放在句子中,通過理解句子的含義加深對詞義的理解和印象。
同時學生在學習語言時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一知半解”,也就是說學生要將語言知識“吃透”,這樣在運用時才能游刃有余。許多從事外語教學的工作者認為,許多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夠,往往沒有徹底的融會貫通,導致在實際應用時出現錯誤。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點是學生要時常復習已經學習過的語言知識,語言知識是系統的知識,如果學生學習后便“不聞不問”就很難在大腦中將這些知識形成系統的知識,學習效率大大降低,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學習和溫習,這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
對于學生來說,與學習語言相比,學習言語趣味性更強,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言語場景不局限于課堂上,而是無處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娛樂游戲中都存在。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學習言語,包括課堂上教師組織的言語實踐活動,如角色扮演、演講、小組活動等等;課堂外的鍛煉,如英語角、電影、歌曲等等。重要的是需要學生善于發現這種訓練言語交際能力的機會并加以利用,如最常見的電腦、手機、游戲機等,做到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使外語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學生應意識到言語學習的過程是進行大量實踐的過程,而非“一蹴而就”,只有通過不斷地訓練,言語能力才能逐步提升,因此要抓住每一次實踐的機會,并總結和反思每次實踐過程中的不足和收獲。
索緒爾對語言和言語的劃分在語言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特別是對外語教學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廣大外語教師應該高度認識到語言教學和言語教學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教學實踐中要做到語言教學與言語教學“兩手抓”,使學生掌握扎實的語言理論知識,同時具備良好的言語交際能力。
語言是人類用來交流的工具,因此在學習語言過程中,交流或者說語言環境是最重要的條件。當下大多數外語學習者沒有真實的語言環境,這就導致語言學習效果不理想的狀況,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其在不同領域都得到了應用并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因此現代外語教學可以充分利用科學技術能夠制造現實虛擬語言環境這一大優勢,不論語言教學還是言語教學,都應合理科學地與科學技術、人工智能等相結合來促進外語教學的發展,培養優秀的外語人才,最終實現文化雙向交流,經濟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