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金池
(河北省東光縣職教中心,河北 滄州 061600)
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下,傳統的教學策略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我們必須創新教學方法與教學理念,對中職數學課堂教學進行改革創新。信息技術是現代化發展中較為普遍的一種技術類型,將信息技術應用到數學課堂中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從而培養更加優秀的現代化技術型人才。隨著網絡科技的全面覆蓋,信息化技術深入人們的生活之中,在中職教學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信息化技術應用在中職數學教學中,一改曾經傳統的教育模式,實現中職數學教學的優化,從而帶動中職學校總體教學水平的發展。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信息技術在中職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談幾點體會。
第一,提升課堂的趣味性,信息技術(尤其是多媒體)集圖片、圖像、微視頻、GIF動態圖畫等為一體,可以在視覺、聽覺等多個感官上給學生以較為強烈的刺激,可以大幅度提升課堂的趣味性,激發中職學生的學習好奇心和學習樂趣,自然有助于提升課堂的趣味性。
第二,有效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內容,中職數學教學內容相對抽象,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傳統的板書和口授法已經很難將教學內容有效地展示出來,而利用信息技術的多媒體可以形象具體的將這些內容以學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展示出來,讓學生深入淺出的學習相關知識,自然有利于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內容。
第三,擴大課堂的容量,提升教學效率,多媒體大幅度縮短了傳統數學課堂的板書、畫圖、抄題的時間,可以讓教師將主要的精力放在對課堂重要教學內容的講解中,自然能有效提升課堂的教學容量和教學效率。總而言之,將信息技術應用到中職數學課堂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數學教師要對此有深刻的理解,不斷探索有效應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方法策略,促進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化。
課前,教師需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所學專業和教材設計好一節課。哪部分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需要用粉筆和黑板的講解和演示更合適;哪部分需要運用信息化教學方式,才能讓學生更生動、形象地感受數學內容、理解數學內容,要把握好度。課前要備課充分,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借鑒名校名師講課的“亮”點,豐富教學內容和提升授課方式,還可以將要學習的新課主要知識點制作成簡短的微課,設計配套的學習任務等上傳到校園App平臺上,供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后鞏固;充分利用幾何畫板或者插入短暫的動畫畫面,將抽象的知識變成形象的動畫,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比如,在講《函數的奇偶性》的時候,可以結合生活中各種對稱性的美圖,運用幾何畫板進行動畫演示,也可利用Flash動畫給學生更直觀地展示曲線的變化,幫助學生加深理解;通過網絡學習平臺,及時定期檢查學生學習進度及學習效果,同時對于學生在平臺上提出的疑問進行及時解答,保證學生都能達成預設的學習目標;通過建立資源庫的方式為學生隨時隨地查找所需學習資料提供便利,比如,建立一個試題庫,由易到難進行分類編制,提供多樣化選擇,這樣學生可以結合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復習內容,既不會因太容易而達不到效果,也不會因過難而打擊自信心。
課前,教師可以布置好需要在線觀看的微課視頻和學習任務單,讓學生通過數字化平臺或校園App網絡平臺結合課本知識自主預習。學生們的零碎時間得到充分利用,從而引發其學習興趣,為課堂上的高效學習打下基礎。課堂上教師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引導學生完成自主學習與探究,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點并有效突破難點。如在講《對數函數》這一課時,先在課前上傳本節課所需要理解的重要知識點——對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的微課和配套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反復觀看并完成課前練習。上課時讓學生在機房通過實際操作親身感受,在計算機上自主完成對數函數圖象的繪制和所提出的問題,歸納總結出對數函數圖象特征和性質,使其在無形中加深了對課本知識點的理解,使抽象的內容變得更加直觀、易懂。課后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學習,強化知識重點,同時拓寬學生數學學習的知識面。
中職數學教材內容的局限性比較大,老師在備課的時候如果只注重教材內容很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利用網絡信息的優勢,搜集各種與教材有關的信息資料在,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對各方面知識的滲透,擴寬學生知識面,以更加豐富的教學內容活躍學生思維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面對龐大的資源信息,教師必須要結合教材的具體內容,選擇適合學生的資料,避免在資料收集過程中偏離了數學課堂的本質。難度一定要拿捏好,在原有的基礎上稍微增加難度,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能夠為實際教學提供良好的理論基礎,通過完善數學知識內容,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中職學校具有一定的職業性特征,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情景教學法以一個適當的課堂學習情景,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認識與興趣,在感受、體驗數學樂趣的同時收獲知識。在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下,為情景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教學條件和實踐機會,數學教師針對教學內容,合理選擇教學任務,將教材中的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比如:圓錐體積公式的學習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感受生變的圓錐體,并動手測量。以信息技術為載體,通過可視化的形式,更為直觀的剖析圓錐體的具體結構,營造良好的教學情景,提高學會對物體的感官認識。
對于大部分中職學生來講,數學知識都是生澀難懂的,數學課堂都是索然無味的,這是因為中職數學知識比較抽象,邏輯性比較強,理解起來比較苦難,對于基礎較為薄弱的中職學生來講,很難快速的構建起空間立體感覺至關重要。而將信息技術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可以將生澀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生活化,利于學生理解知識、接受知識,最終提高中職數學課堂的時效性。例如,針對“直線與平面所成角”相關概念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設計這樣的動畫:第一,將日晷模型放到水平的桌面上,沿著中心線垂直于桌面將日晷剖開。通過實物的剖析去解讀物體的內部結構,可以直觀的為學生展示日晷晷針與桌面所成的角,結合這一多媒體動畫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在動畫視頻中的平面角頂點與一邊分別為斜足和斜線,那么角的另一邊呢?”第二,對與平面不相互垂直的平行光線,在斜線以過斜足垂直于桌面的直線作為軸進行旋轉的時候,引導學生觀察斜線與平面影子的夾角。第三,針對與平面垂直的平行光線,在斜線以過斜足垂直于桌面的直線作為軸進行旋轉的時候,引導學生觀察斜線與平面射影的夾角,從而為學生呈現了數學知識與規律形成的過程。
綜上所述,將信息技術應用到中職數學教學中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讓數學課堂教學變得高質高效,為中職學生較好的學習和掌握相關的數學知識技能奠定堅實的基礎,促進中職教學質量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