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笑曦
(寧夏藝術職業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大學語文是各級高校面向學生所開設的一門公共課程,更是一門必修課程對于各級大學生來說學習語文這門學科不僅僅是為了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去體味所有文字背后所蘊含的深刻情感和有關精神,所以語文這門學科兼顧了語言學科和人文學科的特性,要持續發揮其中所蘊含的各項學科優勢,使得語文學科中能夠逐漸滲透相應的德育內容。
說到大學階段以后學生們學習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沒有人給予他們更多的壓迫感,甚至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公共學科,在每學期末的考試當中也不會出很難的題目,這就造成很多學生在日常學習語文學科的時候都出現了明顯的自由散漫問題,比如在公共課上經常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玩手機甚至是打游戲的現象,甚至有一部分學生會逃課和翹課這種不良行為使得大學語文的教學環境變得極差,不利于教育工作的開展與發展。
大學語文在大學課程當中被納入公共課的范疇,這足以彰顯出高校教育環節對于語文這門學科的重視程度,希望語文學科的教育工作能夠實現普及化,但是由于大學語文是一門公共課程而非專業課程,導致有一部分教師在實施教育工作的時候存在著一定的懈怠心理,甚至存在了一定的妄自菲薄心理,結合實際調查發現部分大學語文教師表示公共課程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和努力,只需要按部就班的上課即可,在課堂當中象征性的點名或提出一些問題應付了事,這代表了大學語文教師的錯誤教育態度,也體現出了大學語文教師在教育品德和職業道德方面的缺失現狀。
語文教師在開展日常教育活動的時候,往往更加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傳輸,希望學生能夠在短期內記住課堂當中的重點并應付接下來的考試,但是卻忽視了德育滲透內容的傳導,造成語文這門學科在德育滲透方面的價值缺位,也不能夠很好的去提高當代大學生的綜合品德與素質。結合實際調查,也可以了解到更多大學語文教師并沒有樹立起立德樹人,這一基本教育理念,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并沒有將德育滲透作為重要任務,并不能夠時時刻刻的嚴以律己,規范自己的各項行為,甚至有時候做出一些舉動帶給學生不良的影響與示范作用,譬如有些大學教師在課堂上隨意嘲諷成績較差的學生,又或是隨意丟棄垃圾,弄臟弄污課本等等這些不經意的小事,都有可能帶給大學生不良的示范,造成大學生的價值觀偏離。
大學語文的教育重點應放在一些歷史篇目的教學上,在這些篇目當中都有很多真摯的情感,可以得到體會和品讀,為此高校大學語文教師需要強調,將這種前期導學工作和預習工作下放給學生,使學生能夠依托于各合作小組或者是以宿舍為單位進行前期的資料搜集,比如在學習一些新的文言文篇目和古詩詞之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作者的人生履歷進行調查,由于更多作者都具有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情懷,那么就可以以此為切入點,讓學生去了解作者一生的仕途,有多么的坎坷,了解作者為國家和人民所奉獻的一切。舉例來說,在學習《橘頌》這篇文言文的時候,考慮到該文言文的作者,是學生們耳熟能詳的屈原,那么就可以高中階段所學習的《離騷》作為切入點進行課前導入,讓學生去回憶一下在學習《離騷》時都感受到了屈原怎樣的愛國主義情懷,而這種愛國主義情懷在橘頌這篇文言文當中是否有所投射和反應,比如屈原地用橘子這一事物來闡述故土難離的情感意象,表達了屈原對于祖國家鄉的深切熱愛之情,無論屈原去到了哪里做官或流放,他的心中都常懷對故土的眷戀之情。所以在學習這篇文言文的時候,應著眼于作者屈原的人生履歷,考慮他對愛國主義情懷的最深切闡述,在學習文言文的同時去繼承和弘揚這種精神,這樣才能夠達到德育滲透的目標,才是立德樹人在大學語文教改過程當中的應用。
品讀和一般的閱讀教學有所不同,是指對于文本內容和情感的更深切理解把握,這是當前核心素養教育觀念引領之下,對大學語文教育工作所提出的一項改革要求,當代大學語文教師在推進日常閱讀教育工作時,需要將立德樹人的原則應用其中強調對文本的整體把握和仔細品讀,并分析其中所滲透的一些德育內容和品德知識。
舉例來說,在大學語文課本當中有很多文本都都滲透了一些德育內容,教師可以通過利用誦讀手段,使學生對于這些情感的理解更加深入,在誦讀手段上可以集體讀、也可以個人誦讀,可以選讀一段、更可以通讀全篇,在這種多形式的誦讀教學當中,使學生真正閱讀其中具有啟迪意義的文字和段落,讓學生飽含熱情的去閱讀這些文本內容。
例如在閱讀艾青的相關詩篇時,應考慮到艾青所處于的時代背景是民族危亡之際,而它對于我們的國家仍然愛的十分深沉、熱切。學生們就要懷著這種情感去閱讀艾青所撰寫的《我愛這片土地》,而在閱讀《大堰河——我的保姆》這篇詩歌的時候,就需要讓學生去體會大堰河的各種優秀品質,譬如詩歌當中所提到的勤勞勇敢等品質。
綜上所述,立德樹人是對當代教師所提出的嚴格要求,希望教師能夠嚴以律己,通過自身較高的思想品德水平去帶領學生,并將這種觀念滲透入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真正將道德意識傳播到每一個學生的腦海當中,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堅持立德樹人的基本原則,為此教師需要堅守本心,始終發揮自身榜樣模范的帶動作用,而高校學生也需要以較高的道德水平去要求自身,不斷去汲取語文書籍當中的各項品德力量。這不僅需要每一名大學語文教師的不懈努力,還需要各級高校的積極配合,并在管理機制和教學體制上做出相應的優化改革,更需要每名高校學生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