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海紅 孫潔心 石冬霞 袁超
課堂教學是教學最為常用的教學形式,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引導學生自主享受教學資源,獲得知識,提高學習能力,培養“智慧者”的全過程,新形態一體化教材則是課堂教學的一大助力。一體化教材中所蘊含的資源及其展現方式,較大程度改變了知識獲取的方式和載體,線上的學習,由于不受時間、空間的局限,使得學習變得更為便捷和自由,學生有了更多選擇學習內容、學習形式、學習時間和次數的權利,因此更能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線下的課堂學習,可以使知識點得到更好的講解,通過教師的啟發、學生的思考以及師生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更有利于提升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和持續學習的能力。
一體化教材的每一學習任務都相應配有操作視頻、微課和評價標準以及課件、作業、實訓指導、在線測試題等互動多媒體資源,有助于學生理解接受并快速運用,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也因此容易“節外生枝”。教師既要愛護尊重學生,又要欣賞學生獨特感受和多元化見解,創建一個師生平等、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靈感,增長學生智慧。
一體化教材中所蘊含的資源及其展現方式,較大程度改變了知識獲取的方式和載體,線上的學習,由于不受時間、空間的局限,使得學習變得更為便捷和自由,學生有了更多選擇學習內容、學習形式、學習時間和次數的權利,因此更能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由于教材數字化資源較多,部分新教材的教學組織過于零散,致使高職學生初次使用時無所適從,因此教師的導引尤為重要。教師既要時時了解學生動態,又要熟悉新教材,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新教材投入學習,發揮新教材的最大優勢。
教學是引導學生自主享受教學資源,獲得心智,增長能力的環節,是師生互動的學習活動。一體化教材,不僅有助于學生自學和預習,也有利于教師實行個性化教學設計,有效實現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和探究式學習等教學方法,更有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對于教師的常規教學需求,也提供了隨意組合、任意重構、支持教師搭建個性化課程的可能性。授課教師需根據新教材的體系,重新進行教學設計,改變以往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設計更多的教學環節去理解學習者的問題,引導學習者運用知識,重新構建學習者的學習流程。同時,教師要提高學生新教材的應用技能,如培養學生在學習知識點時主動用智能設備掃描教材中二維碼鏈接,觀看相關資源的習慣,真正將紙質教材和數字化資源的關聯路徑打通,形成有效互補。從“以教為主”轉向以“在線開放課程系統平臺”為基礎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為主,整合教學資源,促進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
高效課堂就是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落實教育教學的三維目標整合。使用一體化教材教材的本質是提高課堂效率,但由于數字化資源多,容易出現“形式上熱熱鬧鬧,本質上高耗低效”現象。這就要求內容選擇上的廣度和深度,課程安排的密度和適度,課程組織的力度和效度,以提高學習效率。
1.組織工作:以班級為單位成立學科小組,課代表為總負責人,下設學習小組,每組組長為學科小組成員。
2.準備工作:每周五由科代表負責召開學科小組成員會議,研究下周學習任務,并將任務材料交于教師審核,教師根據學情及教學內容確定學習任務及教學方法,并布置任務。
教師布置任務。主要是為學習者設置教學導引。
1.理論知識多以一體化教材教材紙質文本為主布置學習任務,采取圍繞教學目標出單項選擇題(配有習題解析)、學生講解等學習方式。根據教材配備資源和學情選取適當的微課視頻、ppt等讓學生課前預習,突破難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2.實訓內容多以觀看教材配備的動畫、仿真實訓室及實訓操作實例為主要預習方式。教師根據學習內容配以適當的考核方式檢測學習效果。
3.平臺測試:利用教材中的測試資源對學生進行評價,發現學習過程中的疑點問題,以便課上幫助學生突破難點。
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根據課前預習出現的問題,選擇利用教材中視頻等資源,圍繞學習目標,通過討論、互動、講授、操作示范,幫助學生破解難點、重點。
學生再次利用教材,通過平臺上的測試、話題討論、豐富多樣的拓展資源,在寬度和深度上加深對知識點和技能點的掌握,以鞏固基本知識,提升學習技能。
新形態一體化教材使用的實質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這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數習慣了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方法,對于新的教學方法在初期難以適應,因此教師在使用新教材時,首先通過線上線下互動、學習內容導引、差異化教學等教學手段改變學生固有的學習習慣,以適應新的教學方法。
一體化教材從“以文本解讀”為主轉向利用“課程立體化數字資源”開展教學活動為主,包括教學方法與手段、考試考核方式等教學關鍵活動的創新應用。教學模式的改變就應以學習為中心,創造性使用教材資源;以需要為準則,靈活利用教學資源;以任務驅動為導向,組織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學習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