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蒙蒙 郝晶 鄭蕾
當代大學生都明白一個哲學道理--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的原因,面對就業問題大學應該首先從自身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其次,再去分析外部就業環境的影響因素。筆者認為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探索樹立自己正確的就業觀。
唯物主義認為,理論來源于實踐,實踐是理論產生的基礎,同時也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以一個人的意識是不是正確,是需要經過實踐來證明的,正是從這原理出發,大學生要從精英意識到大眾意識轉變光靠別人說是不行的,必須要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有“動起來”意識,在實踐中才會發現自己就業觀中不合理的地方并逐漸改正。從實踐中檢驗自己的就業觀與職業生涯規劃是否相符大學生雖然在生理及身體上己經成熟,但是不意味著在思想上也己經成熟,自己的目標能否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理想是否切合實際。所以應當積極的訴諸于實踐,從實踐中檢驗自己的就業觀和職業生涯規劃正確與否,只有參與其中,才有自己大顯身手的機會。
大學生要充分的接觸社會,才能對當前社會形勢有充分的把握,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因此大學生要了解社會,包裝自己,使自己適應社會。目標應該在實踐中確立,只有從自己的客觀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把自身現狀與社會現狀充分結合起來,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方向。
在實踐中提升自身的就業能力參加社會實踐的目的不在于參加社會實踐本身,而在于更好的去改造自身,使自己更好的適應當前的就業形勢,以便順利實現就業。認識對社會實踐有能動的反作用,在不斷參加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基礎去重新認識,在這樣循環往復的過程中不斷的推動自身發展[黃才華;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通過一段時間的就業實踐,大學生應該反觀自己,重新進行對自我評估。在“我想干”和“我能干”中間選擇一個平衡點。我想做什么樣的工作?我到底適合什么樣的職業?我的職業期望與我能從事的職業差距在哪?如何彌補就業期望與實際就業之間的差距?當大學生能夠客觀的理清上述問題的思想,再為自身的職業類型和發展規劃進行選擇。
當代大學生應該系統的了解自身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從客觀的角度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在就業競爭到就業上崗過程中,應該反觀自身素質怎么樣?專業技能是否熟練?工作能力如何?自己能夠干什么?想干什么?在步入社會就業實踐之后,怎樣尋求自身的發展,怎樣尋找自己的期望職業,這些都必須心里有數才行,而不應該存在這山望見那山高的思想。對于大學生而言,要想客觀的實現個人角色從學生到成人,從學校到社會角色的轉變,首先應該充分了解社會的實際需求,
將自身的職業期望與社會的需求有機結合起來。首次步入社會,相當一部分大學生都會存在一種大無畏的心態,認為自身具備了豐富的知識和健全的能力。但當其真正開始工作就會發現,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眼高手低,必然會產生心理急躁狀態。面對這樣的職場困擾,首先應該準確、客觀的定位自己,雖然大學生接受了高等教育,但其不是天之驕子,仍是社會的普通一員。因此,現階段,大學生在校期間應該在重視自身文化知識學習的同時,不斷增強自身的綜合素質與專業素質,畢業之后,應該沉下心來積累工作經驗。對于職場,大學生只是一個新人,要抱著參加新一輪的學習升級的心態去工作。大學生職業發展和規劃應該有長遠目標和近期目標之分,從當下來講,首先要實現的是短期目標,即從現實出發,腳踏實地,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選擇一個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的職業目標是最明智的選擇。
大學生就業服務絕不僅僅是高校一家之責,它應該是由政府,社會,高校,家庭等有關方面共同構成的一種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服務網絡。引導就業的多向分化,使人才這一重要的資源在市場中得到平衡合理的配置。
首先,要利用現代媒體資源加大宣傳,建立科學就業觀的社會輿論導向,促進大學生在校期間就確立科學正確的價值觀。鼓勵大學生選擇多樣的職業目標,引導大學生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其次,建立大學生就業指導的相應制度,明確和落實高校,政府相關部門,用人單位的教育服務職責。政府、企事業單位、高校都要充分認識科學就業觀與學生就業、職業發展、人生發展的緊密聯系,履行職責,促進就業公平,營造科學看待就業,科學分析就業,科學實施就業的氛圍,從不同的方面影響學生就業觀,引導學生樹立科學就業觀。最后,要建立家庭、高校和社會溝通機制,達成推進科學就業觀教育的共識,家長思想應與時俱進,不應一味讓學生去大城市,考事業單位、公務員或必須進國企,家長應鼓勵學生發揮自身特長創出一片屬于自己的事業。高校要和學生家庭進行有效溝通,減少來自家庭的就業觀誤區,從而形成科學就業觀教育旳系統合力。陳寧、張文雙、劉銳,深化就業指導增強思政教育實效光明曰報,只有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政府、學校、社會、家庭、用人單位積極配合,形成一種多方努力、彼此協調的就業服務格局,才能促進大學生就業觀的科學樹立,使更多的大學生順利實現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