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國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堅定文化自信,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人和中國人民用鮮血和汗水鑄就了的價值追求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利用紅色文化的引領對當代大學生的成長和進步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紅色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積極引領和潛移默化作用,不斷探索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當代大學生的必修課,是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增強思政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具有較強的時代意義。
紅色文化資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內容涉及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等過程中創造的文化資源。其中有物質方面的,如偉人故居、革命遺址、重大歷史事件紀念館、革命者留下的遺物等,也有精神領域的紅色資源,即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的革命斗爭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如延安精神、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紅巖精神等。這些紅色的教育資源是經過革命的洗禮沉淀流傳下來的偉大精神,可稱得上是優質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是我們民族取之不盡的資源財富。高校應該充分地利用好這些資源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傳承老一輩革命家的優良傳統和英勇獻身的精神,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引起大學生的關注,也會在無形中感染他們。既可以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也可以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
紅色文化從其內涵來說就是我黨經過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不斷創造的文化資源,究其本質就是愛黨、愛祖國。如果思政課能夠將紅色文化和教材中的相關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就一定能激發當代大學生的愛國情懷。我們運用紅色文化所孕育的寶貴精神教育和激勵廣大學生,引導他們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把愛國與愛校統一起來,把個人理想與國家的事業結合起來,激勵大學生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育實效性。在理論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在線播放影像資料、展示歷史資料和圖片、講述中國革命故事等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課堂教學內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過紅色文化中的優秀人物的故事,可以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影響力,中國共產黨在革命過程中涌現的優秀紅色人物如雷鋒、夏明翰等,他們都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堅定的理想信念和無私的奉獻精神。在實踐教學中,通過開展一系列紅色主題教育活動,如講好革命故事、重走革命道路等,可以把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黨的光輝歷史和偉大精神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來,達到“寓學于樂、寓教于游”的效果,避免大學生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產生厭倦情緒,讓大學生在快樂的體驗中接受、消化和吸收紅色文化中所蘊含的文化資源,達到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的目的。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習近平總書記的關于紅色文化的重要講話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把紅色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高校充分發揮各個方面的作用,不斷深入研究、科學論證,在實踐中探索出切實可行的方案,找出將紅色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徑。。
課堂教學是思政教育的主陣地,學校積極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針對學生成長規律和學習生活特點,成功探索出思政課“項目滲透·案例體驗·平臺互動”主體性教學模式。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改革中,以“項目為抓手,任務為驅動”,精心設計項目任務,把紅色故事和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的經典案例有機地結合起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其中,通過完成項目任務,使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消化理解,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在《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改革中,以“案例為載體,任務為驅動”,精心選取紅色案例故事,通過在特定的情景中完成任務,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借助學校“商院e學堂”和超星“學習通”網絡平臺,將網絡教學貫穿于課前自學、課堂教學、課后實踐拓展及評價階段。平臺集文字、圖片、動畫、聲音、視頻為一體,學習內容豐富多彩,學習環境生動有趣,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項目滲透·案例體驗·平臺互動”主體性教學模式以項目滲透和案例體驗為依托,通過線上線下互動,讓學生通過實踐去思考、交流和探究,在案例中體驗、感受和領悟[4],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注重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極大地提高了思政課的實效性。
我校在抓好第一課堂的同時還結合紅色文化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建立紅色實踐基地,舉辦紅色文化圖片展,最值得推薦的是創建了思政教育創新品牌“彩虹堂”。“彩虹堂”每次活動都聚焦社會熱點,圍繞學生應該聽但聽不懂、想聽但聽不到聽不透的話題,經過師生多次深入討論確定活動主題。活動現場,通過舞臺講演、經典品讀、現場訪談、情景重現、師生互動等形式,圍繞在建國前后的不同時期紅色經典、國內國際形勢、時事熱點等,以共同講演方式為學生傳遞新思想、新理念。
“彩虹堂”以舞臺演講為起點,以專題沙龍、網絡推送、線上互動等為延伸,構建了課內課外、線上線下、校內校外多元融合的全新的思政教育模使思政課程“活”了起來。
彩虹堂不僅集聚了馬克思主義學院全體教師,匯聚了學生工作處、團委優秀師資力量,實現了思政教育向專業滲透、優勢明顯、全域覆蓋的轉變,還集中了學校“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教學團隊”“校優秀教學團隊”等團隊中的主要成員,推動思政教育的協同轉變。
效果是檢驗改革創新質量的試金石。彩虹堂開展以來,每期百余張現場入場券不到一小時就被一搶而空,首場活動視頻上線2分鐘收獲破萬點擊量,直播觀看人數最高達2.6萬多人,網絡評論區討論熱烈,引發學生對思政課前所未有的熱情和關注。
值得一提的是,學校還與無錫市總工會和市讀書協會結為共建關系,將“彩虹堂”成功經驗推廣至企業中,為服務地方做出了積極貢獻。
“彩虹”絢麗,折射出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思政育人風采,更彰顯出“四新四全”的育人特色。“思政課程創新改革無終點,這是學校思政教育團隊的共識。”楊建新書記說,在彩虹堂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學校將進一步創新教學形式、豐富課程內容、打造優質金課,讓思政課得到更多同學的真心喜歡,讓思政教育有更強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學校在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同時,扎實推進實踐教學工作,搞活第三課堂。建立完善實踐育人工作機制,制定專門文件,將實踐教學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教學計劃。深入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將理論培養與掛職實踐、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出一批思想政治素質高、政治理論功底深厚、創新創業能力強的優秀青馬學員。將紅色文化全方位融入大學生的社團活動更能突顯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紅色文化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對于大學生思想素質的提高和引導大學生的課外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高校應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的課外生活,使他們在課外生活中也能接受紅色文化的教育熏陶。為營造紅色文化的良好氛圍,我們應該積極組織開展各種社團活動和黨團活動。黨團活動具有鮮明的教育性、規范性和鮮明的政治性,是大學生進行紅色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途徑,應當有效利用好。通過開展一些與紅色文化相關的課外活動,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使紅色傳統、紅色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為此,我們要積極探索各種方式和路徑,構筑思想政治教育強大合力,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文化自信語境下的大學生紅色革命文化教育研究(課題編號DJSZ19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