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凡琦
互聯網+時代給我國審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高校審計專業教學也應面對互聯網+時代對高素質、綜合性審計人才的需求的挑戰,加大教學改革力度,優化審計專業課程設計,適度增加跟互聯網+領域相關的課程的授課比重,改革實踐教學方式,為我國培養出精通專業基礎知識、熟練的互聯網技術操作能力的應用型審計人才。
互聯網+時代給我國審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高校審計專業教學也應面對互聯網+時代對高素質、綜合性審計人才的需求的挑戰,加大教學改革力度,優化審計專業課程設計,適度增加跟互聯網+領域相關的課程的授課比重,改革實踐教學方式,為我國培養出精通專業基礎知識、熟練的互聯網技術操作能力的應用型審計人才。
1.互聯網+。互聯網+是把互聯網技術和所有行業相結合所誕生的一種經濟形態,給傳統的實體經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擴大了商品與服務的交換空間,使客戶與商品經營者時間的交易與消費行為徹底擺脫了時空限制,移動支付、在線交易、共享技術等新型交易方式,極大地刺激了消費者的消費欲望,產生了眾多的經濟增長點,從今后的發展趨勢看,互聯網+時代仍然會在產品、服務、金融、消費等領域發揮著巨大的經濟效應。
2.不斷提升審計專業教學環境的信息化水平。從發展階段來看,我國內部審計從當初簡單的財務審計發展到系統性的經營業務審計,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內審工作又發展到風險控制審計階段,加強了對各種風險因素的審計與控制行為。風險控制審計就要求我國高校審計專業應優化教學環境,提升審計教學環境的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教學環境需要相應的硬件設備與軟件系統,學生在信息化的學習環境中,可以模擬互聯網+環境進行審計風險控制操作,得到模擬鍛煉機會。
3.增加跟互聯網+領域相關的教學內容。互聯網+時代環境下,審計專業的教學,教師不單單講授專業基礎知識,還應增加跟互聯網+領域相關的教學內容,互聯網+時代中,教師應增加跟風險意識控制、風險規避、風險消除之類的教學內容,通過教學改革來提升學生的審計風險控制能力。相對而言,審計風險控制的教學內容沒有現成的教材,教師就就已選擇名校的審計教學資源、使用慕課和翻轉課堂之類的教學方式,通過微視頻、PPT、專題講座等途徑,為學生增加互聯網+領域相關的教學內容。
1.缺乏可以學習與借鑒的工作經驗。互聯網+背景下,很多行業都是第一次出現在現代經濟領域中,具體到教學領域,我國高等教育審計專業教學也是首次到信息化時代互聯網+技術對審計專業教學的挑戰,審計高等教育教學學界并沒有現成的教學經驗,也沒有相關的配套教材,授課教師很難學習到跟互聯網+時代中審計風險預測與控制經驗的教學方法,只能在教學實踐中慢慢摸索,通過邊學習、便向學生講授跟風險控制最大化、風險規避合理化之類的教學內容。互聯網+背景高校審計專業教學是理論授課與實踐模擬操作的統一,現階段我國高校審計專業的理論教學做的還不錯,但是在實踐操作環節中,教師也很難學生提供模擬的互聯網+實踐環境,這也需要相關院校和教師加大探索力度,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應對互聯網+的挑戰。
2.互聯網+給審計專業教學提出了硬件設備的要求。互聯網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產品與服務交易的無形性與隨時性、營業網點的普及性、網絡交易的虛擬性等都為各種風險因素的爆發提供了可乘之機。同時,互聯網+時代中,網絡交易量會呈幾何級的增加,會產生大量的信息數據,這就要求我國高校審計專業的教學中,建立起應對互聯網+挑戰的硬件設備,高校內在完善網絡基礎設施的基礎上,還應建立起模擬仿真實訓實驗室,購買成套的仿真模式實訓軟件,為學生提供應對互聯網+挑戰的模擬實訓場地;高等院校還應加大與社會機構的合作力度,建立起校外實訓基地,讓學生到眾創空間、創業實驗室從事互聯網領域中的審計實習工作,在實踐中學習到最新的操作經驗。
3.專業教師繼續教育的壓力不斷增大。我國高校審計專業,基本上都是按照滿足傳統的實體經濟審計工作需要的來設置教學內容的,專業教師在講授跟實體經濟領域相關的審計專業知識時,都會游刃有余,但是,在對基于互聯網技術所產生的新興行業時,革新審計專業的教學內容就會存在一定的挑戰。畢竟互聯網+時代的網絡經濟,同制造、服裝、加工、貿易等實體經濟領域不同,其經營業務都是在網絡上發生的,所有的數據都是電子化的,審計人員在調閱、查詢這些交易數據時,就得具備相應的電腦技術操作能力,還應具備對電子數據中可能存在的風險數據進行識別的能力,這就需要我國高校審計專業教師加大繼續教育力度,不僅僅要認真學習專業知識,提升業務技能,還應加強電腦操作技術知識的學習,以應對互聯網技術、互聯網+時代對審計專業教學帶來的挑戰,向學生講授最尖端、最前沿的審計專業知識。
1.建立起應對互聯網+挑戰的審計教學環境。我國高校審計專業教學中就應面對互聯網+挑戰,加強信息化教學環境建設,積極優化審計課程教學的信息化硬件環境和軟件環境。為此,高校應積極優化審計課程教學的硬件環境,設置審計教學多功能教室、實訓教室、多媒體教師等教學場所,購置充足的多媒體設備,保證教師的多媒體教學。同時,高校應積極優化審計課程教學軟件環境,購置充足的教學軟件,開設審計教學網絡平臺,引進虛擬模擬實訓軟件等,促進信息化審計課程教學的開展。
2.加大審計教學資源數據庫建設力度。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應用型審計人才的培養,需要大量的信息化教學資源,為此,高校審計課程教學應加快信息化資源建設,加強對網絡資源的搜集和整理,加大信息化資源的開發力度,提高信息化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因此,高校應積極構建信息化教學資源庫,搜集網絡中的信息化教學資源,根據專業和課程對所收集的信息化教學資源進行分類整理,并向學生和教師共享信息化教學資源,提高信息化教學資源的利用效率。另外,高校應根據教學現狀構建特色資源庫,加快建設精品課程,鼓勵教師積極制作教學視頻、數字化教學課件、編寫特色輔助教材,提高本校對信息化資源的應用。
3.加大審計專業教師繼續教育的實施力度。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審計專業教師除了具備財務、審計、稅務等知識和溝通、分析、計算機應用等能力的同時,還必須學習與信息技術、經營管理、監管法規等有關的知識,故此,我國高校就應加大審計專業教師繼續教育的實施力度,更新專業教師的知識結構體系,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操作能力,加強審計課程教師對信息化教學觀念和信息化教學技能的學習,提高審計課程的信息化教學能力。
總之,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我國高校審計專業教學就應加大課程改革力度,提升專業教學的信息化水平,建立起應對互聯網+挑戰的模擬審計實訓室,為學生營造模擬操作空間,加大適應互聯網+挑戰的應用型審計人才的培養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