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琦 吳宇昊 于 洋
家庭結構是家庭中成員的構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狀態,以及由這種狀態形成的相對穩定的聯系模式。家庭結構是家庭成員朝夕相處慢慢形成的一些習慣和規則,它是因應無形但又是實際存在的需要,把家庭成員相處的形式組織起來的機制,這些習慣和規則管束或指引著家庭成員循著固定、可以預測的方式去相處,從而減少家庭中的矛盾和紛擾。在其中,要使家庭中的個體保持清晰的界限,不能過分僵化,也不能過于松散。僵化的邊界可能會導致家庭中成員的疏離,而松散的邊界則會導致家庭關系的混亂、模糊不清。
“越俎代庖”的家庭結構屬于不良家庭結構中的一種,它打破了家庭各次系統以及個別成員之間的界限,指祖代常常超越自己的角色范圍,代替孩子的父母對孫代行使自己的管教權利。現實生活中,最常見的“越俎代庖”是家庭中的婆婆以及其他長輩跨越家庭界限從而過分干涉核心家庭的事務。
“越俎代庖”的家庭中最常出現三種關系的不協調:婆媳關系、親子關系、夫妻關系。這些家庭次級系統之間出現的矛盾,往往影響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密程度,從而影響家庭和諧。
1.婆媳關系的不協調。婆媳關系自古以來就被世人認為難相處,婆媳矛盾更是影響當代婚姻質量的“第二殺手”。《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和焦仲卿母親的對話就反映了這對婆媳的不合,而現代“越俎代庖”的家庭中,婆媳矛盾更表現在多個方面。
在權力和資源的爭奪上,婆媳容易產生分歧。首先,對于孩子的撫養,婆婆總是越過界限,認為自己經驗充足、是家庭中的“大家長”,過分干預親子之間的相處,與媳婦爭奪孩子的撫養權。婆婆通常以自己的思維慣式教育子孫,維護自己的權威不受挑戰,讓孩子聽從自己的教導,朝著自己設定的方向去成長。在此階段,媳婦跟婆婆的教育方式和觀念不一致、二者在教育孩子中的主導權有差異、對于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期待不同、受到孩子接納的程度不同,都有可能導致矛盾激化。婆婆對孩子過于嚴厲或者過分溺愛,也會導致孩子的成長出現問題,從而引起媳婦的不滿。例如:《虎媽貓爸》中茜茜的奶奶過分溺愛孩子,無條件滿足孫女的愿望,把孫女寵成家庭中的“小公主”,犯了錯誤卻不承認,并且茜茜和奶奶有著同樣的價值觀,認為他人的行為與自我出現不一致,就是他人的錯誤,這也引起了媳婦畢勝男不滿。其次,在經濟和資源的支配方面,婆婆有時會不恰當地參與到核心家庭事務的決策中。“越俎代庖”的家庭中,婆婆對于孩子的花銷和所掌握的資源,總會有自己的看法。婆婆中的一部分認為媳婦虧待了自己的寶貝孫子或孫女,不能給孫輩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甚至他們會在經濟上援助孫輩,給孫輩提供更多優質的資源。另一部分則覺得媳婦對待孩子大手大腳,不能使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因此他們想要參與到家庭經濟支出的分配上,控制孫輩的開支。
2.親子關系的不協調。“越俎代庖”的家庭中,祖輩的介入影響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有效溝通和適應,祖輩甚至會扮演著父母的角色,使得父母和孩子之間無形中形成了一個屏障。在溝通交流的量上,祖輩與孫輩的溝通過于頻繁,加深了祖孫情感上的依戀,從而使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受阻,孩子不愿意或不經常與父母溝通,遇到問題時常向祖輩尋求幫助,親子之間的變得生疏。在溝通的內容和方式上,祖輩與父母采取的溝通方式也常發生碰撞。家庭中的父母大多是嚴肅的,對孩子采取批評、教訓的方式,祖輩則是和藹可親的,對待孫輩是寬容、大度,甚至過分寵愛的,這也會導致孩子對祖輩和父母的態度不一致,親子關系受到影響。
3.夫妻關系的不協調。不論是婆媳關系的不協調,還是親子關系的不協調,家庭中丈夫總是處于這個三角關系之中。丈夫的中介作用沒有發揮得當,會導致爭吵,影響夫妻關系。“越俎代庖”的家庭中,丈夫容易忽視父母的插手,認為是理所應當的,不能意識到父母已經過多的干涉了核心家庭的生活。同時,丈夫對于妻子的制止不予理睬,不體諒妻子的做法,甚至讓妻子放手對孩子的管教,認為妻子的行為破壞了家庭的和諧。夫妻在教育觀念上的差異會使他們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無法達成共識,夫妻關系也會陷入僵局。
“越俎代庖”的家庭模式屬于不良家庭結構中的一種,家庭的問題是由整個家庭造成的,而不是某一個的家庭成員的問題。因此,“越俎代庖”的家庭常采取結構式家庭治療的方法,通過加入家庭成員的互動、調整家庭成員間的互動和溝通方式,打破原有不合理不平衡的家庭結構,鼓勵并幫助家庭重建合理的交流溝通規則。在此環節中,社會工作者常以領導者的身份加入到家庭成員的互動中,評估家庭的基本結構,發掘家庭成員的潛能和優勢,創造促使家庭轉變的情境,從而促使家庭結構發生改變。
1.加入。社會工作者要加入到“越俎代庖”的家庭中去,了解家庭固有的相處模式,真實地表現出家庭相處的常態。首先,社會工作者要了解家庭成員的基本信息,接納家庭已有的規則和秩序。在加入的初期階段,社會工作者要入鄉隨俗,盡量取得家庭的好感和信任,避免和家庭發生沖突,從而在語言、動作、姿態上表現出順應。其次,社會工作者要仔細觀察和記錄家庭成員的交往和溝通方式,如家庭成員溝通的次數、溝通的深入程度、溝通時的態度等,來了解家庭成員的親密程度,更好地發現家庭的實際情況以及家庭問題的來源。再次,注意觀察婆媳、親子、夫妻的相處。“越俎代庖”的家庭中,祖代的過度干預不可能只是祖代個人的問題,還與祖代伴侶的態度、夫妻雙方對祖代插手的容忍度、孩子心中的對于祖代教養和父母教養的衡量密不可分。
2.診斷和評估。社會工作者利用自己前期收集、觀察到的信息對家庭的問題作出診斷,分析家庭功能失調的原因。在診斷和評估的過程中,要搞清楚家庭表征問題與家庭慣用的交往模式之間的關系。家人的邊界不明確是“越俎代庖”產生的根本原因。受傳統家長制的影響,祖代沒有意識到父母承擔著教育子女的重任,總認為自己是經驗豐富的,主動承擔了照顧孫輩的責任,忽視了現代社會所處的環境和親子相處的必要性。而父母在這一過程中放任祖輩的干預,在孩子年紀小的時候意識不到“越俎代庖”的弊端,甚至有的父母為了省心完全把孩子交給祖輩來帶,這就為問題的產生埋下隱患。孩子在這種家庭中成長和生活,不可能聽從所有家庭成員的教育,孩子在面對父母和祖輩的管教時,也會有所選擇。這種松散的邊界,導致了祖代越權的產生。
3.介入。社會工作者對家庭開展實際治療時,要遵循三個介入目標。首先,改變家庭成員對問題的看法。如讓家庭成員重演生活中的片段,引導家庭成員深入分析在這個片段中,祖輩存在的問題、父母存在的問題、孩子的態度,讓他們明白所有的問題都是整個家庭的問題,而不是祖輩、父母、孩子中個人的過錯。其次,挑戰家庭的結構。社會工作者要提出建議、劃清家庭成員的界限、推倒不合理的家庭結構,讓祖輩減少對孩子的管教,同時增強父母與孩子的接觸,鼓勵孩子認可和接納父母,強化親子關系這個“鐵三角”。最后,要挑戰家庭錯誤的世界觀,對于祖代、父母、孩子中錯誤的想法、觀念及時指正,鼓勵家庭重建正確的世界觀。
現實生活中,“越俎代庖”的不良家庭結構很常見,但大多數家庭都不以為然,沒有意識到這種家庭結構的弊端,最終導致家庭內部產生了矛盾和沖突。對于“越俎代庖”的病態家庭結構,家庭成員要及早發現,允許社會工作者進行及時的介入,以調整和改變不良的家庭結構,重劃家庭的邊界,促使家庭朝著正常合理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