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斌
在(2018)浙0903 刑初314 號案件中①,被指控實施“套路貸”違法犯罪的被告人辯稱,將被害人傅某帶至酒店看管的行為,是為了實現債權、防止傅某逃跑的私力救濟行為,不應被定罪處刑。在審理“套路貸”案件中,不乏有人將拘禁看押借款人的行為作為討“債”的手段,辯稱為私力救濟,以期逃避法律的處罰。那么要想判斷該行為能否構成私力救濟,就必須對私力救濟的含義及特征進行全面的梳理分析。
因與公力救濟相對應,私力救濟曾一度被認為是原始的權利保障形式,而不被現代社會所關注。2018年,轟動一時的“于海明正當防衛案”將以正當防衛為代表的私力救濟帶回人們的視線,并因為其典型性被最高檢收錄到第12 批指導性案例當中。相比較公力救濟,私力救濟因為可以更加及時地阻止危害行為發生、發展,更有效地預防、控制和減少危害結果,而更為人們所接納和使用。但是,在“套路貸”中是否存在私力救濟的可能,則需要認真地研究探討。本文從私力救濟的概念及特征入手進行論證,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目前,在我國對私立救濟并沒有一個統一明確的概念,有人認為私力救濟是當事人認定其權利遭受侵害后, 在沒有第三方以中立名義介入糾紛解決的情況下, 也不通過國家機關和法定程序,而是依靠自身或者私人力量,來解決糾紛,實現權利的行為。②有人強調了行為的合法性,認為私力救濟是“私力救濟是權利人未借助國家公力, 而以自己力量保護自己或他人權利的合法行為”。③還有人把私力救濟定義為權利主體在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或有受到侵害危險的時候,依靠私人力量,保護權利,解決糾紛。④無論以上哪種觀點,都認為私力救濟應該具備權利受到侵害的前提和依靠私人力量的表現。本文支持第三種觀點,該觀點表述簡單清楚,易于理解,也基本比較全面地概括了私力救濟的特征表現。
私力救濟主要有三個形式,分別是正當防衛、緊急避險和自助行為。對于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都不會太陌生,二者在刑法中有明確的定義,概括起來主要有為了危險正在發生、實施自救、造成他人(對方)損害等內容,也比較符合第三種觀點的內容。概念中,私力救濟需要包含三層含義:發生條件是有權利被侵害或有被侵害的高度可能性;手段是依靠私人力量,而不是國家公權力;目的是保護合法權利,解決糾紛。
在明確了概念的基礎上,還要對私力救濟的特征進行了解把握,才能更好地區分、辨別現實中哪些行為可以構成私力救濟,哪些行為無法成立。
一是以維護合法權益為發生目的。“私力救濟的動因是權利受侵害,故為權利而斗爭”。⑤維護合法權利,是私力救濟發生的前提。行使私力救濟只能是為了維護國家、社會、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權權益不受侵害,否則,如果是牟取非法利益就不符合“救濟”的概念要求,而是在一定目的的支配下,主動實施的一種侵權手段。那么該手段就要受到現有法律法規的制約,如果觸犯了法律規定,造成他人權益的損失,要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如果保護的并非合法權利,對造成的損害應當承擔全部民事責任。⑥
二是形勢緊迫,來不及請求公力救助。從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比較典型的私力救濟形式可以看出,不法侵害或者現實危險正處在進行時是私力救濟的必要條件。緊急避險因為可能對當事雙方以外的第三人造成危險,特意強調了“不得已”即沒有其他選擇這一條件,也就是說,如果時間來得及,可以及時爭取公力救濟,還是應當避免采用私力救濟,由公權力對事實進行評判處理,維護雙方利益。相較于私力救濟,公力救濟因為實施主體擁有國家授權,處于中立地位,在事實判定、責任劃分、證據搜集等方面更為專業,做出的處理結果具有更高公信力,更易為社會所認可和接受。
三是不能超過必要的限度。私力救濟的限度應受法律的規范和約束,以有效阻止侵害為限,在《刑法》中明確規定了,如果正當防衛、緊急避險超過了必要的限度,造成了不應有的損害的,則應當負刑事責任,以此來避免被無限制地濫用、亂用,而造成等價復仇等問題發生,或者被人利用作為一種犯罪手段加以利用。必要限度的判定首先要具體分析,每起案件都要考慮侵害行為與救濟行為的對應性,但不是對等性,因為人們很難對行為的發展進行準確的預判。其次要達到有效的程度。能夠有效制止當時的危害行為或有效防止危害結果發生。最后要考慮間隔性,如果時間間隔太久,可以做出選擇,還是支持選用公力救濟的途徑進行維權。
四是作為公力救濟的補充。當今,公力救濟是維權的主流形式,被人稱為現代法治社會的重要標志之一。但是,公權力下的救濟形式一般存在的局限性和滯后性。有些領域的侵權表現沒有被及時地納入到法律規制范圍之中。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進步,出現了很多新興的行業和事物,帶來的問題和弊端還未被完全發現。一旦出現了侵犯權益損失的情況,因無法達到“有法可依”的條件,致使公權力救濟的無法發揮作用。“法律所體現出來的作用卻不是萬能的,法律自身的普遍性與確定性為其帶來了難以克服的局限性”。⑦此外,公權力一般都是事后救濟,對于未發生或者即將發生的危害行為缺少有效的制約,在預防和避免危害結果上很難發揮積極作用。因此,將私力救濟作為公力救濟的補充形式,有助于更好地維護人們合法權利。
2019年4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制定出臺了《關于辦理“套路貸”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將“套路貸”定義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假借民間借貸之名,誘使或迫使被害人簽訂“借貸”或變相“借貸”“抵押”“擔保”等相關協議,通過虛增借貸金額、惡意制造違約、肆意認定違約、毀匿還款證據等方式形成虛假債權債務,并借助訴訟、仲裁、公證或者采用暴力、威脅以及其他手段非法占有被害人財物的相關違法犯罪活動的概括性稱謂。
由此可知,“套路貸”是建立在非法占有目的之上一系列違法犯罪活動,本質“假借‘貸款’之名行非法占有被害人合法財物之實”。因此,如果一個民間借貸關系被認定為是“套路貸”,那么就可以認為該借貸關系中,放貸人有追求“非法侵占他人合法權益”的目的,這樣一來,也就無法滿足私力救濟必須是維護合法權益前提。此外,對于討“債”等活動,也很難出現形勢緊迫、逼不得已的狀況,放貸人完全可以選擇其他公權力手段索取實際金額的本金和相應限度的利息。由于“套路貸”一般都會虛增借貸金額,在用制造違約等逐步壘高金額,導致放貸人追繳的款項金額大大超出了實際借款的數額,也不符合私力救濟必要限度的要求。綜上,認為在以非法目的支配下“套路貸”活動中,無法成立私力救濟行為。
要強調的是,這里所說的私力救濟是針對“套路貸”整體而言,即放貸人在非法占有目的支配下,實施討要虛增金額的錢款、抵押財產等行為活動。如果產生了符合私力救濟產生的環境,那么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比如說,在“套路貸”活動中,雙方發生激烈的沖突,一方面臨著現實緊迫的人身危險時,為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免受正在發生危險,而采取了相應限度的防衛或避險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可以根據現實情況,判斷是否成立私力救濟。
該案最后經法院審理,認為該案是典型的“套路貸”,被害人傅某在本案中并不存在過錯,針對逃避債務的行為,可通過合法途徑解決,因此,駁回了被告人私力救濟的辯解,并依法對被告進行了定罪處罰。
注釋:
①案例引自中國裁判文書網 http://wenshu.court.gov.cn/website/wenshu/181107ANFZ0BXSK4/index.htmldocId=eefb908241 d3475099ceaa7000a97a0e
②⑤徐昕.論私力救濟[D].清華大學,2003
③佟柔主編.中華法學大辭典(民法學卷).中國檢察出版社,1996年版,618、894- 895
④翟羽艷.救濟權的界分:私力救濟與公力救濟——從權利與權力的視角[J].行政與法,2011(04):95- 99
⑥楊震.自助行為初探[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0(03):76- 79
⑦陳乾.民事糾紛解決中的私力救濟及其法律規制[D].黑龍江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