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朝暉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湘西州中支)
當今世界,經濟已逐步由產業經濟時代步入數字經濟時代,隨著交易模式的改變,以及第三方(平臺)交易存在的固有缺陷,比如交易時滯、信任機制、有限的邊界、交易對象的限制、欺詐等,引發了支付方式的變革,鑒于此,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貨幣應運而生。
區塊鏈技術也稱為分布式賬本技術,是一種使用密碼學保證傳輸和訪問安全,實現數據一致性存儲、難篡改、防抵賴,由多方共同維護的記賬技術。區塊鏈技術具有去中心化、運行規則透明、匿名性、安全性、開放性等特點,在實際應用中能起到簡化流程、降低成本、減少錯誤、安全可靠、透明且可追蹤的效果,在數據存儲和交互等場景應用中有廣闊的前景。
區塊鏈技術目前已成為當今最熱門技術之一,被稱為“創造信任的機器”和“創新”的代名詞,我國也加快了區塊鏈技術的研發和應用。2019 年10 月24 日中央政治局就區塊鏈技術的發展進行了第十八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時強調,要將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突破口,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的發展。2020 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依托現有資源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加快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2020 年4 月20 日發改委新聞發布會明確新基建范圍也包括區塊鏈,指出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比如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貨幣發展經歷了5 個主要階段。目前我們正在由電子貨幣階段邁入數字貨幣階段,區塊鏈技術作為一種支撐技術,在金融領域孕育了數字貨幣應用,最早由被稱為“中本聰”的學者在比特幣中提出,區塊鏈技術通過工作量證明機制(POW)、非對稱加密、數字簽名、UTXO 等技術有效解決了拜占庭將軍和雙重支付問題,在虛擬的互聯網世界播撒了信任的種子,引起社會各界人士以及各領域人員的高度關注,特別是智能合約(一種將合約條款轉變成計算機代碼的計算機協議)的應用,進一步擴展了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場景,使得區塊鏈技術由原本的金融領域向全球各行各業擴展開來。
區塊鏈作為一個金融基礎支撐平臺,使我們在電子貨幣、虛擬代幣之外又增添了加密數字貨幣和央行數字貨幣等幾種電子支付工具,開啟了數字經濟之旅。
電子貨幣是指依托傳統銀行賬戶系統的電子支付,如卡基支付(借記卡、信用卡)、第三方支付平臺(支付寶、微信、京東)、網絡銀行、手機銀行等,其由國家信用背書,100%掛鉤法幣,比使用現金方便快捷,能增加貨幣的流動性。這種支付模式中,銀行是中介機構,兩頭是交易雙方,但這種模式存在以下幾種缺陷:一是在存取、轉賬、消費場景中,存在支付結算成本,如銀行端有清算系統手續費、銀行清算手續費,客戶端有收單手續費、刷卡手續費等;二是支付交易方式受限,不支持離線交易,如果沒有網絡,手機銀行、刷卡、支付寶或者微信就無法完成交易。三是支付接口選擇受行業競爭影響,例如第三方支付平臺可選擇性的綁定不同金融機構的銀行賬戶,美團支付時無法使用支付寶,淘寶支付時無法使用微信支付。
虛擬代幣指互聯網企業為方便用戶使用企業服務而發行的,僅在企業內部使用的貨幣,如Q 幣、盛大幣、代金券等。虛擬代幣是中心化的,信用背書來自于發行企業信用,發行規模無上限,具有非匿名性且可追溯,僅支持法幣到代幣的流轉,我國已明令禁止虛擬代幣和法定貨幣的直接交易。
廣義上來說數字貨幣是貨幣的電子表現形式,虛擬代幣,加密數字貨幣都屬于這一范疇,狹義上來說數字貨幣是基于區塊鏈而建立的一套去中心化的貨幣發行和交易系統。包括加密數字貨幣和央行數字貨幣,加密數字貨幣又稱“虛擬貨幣”,我國已明確將虛擬貨幣定性為“虛擬商品”。
加密數字貨幣是一種使用密碼學原理來確保交易安全及控制交易單位創造的交易媒介,可用于兌換法幣,購買商品、服務,例如比特幣、瑞波幣、以太幣等。加密數字貨幣具有交易成本低、交易速度快、高度匿名等特點。隨著區塊鏈技術在全球如火如荼推廣應用,大量私營企業加入了加密數字貨幣發行的熱潮中,例如2019 年6月Facebook 公布了其Libra 幣白皮書,IBM 發布了其數字貨幣項目World Wire,沃爾瑪公布了其正在實施的數字貨幣項目Walmart Currency。但由于私營企業發行的加密數字貨幣存在監管難度大、會對主權國家貨幣發行系統造成沖擊、幣值不穩定、機制不透明、隱私泄露和數據濫用等問題遭到多方的質疑,推進屢屢受挫。
央行數字貨幣(CBDC)是指國家中央銀行發行的國家信用背書的數字貨幣。相較于私營企業發行加密數字貨幣面臨的問題,由國家中央銀行發行的央行數字貨幣具有天然的優勢,另外出于維持本國金融穩定、優化貨幣政策執行、發展普惠金融,增強全球跨境支付能力等方面的考慮,各國央行都在積極推進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究和發行工作。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報告,迄今為止,有近70%的央行都在研究央行數字貨幣,包括美國、中國、德國、瑞典、日本等。2020 年以來,各國央行更是加速了數字貨幣領域的角逐,例如7 月份美國美國聯邦法院將比特幣定義為“貨幣”,之前還上市了比特幣期權,可謂蓄謀已久,7 月23 日東歐的立陶宛發行了全球首個央行數字貨幣LBCoin,雖然立陶宛明確了其不屬于法幣,但可以看作是央行數字貨幣的試行,具有非比尋常的意義。我國在2014 年就啟動了央行數字貨幣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的研究,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央行數字貨幣的國家之一,2019 年更是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同年11 月,央行副行長范一飛表示,我國央行數字貨幣DCEP 已基本完成頂層設計、標準制定、功能研發、聯調測試等工作,下一步將合理選擇試點驗證地區、場景和服務范圍,穩妥推進數字化形態法定貨幣出臺應用。2020 年年初DCEP 在農業銀行、中國銀行等國有銀行開展小范圍試點、同年4 月在深圳、蘇州、雄安新區、成都及未來的冬奧場景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相信在不久的將來DCEP 就會與我們正式見面。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的需求演變,將加速邁入數字經濟的進程,屆時國際貿易格局和貨幣體系將發生重大變革,誰能在數字貨幣領域中取得先機具有明顯的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