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喬平
(作者單位:白銀市第六中學)
線上教學作為網絡時代的產物,其突破物理空間限制的優勢顯而易見,學生在線上的獨立學習,對于培育學生主動學習意識也具有積極意義。多年來,本人也一直擔任初中學齡階段的教育教學工作及班主任工作,頗感初中生家庭教育問題的棘手,尤其是農村的家庭教育理念落后、手段簡單、資源不足。農村父母過分依賴學校教育,卻忽視了他們自己才是真正教育的基礎,才是決定孩子命運的關鍵。本文針對線上授課存在問題,特別是線上授課引發出的農村初中生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剖析并盡力探索解決途徑,幫助農村初中生家庭教育走出誤區,解決家校矛盾,促進農村初中生全面健康發展。
數據顯示,在廣大農村,農村從業人員的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其以下的占據了總人數的70%以上。家長的文化素質如何與家庭教育的質量高低有著直接關系。由于自身學習能力較弱,學習動力不強,一般不懂得遵照初中生身心發展規律對其進行家庭教育。另外,對子女進行家庭教育的理念主要來自于父輩與自己的經驗。父輩的教育經驗是特殊時代的產物,并不適應當前農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現狀,更不重視對初中生子女的青春期性教育。
農村初中生的家長教育觀念落后表現在發展觀、親子觀和教養觀三個層面。在發展觀層面上,一些家長不關注孩子的學習過程,只注重結果。過于看重學習成績,單純用分數衡量孩子的發展,對孩子的發展缺乏全面認識。在親子觀層面上,許多家長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財產,認為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情,把孩子的成長與自己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教養動機往往傳統與保守的;在教養觀層面上,一些家長認為父母的責任就是把孩子養大,孩子小時不懂事,長大了自然就變好,還有的家長認為“家長管養,學校管教”。這些觀點都是錯誤的,認識是行動的先導,錯誤的教育觀會影響家長對待孩子的態度和行為。
家庭教養態度與家庭教養行為存在偏差,許多農村初中生的家長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盼望著孩子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出人頭地,當孩子不聽話或發展不盡如人意時,他們就會心灰意冷,不愿與孩子進行平等交流,而是動輒大喊大叫,令孩子不知所措。身教重于言教,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也學會了以粗對粗,頂撇家長和老師;父親與母親管教不統一;父母單方承擔管教責任;教育責任全托祖輩承擔;另外,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教不一體等現象也會造成孩子的無所透從或盲從一方,使他不能正碗地分析和判斷事物。
提升家庭教育質量、首先應從提高家長的素質開始。各地初中學校要根據自身學校實際情況,為農村學生家長要開辦家長學校,在農閑時間成立文化補習班,提高家長的文化素質。定期請有關專家和學者舉辦農村家庭教育講座,有針對性地對家長進行具體輔導,提高家長的教育素質。家長在學校的指導下,應自覺參加“家長學?!钡奈幕a習和教育專業培訓,訂購家教報刊,鼓勵農村家長及時、隨時利用網絡、手機進行線上讀書活動。培養農村學生家長自己捧起書本讀書習慣,定期舉行家長讀書心得競賽等活動。身數重于言教,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勤于學習、樂于學習的榜樣,與孩子一起成長,想方設法營造家庭學習的氛圍。
家庭教育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家庭德育、家庭智育、家庭體育、家庭美育和家庭勞動教育,這幾方面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首先,教育根植于愛。要培養個性健全的、思想鮮活的青少年,培育者就應該全心全意地關注孩子的成長,包容他們的幼稚,為他們提供成長的沃土;其次,父母要把對孩子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到首位。通過培養社會成員(尤其從學生時期開始)健全的人格與完善的道德,來維系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發展;再次,家長要有科學的教養觀,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很容易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家長要做到教養結合,及時糾正,否則會使孩子形成“惡習”,要認識到樹大并非自然直,孩子要成為棟梁之材,家長必須隨時關注成長中的問題,合理地教育和引導。另外,家長還要認識到教育孩子是學校的工作,也是家長的職責,每一位家長要在養育孩子的同時,自覺承擔起教育責任,并主動與學校配合。
家庭教育的效果與教育方式是否科學密切相關。每一位農村初中生的家長都要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在教育實踐中做到:以民主、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理解、尊重并善于與孩子溝通和交流。引導并幫助孩子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滿足其合理需要,同時對孩子提出明確要求,從而形成融洽的親子關系。在求知方面,要鼓勵孩子發揮主動性和創新精神,不斷探求新知;在品德修養方面,應要求孩子自覺按社會的道德行為規范約束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達到慎獨的境界。
作為父母,應善于主動地同學校溝通聯系,家長應努力成為學校、老師和孩子的“中間協調人”。同時,學校要積極地與家長溝通,指導家長的教育方式,讓家長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能讓孩子成為“留守少年”。父母雙方還要經常性地討論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教育立場、觀點應一致起來。
因此,家長應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配合學校和周邊對孩子進行教育和保護。家長可通過電話、書信、家長聯絡卡以及訪校等多種形式,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特別是要經常主動地和班主任、任課老師聯系,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配合老師做好孩子的學習、生活和思想工作。家長也應及時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表現,從而使學校和家庭、教師和家長之間形成強大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