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瑩
(作者單位:沈陽理工大學)
作為一門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大學英語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不僅僅學習周期長,所占的學時、學分也較高。從教學目的而言,大學英語的教學,不單單是讓大學生群體學習語言、背單詞背課文,而是在學習英語學科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系統學習這門語言的相關知識,培養對英語語言的交流、對話、讀寫、聽譯等交流、運用能力,進而為我國各行各業提供具備一定英語交流能力的專業人才。對于大學生群體和教師而言,這門課程教學目的的實現、教學效果的提升、教學設計的優化,還得從基礎工作抓起,從做好課堂教學做起,課堂是最佳學習環境,是師生交流的重要場合,只有做好課堂教學,才能開設第二課堂、線上教學、實踐基地教學等其他場合的教學。課堂教學的組織與實施就需要教師優化課堂教學環境,為學生創設高效、多樣化、智能化、數字化的課堂環境,不斷提升教學效果,提升大學生群體的參與積極性與學習興趣,達到提升英語運用能力的最終目的。
受多年應試教育的影響,到了大學課堂上,大學生除了依然喜歡在沉默中學習英語,自己課堂集中精力聽講,課后復習完成作業,希望在期末考試中取得一個理想的分數,而且還依賴于高中階段的學習方法,絕不開口說英語,故此,“沉默英語”、“安靜英語”一直是困擾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難題。除此之外,在教學課堂的構建中,授課教師還受到別的因素的影響,教師必須在按照規定完成相關教學內容,因此具體授課過程中,教師不得已加大基礎理論知識的灌輸力度,嚴格按照教學計劃、教學大綱來構建教學環境,因此教學靈活性不夠,很難發揮出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這些都是需要改進的因素。
出于考試、就業、求職、升學的現實考慮,當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環境的構建中,教師和學生都不約而同的考慮到成績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圍繞著提升期末考試成績來開展教學的,在教學模式的選擇上,教師不得已進行單詞講解、句型分析、語法講授等,學生也得背單詞、讀課文,為通過四六級考試、期末考試做準備、也為了提升學習成績績點、爭取獎金學來學習,這就與英語語言的學習規律相脫節。在這種教學環境中,教師不得已給學生布置大量作業,同時,為了提升成績,學生也在課后做大量的紙質練習題、書面試卷等,在聽說讀寫環節中,付出的時間反而相對較少,這種做法就有些舍本逐末了。
不可否認的是,我國大學生群體的英語基礎知識參差不齊,他們的學習情況存在嚴重的差異性,加之學習積極性也存在差別,這就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效果,也影響了教師教學環境的創設與構建。同一個班級的學生,總體來看,城市戶籍的學生英語基礎與運用能力稍強于農村戶籍的學生、女生稍好于男生,這就影響了課堂教學。本來教師都做好了課堂環境規劃,面對這種客觀現實,必須照顧基礎稍差的學生,只能從頭做起、從基礎做起,從講單詞、分析句型、講語法入手,引導后進生來逐漸增加積累、為后續學習打好基礎,但是這種做法卻不受礎知識稍強的學生的歡迎,他們憧憬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進行說、聽、對話、翻譯與交流訓練,希望聽原聲電影、看原版視頻、讀英文原著來不斷提升交流能力,這種差異性就增加了課堂環境的構建難度。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直接責任人,教師的課堂教學觀與教學方法直接影響著教學環境的構建與優化,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的提升,故此,大學英語的授課教師就應樹立科學的課堂教學觀,改進教學方法,結合教育部頒布的教育文件精神,按照素質教育的實施指南來構建活潑、多樣化、高效的教學環境。首先,教師應轉變課堂教學觀念,改變傳統的滿堂灌方式,把學習主動權部分讓渡給學生,實施多樣化教學;其次,在教學方式上,應遵循英語語言的教學規律,引導學生對英語語言的學習,而不是單純英語學科的學習,可以采取對話法、任務引導法、小組討論法等教學方法,讓聽課學生多聽原聲教材、觀看原聲電影視頻、觀看原版名著、加強口語對話與翻譯訓練等,提升對英語的運用能力能力,只要能相對熟練運用英語,期末考試自然就不在話下;實踐教學中,增加實踐學時,為學生模擬真實的訓練空間,鼓勵他們張開嘴巴、大聲說英語,通過持久的訓練來提升運用與交流能力。
對于授課教師而言,構建良好的大學英語課堂環境的首要前提就是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工作,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準備授課內容。課前準備是體現教師知識儲備與課堂駕馭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提升授課效率,營造出讓聽課學生積極參與的授課環境。教師在靈活運用教學大綱的基礎上,準備好常規授課內容,還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與接受能力來準備拓展內容,比如在引導學生完成基礎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再結合學生的個人喜好與學習需求,進行拓展訓練,引導學生進行口語訓練、翻譯訓練、聽力訓練等,從而提升對英語語言的運用能力。
大學英語學科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實現高效課堂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合作學習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也有利于師生間的思想碰撞,以利于集中智慧解決課堂上遇到的各種問題;合作性學習打破了教師和學生之間傳統上的“主從關系”與“上下級關系”,它強調一切教學活動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在外語課堂學習中發揮著主體作用,而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則處于主導地位;當然,教師應該為合作學習進行精心的準備,并在合作進程中發揮重要的引導作用;除此之外,教師還應使用藝術手段來設置課堂,要切實依據學生認知水平和知識結構的現狀,藝術地設置恰和精到的問題,并通過這些問題把學生帶入課堂進程中以考察他們對課堂知識的掌握情況,并據此適時適當地修正教學進程,引導學生積極地融人到課堂中。
大學英語學科的課堂教學,不單單是為了提升考試成績,更重要的是重視授課環境構建,樹立科學的英語語言教學觀,充分使用多種教學手段,尤其是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構建多樣化、高效、數字化、信息化、充滿樂趣的課堂環境,引導他們提升對英語的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