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耀
(作者單位:孟村回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
農作物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主要通過先進的科學技術,對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種植方面進行嚴格管理和規范操作,減少對農田生態的負面影響,保證農作物產量和質量滿足現代種植高標準,進而使農業生產鏈中的諸多產品都具備無污染與環保的特性。比如在肥料應用過程中,要結合作物生長狀況以及土壤條件選擇適宜的肥料類型及用量;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要對農藥用量嚴格限定,并積極采用如人工捕捉、投放自然天敵等物理及生物防治方法替代農藥噴灑進行病蟲害防治,從而減少農藥對農作物的影響。
1.土地污染情況嚴重。我國的城市化進程發展迅速,工業化程度不斷增加,這是我國綜合國力上升的標志,但在我們為此感到自豪與興奮地同時也應該注意到,這些變化帶來的污染,這其中對于無公害栽培影響最大的就是土壤的污染問題,由于一般的工業廠都選擇在農村附近建廠,加上其環保凈化設備不合格,其排放的廢氣廢水直接進入了靠近農作物種植的河中,農作物被工業污染后的水灌溉,這些污染物中的有害物質直接被作物吸收,其中很多重金屬物質直接積累在作物果實中,嚴重影響無公害栽培的發展。不僅是工業廢水,城市垃圾的不合法處理也是污染土地的一個方面,城市垃圾中含有大量不可降解的白色垃圾,還有大量化學污染源,例如電池等,這些都造成了土地污染的日益嚴重,在這樣的土地中進行無公害栽培沒有任何意義,種植出來的農作物不僅對人身體無疑反而會造成損傷。
2.肥料使用不合理。肥料不合理使用在我國是一個長期性的問題,傳統的農作物種植方法對肥料的依賴程度高,我國在過去的農作物生產活動中,長時間不加節制地使用肥料,以追求農作物的增產。這些用于農業生產的肥料通常是化學肥料,雖然在種植過程中加入肥料可以增加農作物的產量,提高收入,但日積月累,隨著農作物種植活動滲入土壤中的肥料會使土壤的生態結構被破壞,土壤原有的肥力降低,進而影響生長于該土壤上的農作物的抗蟲害能力,此外,農作物的營養價值也會產生損耗,達不到無公害農作物的標準。
3.農藥殘留過多。農藥會對人體的健康產生危害,因此當前人們十分重視農作物中的農藥殘留量問題,但是為了消除病蟲害,即使是在培養無公害農作物的情況下,工作人員還是會使用農藥。適量地使用農藥,可以抑制病蟲害,且不會對人體產生太大的影響,但由于經驗不足,工作人員對農藥的使用量把握不準確,盲目使用,導致栽培過程中常常出現用藥量超標的現象。農藥使用量一旦超標,就很容易殘留在農作物當中;殘留的農藥使農作物營養價值降低,危害人體健康。這與無公害的理念背道而馳,極不利于農作物無公害栽培工作的進行。
1.田間管理技術。與傳統的種植技術不同,農作物的無公害栽培技術對于環境的選擇和種植過程中各個環節的實施都有著非常苛刻的要求。在各個環節中,不管是哪一個環節出了紕漏,都會或多或少的對農作物的產量質量帶來影響。所以,在此項技術的應用過程中,提高田間管理技術也是一個非常必要的手段。提高田間的管理技術,不僅可以確保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可以得到很好的生長環境,還可以非常有效的控制蟲害的發生,從而提高農作物的產量質量。由于農作物在生長到成熟這一周期里,蟲害的問題是一直存在的,對田間進行合理的規劃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蟲害對農作物的影響。
2.農作物的管理技術。
(1)提高種子管理的全面性。種子管理是農作物種植中的基礎環節,具備良好性能的優質品種,成活率、病蟲害抵抗能力、耕作產量及質量等都更加優越。全面完成種子管理各流程操作,是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的必要環節。種子本身往往會攜帶不少病菌,如果不加以重視,很容易在種植后造成大范圍病蟲害發生,所以必須在種植前對種子采取必要、科學的殺菌處理手段,降低病害發生的可能性。農作物對生長環境有很高的要求,應根據地區的溫度、光照、雨水等選擇合適的品種,否則不但容易出現各類病害,而且作物的生長狀態也會很差,種植效益大受影響。同時,也應該選擇合適的種植區域,種植區域應滿足無污染、高肥力、農田整理良好等條件,避免對作物正常生長造成不利影響。此外,選擇合理的貯藏環境貯藏種子,在播種前對其加強管理,避免出現未發現的后生性病蟲害,造成貯藏階段的病蟲害蔓延。
(2)合理使用化肥。在農作物無公害栽培和管理過程中,有必要改變以往的栽培模式,注重化肥的利用率,在新時期合理使用肥料,實現真正的無公害。肥料的使用不僅可以增加農作物的產量,也會對土壤造成一定的傷害,對無公害農作物而言,一定要嚴格把控肥料的施用量,在使用之前應對肥料的成分做仔細的分析。除此之外,還要改變傳統的種植概念,因地制宜的選擇農作物,對土壤的成分進行研究,選擇更為合適的作物在適宜的土地上進行種植,保證農作物的質量,在肥料的使用上我們提倡使用有機肥待代替化肥。如此一來,不僅使農作物的質量得到保障,而且還減少了對土壤的破壞性。
(3)加強水肥管理。對于農作物來說,水肥管理是最重要的,水肥管理有利于提高農作物的品質,提高其抗逆性。在作物整個生長周期內,要做好水肥管理。根據作物生長狀況和肥料需求規律,合理施肥澆水,掌握作物需要肥料和水的關鍵時期肥料和水的施用。此外,應采用“水肥一體化”栽培管理技術,提高水肥利用率。也要考慮其他因素的影響,如天氣、溫度和濕度,在雨季要做好排水,防止澇漬,根據作物的生長情況適當施肥。
(4)科學防治病蟲害。病蟲會嚴重影響無公害農作物的種植。因此,在無公害農作物栽培中,要積極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做好種植區域雜草管理。在除草過程中,要盡可能少用農藥,利用人工除草、機械除草模式。使用農藥時,要注意用法、用量和科學配比,避免給無公害農作物帶來影響。要合理施肥,對長勢欠佳的區域要適當進行施肥,提高土壤營養成分。
在農作物生長后期,要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積極做好病蟲害的監測工作。針對出現的病蟲害疫情,要科學利用生物手段予以治療,例如可以利用釋放寄生蟲的方式克制病蟲泛濫。對病蟲害嚴重的區域,要科學利用農藥等進行治療,切實保證無公害農作物的品質。
結束語: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在農作物生產中的應用對現代農業發展而言是大勢所趨,在技術推廣應用中務必要采取有效的技術措施,有效治理被污染的土壤,選育優良的農作物品種,同時做好田間栽培管理工作,促進產業園區不斷升級和優化,加快綠色無公害農作物的栽培進程,更好地滿足人們對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