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彬 溫宇 吳剛 黃春凱 廖賽源
本文在對不同調研地農戶信用現狀全面掌握和對部分貧困地區農村信用狀況進行全面了解的基礎上,經過分析與研究,提出了設立村莊信貸中介,提高信貸審核效率,杜絕"一刀切"管理模式,因地制宜實行信貸管理,提高農戶信用意識,培育良好鄉風等對策。以期樹立農戶信用意識、營造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促進整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開展。
現實環境與農村信用環境現狀,造成了農村金融制度的扭曲,而加強鄉村信用治理,構建農村信用體系無疑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著力點,它能有效的規避信息不對稱由此產生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提高農村金融機構增加農業、農村、農民急需發展信貸資金的積極性,破除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難題,為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業及繁榮農村經濟和提高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實現農村的和諧可持續發展提供資金保障,進而拓寬農產品外銷渠道,拉動內需,推動各產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在各地調查研究中發現,仍存在相當一部分農村地區未設置信貸員,農戶與金融機構之間缺少一定媒介,銀行工作人員下鄉進行貸款審查時時常會吃到"閉門羹",這樣便使得農戶實際信息與貸款訴求不能及時反映到金融機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信貸審核的效率。
部分地區的農村金融機構在信貸審核與信貸管理方面沒有根據鄉風民俗與經濟發展情況而制定相應制度,甚至對于同一地區不同經濟與信用狀況的貸款申請者采取"一刀切"的信貸管理模式,既沒有有效降低違約率與銀行的不良資產率,也沒有在促進農村生產發展方面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多數農村地區農戶整體金融素養不高,信用維護意識與信用維護能力不足,各調研地區雖已有信用信息平臺,但其中部分用戶信息仍有待進一步完善,對不同征信對象獲取信息的難易程度不同導致涉農信貸格局存在差異,不利于征信系統的規范建設與進一步發展。
村莊信貸中介(金融機構在本村中特別設立的專業人員或村兩委專設小組等)既可充分了解農戶家庭情況,對其還款能力與還款意愿有著更加深入的了解,又懂得相關政策與法律法規,如此便可充分利用村莊信息資源,大大提高了信貸審核效率與信貸質量,加快鄉村信用體系建設。
貸款應以服務農戶貸款人為中心,以契合農戶實際金融需求特征為出發點,不再實施"一刀切"措施,針對具體情況進行人性化、差異化的信貸審核流程管理,此種信貸管理方式可以大大提高信貸支農效用與總體守信率,更加有利于鄉村信用治理工程的推進。
應通過金融、信用維護知識下鄉等活動,提高農民的金融素養和信用意識,加強對農戶文化道德與法律制度的宣傳教育,引導"誠實守信"的信用觀念。采取措施加強農村信用環境建設,對信用村和信用戶進行評定和驗審工作,加大對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鎮的宣傳工作,積極開展文明村建設活動,表彰好人好事與誠信行為,充分發揮電視、廣播、報刊、網絡等各種媒體的宣傳引導作用,樹立社會誠實守信典型。通過身邊的人和事的宣傳,增強人們的誠信意識,提高誠實做人、誠信做事的自覺性,營造良好的農村誠信文化氛圍。
應推廣"農村信用體系管理信息系統",實現農戶信用信息的持續積累和動態更新,提高信息的集中度和使用價值,爭取實現農戶信用信息檔案電子化,充分發揮其多方領導和協調的作用,快速整合數據,建立覆蓋全國的信用信息數據中心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從而保護相關企業及個人的隱私不受侵犯,促進市場信用交易方式的健康發展,為利用大數據挖掘與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相關算法建立良好基礎,提高信貸審核效率,甚至帶動整個信用體系市場高效、健康、快速地發展。
農業、農民和農村工作是我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業在國民經濟中處于基礎性地位,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當前我國農業總體上己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新型農業發展道路,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發展,而金融是經濟的樞紐,作為"弱智產業"的農業,更離不開現代金融業對其的扶持,農村金融是現代農村經濟的核心,無論從國家發展農業的宏觀大背景,農業自身需求發展的內源性要求,還是在外源性刺激作用下,更多的是三者相互作用,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己經是大勢所趨,作為其制度建設的一個重要分支-建立農村信用體系,是其實現農村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一環,是一項基礎性和系統性工作,它的建立與優化,無疑是給現代農業發展鋪就了一條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