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純
引言:近年來社會上對于旅游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加大,而我國旅游管理專業方面的院校每年也都會向社會輸入大量的人才,但往往由于產教融合不徹底,出現人才培養與企業實際的用人需求不匹配的現象。面對新經濟形式下的人才需求,學校和企業應當共擔責任,注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目前酒店實習的現狀可謂是喜憂參半。對于酒店來說,積極響應產教融合的政策,一是滿足了自己用人的需求,緩解了用人的壓力,二是可以為企業注入新鮮活力,調動企業氛圍,同時又可以預留人才,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可謂是一舉數得。但結果往往差強人意,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首先,實習周期時間比較長。例如:本科生一般是4 個月到6 個月,高職院校一般為期1 年,而景區實習或其他類型的實踐教學通常為半個月或1 個月。
其次,專業教師在實習過程中介入度低。在學生進入酒店實習的過程中,專業教師的介入一般只限于前期的帶隊以及實習過程中的協調。而對于學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介入較少。
最后,學生的滿意度低。大多數人都認為實習期間工作強度和壓力較大,理論和實踐有較大差距,工作內容單調、重復、單一。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分析,不難看出學生在酒店實習過程中體驗度不佳,學校和酒店雙方都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影響了酒店實習的實際效果和意義,企業和學校必須加強深入合作,提出改進措施。學校方面要調整教學方案和優化教學體系,而作為酒店更要負起社會責任,區分管理和調整實習模式,達到“產教融合”的真實目的。
酒店的實習崗位單一,是最為突出的問題。例如:從2017—2019 年度我國旅游管理與服務教育專業,本科實習生的酒店崗位安排來看,95%被安排在餐飲、客房、前廳這三類一線部門[2]。這三個部門都有統一的特點就是:工作簡單、內容單一且勞動強度大,一般學生在一個月內就可以對工作技能完全掌握,但在實習期六個月的時間里,學生一直都在做重復的工作,很容易產生怠慢心理和抵觸情緒。
為此,學校應該加強培養學生的專業性、創新性,注重和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在實踐教學中聯系本地企業,加強對企業實際需求的認識,根據企業需求,調整教學方向。學生不但掌握了知識,又可以用于實習過程中,這種產教融合的學習方法,有利于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和職業技能水平的提高。
對于酒店而言,也可以將實習要求貫穿在學生的在校學習過程中,與學校緊密聯系,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前期教學中加入酒店的基本技能學習,后期可以融入酒店的酒店管理理念、企業文化等,使學生對酒店的整體運營都有宏觀的認識。還可以實行輪崗制,通過輪崗,學生可以在較短時間內了解酒店的運營方式,從而培養更加全面的專業性人才。
學校是公益性的組織,主要任務就是為國家輸送人才,而酒店是企業,最根本目的是為了創收盈利。酒店之所以愿意招納實習生,對“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大力支持,也不排除是為了追求降低勞動成本,從而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目的不同,性質也就不同,酒店一般都會混淆學校實習生和一般員工的區別,只把學生當做頂崗勞動力,和普通員工采用同樣的管理方式和考核模式。這種做法不僅違背了“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初衷,也大大降低了學生的熱情,最終導致崗位的轉化率極低。
因此,學校和酒店應該加大加深合作方式,真正的做到產教融合,才能實現共贏。例如雙方可以達成長期的戰略合作,作為酒店可以不定時的派專業人員去校園進行基礎技能培訓以及酒店管理知識方面的講解,真正把酒店管理融合到教學中去。學校也可以聘請酒店專業的人士作為指導教師,每學期為學生開授一門實踐課程,也可以組織學生每隔一段時間就去酒店進行實操,促進深度合作,在提高學生興趣的同時,又為酒店儲備了大量的人才。
學校往往在設立課程最初,沒有制定更高、更專業的標準。先是理論教學,臨近畢業才安排社會實踐,理論和實踐脫軌,使得大部分學生適應不了實習生活,而在實習過程中教師也沒有過多介入,學生不安和焦躁的情緒無法排解。學校最終為了迎合企業的需求,而沒有達到真正教學的目的。
好的實習效果,和學生本身對實習的滿意度是分不開的。學校可以任學生自主選擇實習酒店,教師要對學生的心理變化全程掌握,及時給出指導意見。而酒店也要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重視工作安排的合理化,在學生實習過程中,及時進行疏導,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讓學生在酒店實習的過程中產生強烈的行業認同感和歸屬感,提升幸福感,使其建立良好的心態,從而達到最好的實習效果。
結論:總而言之,酒店實習想要達到最理想的效果就必須企業和學校雙方協同合作,學校和企業同等重要,實現雙主體育人。以需求為導向,將企業發展與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相結合,才能達到人才培養和產業結構的高度契合,從而養成健康的人才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