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瑾 強艷顏
(華北理工大學,河北 唐山 063210)
翻譯目的論(Skopos theory) 作為功能主義學派的核心理論,是由德國譯論家Han Vermeer發展起來一種較新的翻譯理論模式(毛永冰,2012)。翻譯目的論的原則有三,分別為目的原則、連貫性原則和忠實性原則。目的原則,即首先判定譯文的交際目的,根據目的進行翻譯方法的選擇。連貫性則是指譯文具有可讀性和和可接受性。忠實性則是譯文忠實于原文。筆者認為,基于目的論的翻譯標準在于評判譯文是否達到功能上的等效,而非類似奈達的“等值”。這種翻譯標準既考慮譯入語社會文化環境的作用,又考慮目標讀者的接受程度。因此,可以說譯文的文本功能是由多方因素共同決定的。
科技文本是當下翻譯活動的重要文體之一。由于科技文本多傾向于科學專著、報道、實驗報告、技術規范,科技文獻和科普讀物等,故用詞嚴謹準確,行文規范客觀,邏輯嚴密。科技英語中大量使用各種從句、后置定語、動詞的各種非謂語形式以及介詞短語來表達復雜概念,使之邏輯嚴密,結構緊湊(韋寧,麻金星,2007)。基于此,筆者主要挑選三個特征進行介紹。
第一,科技英語大量使用從句,諸如定語從句、狀語從句,名詞性從句等等。由于科技文本中的概念錯綜復雜,且句與句之間大多存在因果、條件、讓步,目的等邏輯關系,使用從句尤其定語從句與狀語從句既能保證邏輯關系正確闡述,又能有效傳遞文本信息。
第二,非謂語動詞結構也為科技英語的一個突出特征,其作用在于簡化表達,使句子一氣呵成。英文是形合的語言,與中文相比的一個顯著不同則是英語中存在語態與時態。尤其在漢譯英的翻譯過程中,可根據時態語態選擇合適且對應的非謂語結構,能夠將原文本轉換的更加符合英文表達習慣,避免翻譯腔。
第三,后置定語的使用。在科技英語中,后置定語不僅能起到補充說明的作用,還能增加句組的層次感。同時,由于英文話題重點在前,后置定語能突出話題,使邏輯更加清晰。
基于目的論三原則,結合科技英文長句特征,聯系筆者參與的翻譯實踐活動,將以分譯法、轉換法、綜合法,三個翻譯策略列舉實例進行詳細闡述。
例1:Its elastic fibers and framework of collagen, which is a protein found in connective tissues, break down.
譯文:這時皮膚的彈性纖維及膠原蛋白就會衰老。膠原蛋白是結締組織中的一種蛋白質。
科技文本由于使用插入成分,從句或定語結構會使句子偏長。在邏輯關系不緊密或漢英敘事順序相一致的情況下,可采取分譯法,即將句子中的部分成分從主句中分離出來并單獨成句。在例1中“which”指代的為“collagen”,而以“which”引導的從句是對“collagen”進行的定義解釋,可單獨拿出成句。另外,由于兩逗號間為插入成分,即使去掉也不會影響中心意的闡述。譯文將修飾成分單獨成句,且放在第二句的位置,既能防止直譯句子累贅,又能清楚地完成表述,加重中心句的地位。
例2:The adoption of new food technologies depends on more than these technical and cultural considerations.
譯文:采用新的食品技術需要考慮的遠不止這些技術上和文化上的因素。
轉換法即可分成性質層面的轉換,也可分為結構上的轉換。以例2為例,進行了性質層面的轉換。原文中“adoption”為名詞,譯文中則譯成了“采用”,即從名詞轉換成為動詞。譯文中的隱藏主語其實為“人”,“人”能發出“采用”這一行為,而“考慮”的主語一樣。英文句中必存在主語,其主語一般是有靈主語或無靈主語。在原文中謂語動詞為“depend on”,帶有擬人成分,為符合中文語言習慣,這種轉換才能使譯文兼顧功能的同時更加地道。
例3:The isolation of the rural world because of distance and the lack of transport facilities is compounded by the paucity of the information media.
譯文1:由于距離遠和交通工具缺乏所造成的農村社會的隔絕,由于通訊工具的不足而變得更加嚴重。
譯文2:因為距離遠,交通工具缺乏,以致農村與外界隔絕,這種隔絕又由于通訊工具的不足而變得更加嚴重。
例3則是句組結構上的轉換。中文多為線性結構,英文多為樹式結構,這就意味著在英譯漢過程中,要先梳理清英文邏輯,再通過句意與句序調整完成符合原文邏輯的譯文。首先,梳理原文邏輯,主干是“The isolation is compounded”。譯文對比譯文1與譯文2,可以看出譯文1的兩個“由于”易使讀者陷入邏輯怪圈,是“隔絕”和“不足”讓隱含主語變得更加嚴重,還是“不足”使“隔絕”變得更加嚴重。反觀譯文2,同樣為線性結構,但由于句序的調整,邏輯關系層層遞進,重復對”隔絕“進行增譯,也使得邏輯更加清晰,將原文的樹性結構流暢連貫地轉換成線性結構。
例4:Would it not be possible for us to measure the right amounts of different materials in the water to satisfy fish by creating man-made sea water?
譯文:對我們來說,通過測量海水中不同物質的精確含量,進而人工制造海水來滿足魚的生存需要是不可能的嗎?
由于漢語具備意合性,在實際的漢英翻譯中由于句組層次、邏輯關系緊密程度和句子長短等因素僅采取一種方法進行翻譯是不能保證文本翻譯的質量。綜合法即在理解原文文意與邏輯關系的情況下,對原句進行重或者按照譯者的理解適當進行改造以實現恰如其分的翻譯。在例4中,譯文對原文的語序與文意都進行了修改。前半句拆分了“Would it be possible”和“for us”,將后者提前、前者移后,體現句序上的變化。另外,對于兩個“to”的翻譯也有了涵義上的增添,分別譯為“通過”與“進而”,這種增加關系詞的方法能夠使中文譯句邏輯更加清晰。而“satisfy fish”譯文翻譯為“滿足魚的生存”則表現了譯者的主體性,通過自身理解幫助讀者充分了解原文的意思。綜合法的使用既能嚴謹準確地表達原文的信息,又能保證譯文的連貫并符合讀者語言習慣,提高譯文可接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