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蓓蓓
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下,我國的金融市場也日漸活躍,金融產品種類的豐富和銷售量的增多就是有力的佐證。為了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和客戶,商業銀行不斷推出一些新型的金融產品,但是很多產品的生存周期不長,從產品管理方面來看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因此,要結合商業銀行金融產品的特點以及金融產品的常見風險類型來開展風險管理,從而保障金融市場的穩定。
商業銀行中開展創新可以是對金融體系的創新,也可以是對金融產品的創新,一般情況下,金融產品的創新不會對金融體系有很大的影響。商業銀行最為大眾化的業務就是儲蓄、貸款業務,與此同時,商業銀行內還存在較多的金融產品,而這些產品與儲蓄、收藏、保險、理財等有很大的關系。就當前來看,商業銀行中所推出的金融產品增加了很多保險類產品、理財類產品以及投資類產品。這些金融產品的購買方式、收益率以及分紅情況都與普通的金融產品有較大的區別,大多具有較高的收益率,或者具有一定的保值增值作用,以此吸引更多消費者的注意。另外,在互聯網金融時代,商業銀行開展金融產品的創新也是為了與互聯網金融市場抗衡。
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推出之后,金融市場的風險仍然存在,而且對于這些新的金融產品來說,因還沒有完全經過市場的驗證,所以其可能存在更多的風險。國外金融行業發展較為成熟,但是仍然存在諸多金融風險。我國的金融行業和金融產品相比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的弱勢,抗風險能力也較弱,無法確保在金融產品銷售和運營中不出現風險問題。所以必須對商業銀行創新的金融產品開展風險管理。
與傳統金融產品相比商業銀行創新金融產品的風險特點有如下幾點。
1.隱蔽性。創新的金融產品一般會經過專家的論證之后再投放到市場中,在進行產品設計時就考慮到產品可能存在的風險,但是金融產品的風險具有隱蔽性特征,尤其是新型的金融產品,因從未投入到市場中,所以沒有“前車之鑒”,一些風險很難直接被預測到。而且我國市場經濟與國家金融市場也是接軌的,金融市場存在一定的波動就可能影響創新金融產品的銷售,從而出現風險。
2.集中性。商業銀行創新金融產品風險的出現還存在集中性的特征,一旦某一種金融產品出現風險之后,這種風險不僅會波及到其它金融產品,還會影響到整個金融市場的發展。而且從國際上發生的金融危機來看,金融產品出現風險具有周邊影響性,尤其是金融產品的購買者和投資者會因為金融風險的出現而產生不穩定的心態,導致其可能會放棄對金融產品的繼續投資,從而影響金融產品的持續發展,導致集中性的金融產品風險。
3.放大性。金融產品具有流動性的特征,正因為其在市場中流動交易,所以金融產品依賴更多的現金流,通過對現金流的獲取從而也就實現了擴大內需的作用。但是一旦這些創新金融產品出現風險,那么其現金流可能會截斷,沒有持續現金流的進入,那么金融產品會出現疊加性的壓力,從而進一步放大了風險效應。
商業銀行創新金融產品的出現刺激了貨幣交易的進行,加快了現金流動速度,有一些金融產品的設計本身存在一定的漏洞,存在著比較隱蔽的風險,其目的并非是為了推動市場經濟的活躍和發展,而是為了實現短期盈利,并不注重長遠效益,所以,這些金融創新產品其實有很多都存在風險。對比傳統金融產品的風險來看,這些創新金融產品的風險主要有設計風險、信用風險、投機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違規風險和市場風險這幾個方面,而且這些風險的每一種類型幾乎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不同風險類別相互影響,尤其是一些新型的金融產品會故意“鉆”法律的“空子”,或者是“偷換概念”,吸引客戶,但是其中存在多種風險,消費者卻并不了解。
商業銀行創新金融產品必須同時重視對該金融產品展開風險管理,而妥善的風險管理需要穩定的平臺資源的支持,對于商業銀行來說,要具備一個完善的風險管理基礎平臺。我國部分商業銀行,尤其是地方城市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基礎平臺建設滯后,但是也恰恰是這些地方性商業銀行對金融產品的開發和創新十分重視,開發出了很多吸引人眼球的金融產品,但是對這些產品的風險管理卻跟不上產品開發的速度。
商業銀行的金融監管體系一直處于建設當中,就當前來看,我國在對金融行業以及金融產品的監管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一行三會”金融監管體制的確定提高了金融監管的專業化水平。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對于銀行創新產品的監管力度就到了規避風險的要求。一些新的金融產品本身可能與原有的監管體系存在一定的不協調性,導致一些監管手段無法實施,而且很多新型的金融產品具有互聯網特性,客戶可以直接在網上或者是手機銀行進行購買,對于這些產品的監管力度不夠。
在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產品的風險管理中,主要應用的還是定性分析,這種定性分析相比定量分析,缺乏有效的數據支持。比如一款金融產品銷售表現較好,相應的管理人員憑借經驗可能會做出短期內并不存在大的風險的論斷,但是這款產品具體的銷售數據和市場表現并沒有得到充分地統計,也就是說,商業銀行在創新金融產品過程中并沒有積極提高風險量化管理水平,導致對風險識別時缺乏足夠的量化識別手段。
為了將這些金融創新產品推廣出去,商業銀行在進行金融產品的宣傳時可能就會出現一些“夸大其詞”的說法,又或者只介紹金融產品的優勢,刻意不向客戶提醒金融產品本身的風險,所以說,大多金融產品的信息都比較模糊,這種情況會影響客戶的判斷,而客戶除了從銀行業務員口中和一些宣傳單頁中了解金融產品外,并沒有更加有效的信息了解渠道,那么客戶對這類金融創新產品投資之后就可能面臨較大的風險。
現如今,商業銀行比較重視建設風險預警管理體系,但是該體系的建設需要借鑒國外經驗,并且需要大量數據以及信息化設備的支持,還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現如今,我國商業銀行在風險預警機制建設方面還存在不足,尤其是對一些新的金融產品來說,風險預警機制存在滯后性,出現風險之后的響應速度慢,影響風險解決效率。
規避商業銀行創新金融產品本身所具備的風險,應由國家相關金融管理部門與商業銀行共同構建完善的風險管理模式。在原有的金融風險管理模式中有很多針對金融產品的管理條例以及手段,但是金融產品創新的速度加快,金融風險管理模式不應“固步自封”,而是有必要形成動態調整的模式。也就是說,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過程中,應考慮到各種新型金融產品的潛在風險,并提前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
當前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產品方面的監管力度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可以通過構建全面風險監管模式,加大監管力度。與此同時,要完善風險監管的市場協調機制,從市場中獲取金融產品的潛在風險信息,了解各種金融產品所存在的問題,通過相關部門和銀行本身所采取的監管方式,提高金融產品的安全性。另外,第三方監督機制的建立也十分必要,作為客觀的第三方來說,其不會出現“徇私舞弊”的情況,所以能夠保障金融創新產品的安全性,及時規避違規操作等帶來的金融風險。
針對金融創新產品風險管理中不夠量化的問題,可以通過建立專業的風險量化管理團隊的方式來提高量化管理的效率。從當前的現實情況來看,要實現風險量化管理,需要相應的設備以及軟件,尤其是借助當前基于互聯網信息技術而產生的大數據技術。而銀行內部人員大多并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所以,可以專門基于風險管理的要求來組建專業化的信息流量監督、數據信息獲取和分析的團隊,從而形成對金融創新產品的風險量化管理。
金融市場信息的不對稱性影響著消費者和投資者做出科學的判斷,商業銀行在推銷自己的金融產品時也會采取一些信息隱蔽的策略,其一方面是想減少客戶對產品的擔心,一方面是希望通過加強正面信息的宣傳來提高金融產品的銷量。但是現如今很多金融產品本身并不保本,存在一定的投資風險,而很多消費者并不了解其中的運作規律,可能會在后期引發矛盾糾紛。所以,加強金融創新產品的信息披露不僅有助于金融市場信息的對稱,還有助于維護商業銀行的聲譽和信譽。
商業銀行預警機制的構建可以提前規避一些中小型的風險,并且可以對一些風險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避免小風險積累成大風險。風險預警機制的設立還可以提前分析風險出現的原因,并且找到相關的責任部門和責任人,從而提前作出處理。另外,在風險管理的過程中還應重視提前采取措施來分散風險,比如做好各個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的有效管理、根據客戶的自身情況來進行金融產品的合理推薦等。
綜上所述,商業銀行創新金融產品存在一定的風險,但是即便是存在風險也要加強產品創新,原因是有巨大的收益,能夠支持我國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我國商業銀行金融產品的創新還可以活躍金融市場、擴大內需、完善金融產品體系,與國際金融市場接軌。為此,商業銀行應通過構建風險管理模式等方式來管理和規避風險,形成戰略性的風險管理體系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