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云鵬 陳 季
隨著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我們逐漸意識到,人類要想更好地發展,必須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觀念①。人地關系是地理學研究的核心主題,而人地協調觀是處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核心地位,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素養,在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環境倫理觀與價值觀方面具有重要意義。2017 版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已經頒布,新一輪高考改革已經開始,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全面提升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已經成為育人關鍵。本文通過對佳木斯市高中生人地協調觀現狀的調查,找出存在的問題及其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建議,來找出一個適用于佳木斯地區高考改革下地理學科的教學策略,使學生成為未來和諧社會的建設者。
從20 世紀90年代,國際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對于核心素養的研究就已經轟轟烈烈地開始了,各個國家都積極推動課程與教學的改革。最具有主導性的就是以終身學習為目標的素養研究和以能力為目標的核心素養研究,其中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是以個體的成功生活與社會和諧發展為目標的核心素養內容結構框架研究②。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③。”隨著義務教育的推行以及我國經濟科技的蓬勃發展,并且隨著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國家課程標準的編訂也在不斷地修改。2013年,教育部啟動了普通高中課程修訂工作,本次修訂充分借鑒國外成熟的課程改革的優秀成果,努力將此次課改方案修訂成既符合我國國情,又具有國際視野的綱領性教學文件。
以問卷調查為研究的主要方式。調查對象為佳木斯市高中生,隨機選取佳木斯市區及所屬市縣的共計10 所高中。分三個年級,總共發放問卷529 份,回收有效問卷512 份,問卷有效率為96.8%。
1.問卷調查。問卷內容涵蓋四個方面的題目。
2.統計軟件分析法。運用EpiData 調查軟件,對問卷的數據進行分析,使用Excel 軟件制圖,對問卷結果進行制圖。
調查問卷分別從個人基本信息、學生消費情況、人地協調觀基礎認知調查和實例分析等四個部分設計題目,包括單選題和多選題。
問卷主要想通過學生的日常消費、課堂表現以及學生對于實例分析題的理解程度來進行調查,并著手分析學生在人地協調觀上的表現,進而找出關鍵影響因素加以分析,從而為學生人地協調觀的培養提供建議。
在這一部分的內容之中我們選擇了問卷中的一部分題目來進行分析,并最終得出結論。
調查顯示,在針對秦嶺違建別墅拆除的問題上,認為別墅應該被拆處的,男生占據78%,女生占據79.8%;在看待人與環境之間的問題之中,92%的男生選擇了保護環境,而女生選擇該選項則有94.7%;在針對我國南海可燃冰開發與利用之中,由于可燃冰開發很可能會引發一些列的環境問題,所以80.5%的女生表示不支持開發,男生不支持開發的比例也在70%。從整體性的角度來看,在具體實例題目分析時,女生比男生更能用一種正確的觀念對題目進行分析。但是男女生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并且兩者對于實例題目的理解比較到位,由此可以推斷對人地協調觀培養的意識已經深入到佳木斯市高中生的頭腦之中。
調查顯示,在有關城市發展建設和協調環境問題之中,有87.6%的高三年級學生認為最佳的方式應該是既保護環境,又能促進城市發展,高一年級和高二年級之中選擇同樣答案的比例分別是86.7%和83.3%。在修建地鐵與保護地下水的問題上,最佳的方案應該是讓地鐵修建方面既能夠方面市民的出行,又能夠統籌兼顧地下水的保護,對于此方案的認同率高一年級為56.6%,高二年級為66.8%,高三年級為81.0%。在牡丹江曹園事件發生后,大眾的視線逐漸聚焦在了這個地方,雖然該片土地已經被承包,但是私自更改土地的性質就是違法行為,應該遭到處罰。對于曹園事件的處罰問題,不同年級學生認為應該處罰的比例也不同,高一占95%,高二年級是94.6%,高三年級是97%。
不同成長環境下的學生對于人地協調觀的理解和分析影響差異小,城鎮學生表現要略好一些。例如,在有關變更土地使用權的問題上,絕大多數同學都能夠用一個最準確的眼光去看待這個問題,其中城鎮學生表現的最好為92%,其次是城市學生89.7%,最后是鄉村學生88.6%,從數據上看,差異較小。在有關保護生態,選擇“退步建筑”的最佳答案選擇之中,城鎮學生的91.8%高于城市學生的89.4%和鄉村學生的87.8%,;在有關對待生物的保護之中,我們認為對于大象對于人類的侵擾,我們應該用一種較為和平的方式去解決,其中用“生物抗衡生物”應該是一個更好的答案。學生在表現的過程中,城市學生的回答要略遜色于其他兩種成長環境的學生,城市、城鎮、鄉村的回答率分別是74.4%、84.6%、84.8%。
無論是認知方面,還是能力素養方面,學生表現的水平都較好,但是在人地協調觀包含的具體內容上學生表現出的水平還需要加強。調查顯示,在人地協調觀包含的四個方面即發展觀、環境觀、資源觀和人口觀之中,僅有54.7%的學生知道它們包含的具體內容,在這其中對四種觀念全都了解的學生僅有44.5%;并且在人地協調觀內容的研究之上,我們認為這是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相互影響并協調的關系,但是學生中認同這些的比例僅有37.1%,根據數據可以證明學生在認知之中是不夠到位的。
學生們在消費的過程中,行為習慣要好于他們對人地協調觀的認知程度。在調查顯示,關于購買衣服的消費問題,78.5%的學生在平時換季時衣服購買量少于15件。如不考慮其他外界因素,這說明學生認為過多的購買衣物會使得資源大量消耗,減輕環境壓力先從少買衣服做起。在平時點外賣的調查中,82.6%的學生表示他們從來不訂外賣或者很少的訂購外賣,定外賣的包裝袋會產生大量的塑料制品,每年因為外賣等物品會造成數千噸的白色垃圾,少點一次外賣,就能減少對環境的污染。關于平時出行問題,大部分學生會選擇步行或乘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這個比例占據了總調查數目的82.8%,節能減排的意識已經在他們的腦海中形成了。
調查顯示,有54.2%的學生表示在學校下發試卷之外,還會自己選擇購買其他教輔用書。其中,僅有12.3%的學生表示買過的教輔用書每本都會看,有48%的學生表示購買的書大部分都會看,但是還有39.7%的學生表示自己不會選擇去看或者很少看;在如何處置這些教輔類用書上,有45.7%的學生表示自己會賣給廢品站,有4.7%的學生表示會直接丟棄,有8.6%的學生會選擇在其他的二手交易市場上將其置換,還有41%的學生表示會將這些傳遞給下一屆的學弟學妹們。據此我們可以認為幾乎絕大多數的學生對于這些教輔材料都會選擇一個比較好的處理方式,但是學生仍需要提高對于教輔資料的使用效率,如果教輔資料購買之后閑置下來也會造成資源的浪費。
佳木斯市高中生表示,在課堂上當教學內容涉及環境資源人口等問題的時候,有73%的老師能夠詳細地講解有關問題的發生機制,但仍有27%的老師遇到此類問題會選擇直接跳過不講,而讓學生自主學習理解。我們認為,作為地理教師應該切實把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落實到日常教學中,教給學生地理知識同時又注重學生人地協調觀素養的培養。
根據對問卷的分析可以看出,學生們對待相應題目的時候意識有些不足,但是在真正的實際之中,學生表現出的水平還是很好的。學生在試題上表現出的成績和現實行為中表現出的做法不一致的原因,就在于他們能夠真正的運用意識去把控自身的行為,做到意識和行為保持在一個水平之上,這樣才能夠真正的把人地協調觀進入在自己的腦海之中,形成一種素養。
對于現今信息網絡時代而言,學生有很多種獲取知識的途徑方法,不過他們最缺少的就是與大自然的互動。我們可以根據地理課程與學生實際需要,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真正地感受到人對于自然環境的影響。首先學生們可以先從自己身邊的小事做起,搞好自己班級內的衛生和個人的行為習慣,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行為習慣,從小事上提高學生對待環境的意識;其次,在各種活動日的時候,幫助社區寫一些宣傳欄里的東西,通過為別人宣傳自身也能夠得到一定的提升;最后,盡管高中生的能力有限,但是我們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比如我們可以把自己不用的學習書籍積攢起來,捐獻給災區的兒童,讓他們也能感受這個社會對于他們的幫助。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②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 at ion and Development.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 Executive summary[R].Paris:OECD,2005
③王健,王聰,陳博杰,喬文軍,劉穎.中學生物學科“智慧學伴”平臺的構建及其應用[J].中國電化教育,2019(01):59-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