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娟娟
“一帶一路”(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是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一帶一路”經濟圈在國內有特定的范圍。陸上經濟圈包括:新疆、甘肅、寧夏、陜西、青海、重慶、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廣西、云南、西藏13 個省和直轄市。海上經濟圈包括: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5 個省和直轄市。可以看出,國內經濟圈的規劃既涉及到發達的經濟區域,也涵蓋了相對不夠發達的經濟地區,體現出了從根本上遵循“一帶一路”的地理意義。“一帶一路”上涉及到的國外61 個國家,則體現出了各個層次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差距。
“一帶一路”是為了謀求共同發展,追求一種國家內部乃至其它國家地區的“共贏”,但是一帶一路的目的曾被一些國家所質疑(胡必亮),質疑是我國想一味地謀取私利而讓其它國家受損。我國雖然給予了強有力的回應,但是也可以考慮在發展規劃的過程中,團結兩條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國家和地區,不斷普及一下相應的歷史,展示遺留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有時對某些國家是常識性的知識,對其它國家卻是毫不知情的空白。
對中國的老百姓而言,一提到絲綢之路,一般地會認為是指陸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起源于西漢(前202年—8年),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19 世紀被德國地質學家簡稱為“絲綢之路”。而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于秦漢時期,發展于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于唐宋時期,轉變于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祖先們開辟的這兩條商道,無論在時間還是空間上,都是留下了痕跡的,就好比做過同學的朋友,有著難以忘懷的記憶。這種歷史遺留下來的印記,是當前重新建立發展“一帶一路”關系的良好基礎。在旅游中可以發現,無論是國內還國外,絲路涉及的地區都愿意提及“一帶一路”的發展規劃,有著“已被重視”的心理訴求。而實際上,這些國家和地區應該也考慮設立特定該地方的展示地點,展示以往絲綢之路的痕跡或證據,不僅可以普及該國家或地區當地居民的常識,也可以為地方旅游提供一個新的興趣點,向世界展示和普及祖先們輝煌的歷史。
“一帶一路”是一個長期的發展構想:從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直至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才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國家建立了專門的網站(中國“一帶一路”網),成立了專門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設立了專門的各類研究機構(如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及大量研究課題,與“一帶一路”涉及的國家和地區的相關部門及媒體溝通了重建絲綢之路的構想等等,可以看出,“一帶一路”的設計與規劃是在全方位穩步前行的。而“一帶一路”線路上沒有提及的地方則相對有點冷感,可以考慮敦促一帶一路兩條主線上的各個節點不斷地帶動一下,以各個輻射點為基礎,向更大的范圍擴散,帶動更多的力量,做到群體的共同發展。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一帶一路”需要更多的國家和地區的關注,而這樣的關注一般都是以涉及到自己切身的利益為基礎的。“一帶一路”的主旨是共同發展,既然是共同發展,就不會局限于“一帶一路”沿線的各個地區。愿景的達成,需要所有人的努力。
旅游經濟(百度詞條)是以旅游活動為前提,以商品經濟為基礎,依托現代科學技術,反映旅游活動過程中,游者和旅游經營者之間,按照各種利益而發生經濟交往所表現出來的各種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的總和。簡要地理解,就是通過旅游而帶動的經濟發展。
隨著科技的進步,旅游經濟已經有了長足的進展。我國微信、支付寶等網絡服務的涵蓋與普及,使包括旅游經濟在內的各個方面的發展如虎添翼。高鐵、公路網等的建設在不斷加強時間與空間上的發展輔助。與此同時,人們的觀念也在不斷解放,一年中幾個小長假的大批量高峰出游可以看出許多人是有“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一看”的心理訴求的。政策調整也在跟進:有些地區為了鼓勵錯峰出游及休息,已經出臺了崗位角色AB 角等舉措。時間上的靈活,給國內新時期的旅游經濟提供了根本的保證。
無論是國內旅游還是國外旅游,目前一般都會包括一定的購物環節。只要商品是本地區的特色產品而且質量過關,一般來說購物環節并不會引起游客的太多反感,反而起到了增添旅游情趣的作用,雖然有時有少數人非常反感購物環節,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就是為了去購物而出游的。目前國內、國外的旅游路線及環節的安排與設計基本都照顧到了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
能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不僅僅是購物這個表面行為。來自國內或世界各個地區的人們對旅游城市或地區與商品的挑剔或者點評,可以反過來拓寬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思路。面對不斷涌入的新鮮人群及其評論,該地區旅游部門的思路拓寬了,可以帶動地區其它部門進行相應的學習與運作,也就是使人不斷開動腦筋,避免了僵化與陳腐。旁觀者清,來自四面八方的建議或點評是一種寶貴的資源。
國內方面,一般而言,如果某景點是國營的,整體狀況多半較好,從設計理念、布局,到配套設施等,都令人感到在許多方面超過民營的景點。這方面,可以考慮給予民營景點一定的扶持。景觀的設計與配套,往往需要有高度的審美情趣與知識提煉技能,而人才相對缺乏的民營企業,在這方面恰恰是弱點。
國際方面,不同的國家往往各展所長。有的景點雖然在歷史沉淀與文化積累等方面可能趕不上中國,但是由于講禮貌、重禮儀等因素的存在,使得景點令人感到舒適、雅致和愉悅(如日本的許多景點)。有的景點雖然在物產質地或多樣化等方面可能趕不上中國,但是由于自律相對嚴格,許多方面給人以安全的信賴感(如沒有假幣、假藥的越南或懲罰到位的新加坡)。有的景點雖然在自然風光等方面可能略遜于中國的某些名優景點,但是由于國家強調整體利益與福利的緣故,使景點與非景點之間有著統一的和諧與融洽感(如加拿大、法國、德國、奧地利)。有的景點可能在各方面都難以有重大突破,但是無論是歷史沿革還是通過思索,都走出自己獨特的道路——比如“購物天堂”之路。
吸引游客的人氣和消費,需要集體的智慧,可以說,大家都在各展所長。不容置疑的是,旅游經濟所匯聚的人力資源與物力資源,是一國一地區輕易從其它式難以得到的,擁有良好旅游資源優勢的國家與地區,是都了解和應該了解到這一常識的,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之類的原則指引下,珍惜自己的寶貴資源。
絲綢之路原本是因絲綢貿易而出現的,在當前,人類文明的進步已使各類貿易更加便捷。那么新時期的“一帶一路”除了考慮貿易、投資往來和其它經濟、政治往來,還可以多考慮旅游經濟能帶來的效益與活力。
曾經的“一帶一路”有著歷史遺留的痕跡,加上沿途各國、各地區的祖輩們有著一定的記憶,所以對于游客的開放與接待是有一定的歷史基礎的。而且旅游經濟至少可對以下方面起到促進作用: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服務意識、古建筑保護、咨詢和中介業、發展地區經濟、增加就業機會、扶貧等等。可以說,旅游經濟的作用迎合了“一帶一路”的發展目的。
發展旅游經濟不必操之過急:觀察人類發展的腳步,發展旅游經濟勢必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實際上從側面反映著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步伐。舉例而言,德國出產的一些如旅游鬧鐘等輕工產品、緬甸出產的翡翠、水沫玉等產品因為運輸條件的制約以及仍普遍存在的貿易保護等原因,導致如果想挑選這類地區的特色產品必須到當地或者臨近當地的商店購買,其它國家之內展示的樣式及價格等畢竟是有其局限性的。也就是說,當前人類發展的步伐停留在了存在貿易保護和空間展示條件有限這一點上,那么旅游購買及代購等行為恰恰填補了這一空白。
當然,限制貿易量的原因是多樣的,從某一角度看,與醫學、生命科學研究等也是相關的:比如我國云南地區出產的某些保健品如余甘子、螺旋藻等,雖然當地促銷手段很強,但是對當地保健品的藥用價值、保健價值等的研究與認知,還需要一個過程。
綜上所述,發展旅游經濟和發展其它形式的經濟一樣,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會產生許多的不確定的結果。當前可以確定的是,旅游經濟可以彌補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某些空白,為微觀上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宏觀上達到政治、經濟目的,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如果沒有安全作為前提,任何發展都是無益的。而如何約束我國游客注意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除了不可抗力的意外事故,這里要提醒的是需要注意提高旅游中體現的素質或者是道德修養。比如有的國內游客在泰國吃超大型海鮮自助餐時,可能是由于第一次經歷,表現得非常興奮從而自始至終旁若無人地大聲喧嘩等,這樣的行為會給自己乃至整個團體甚至是其它的團體埋下安全隱患。對其它國家公眾場合的不尊重,容易引火燒身。我們知道,由于自己行為的失當從而導致對國家、對國人的負面影響,是非常不明智的。
深究根源,一部分國內游客出國后表現得非常自大或者放縱,主要的心理原因之一是他們認為“容易”了——即終于離開做人做事都“難”的國內文化,去到了各方面看起來都“容易”的國外環境。不論是否是錯覺,可以肯定的是有些事物很難說對與錯,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這種心理與我國厚重的五千年文化背景有直接的關系: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的文明留存了下來很說明問題(余秋雨),中華文明幾千年來成功地應對了歷史的變遷。我們可以自豪,但是不應該驕傲。
另一方面,作為絲路上的一個節點,我國在接待來自四面八方游客時也應具有一定前瞻性的舉措,同時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多向其它國家學習。
所以,要想發展旅游經濟,除了整體運營的戰略眼光之外,還需要從思想到物質文化的方方面面配套、協同跟進與發展。管好我們自己,有時就是一門很難的功課。建議在說服教育的基礎上,提醒國人提高風險防范意識,不要小看任何國家、地區的文化,應本著謙虛的態度學習或對待從未接觸過的新鮮人群及事物,同時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盡可能傳播中華民族的文化,幫助更多的人去應付艱難的事物。我們這一輩人留下的良性痕跡,必將幫助絲綢之路發展更加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