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繼東
也許可以說,二十世紀的潮流是革命。革命話語下的文學,其主體自然是革命。
新文化運動及其“文學革命”以來,中國現代文學走過一百年了。境內外坊間,文學史不知寫了多少,大都是先有一個框,然后截取一個維度解讀,看似全面,實則蜻蜓點水,泛泛者多。它們大都忽略了鮮活的個體細節,忽略了參與文學活動的人——他們生命的體驗過程,他們的所思所想,點點滴滴。這套“文學回憶錄”書系,正是基于此,讓作家自己說話,說自己的話,盡可能為研究者提供第一手的史料。換一種說法,這套書也可以叫作百年“個人文學史”。
按照最初的設想,主要是收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成名的這一代作家的回憶錄,因為這些作家人生起伏大,遭遇坎坷多,又趕上了革命文學轉型期,因此文學現象多元而復雜,極具研究價值。我們的編輯思路是:作為個體存在的作家,關于文學的反思及其在創作道路上對人生、社會和歷史諸問題的思考均可。體裁可以是回憶性的隨筆雜感,也可以是創作談或訪談之類,如果是一部沉甸甸的文學反思錄,當然更好。我們不求每一種體例一致,但求每一種都是唯一的,文字內涵豐富,耐人尋思。我們的目標讀者,就是象牙塔里的教授、真正的治學者,尤其是相關作家的研究專家,當然還包括這些作家的“粉絲”以及對文學有興趣的大眾讀者。所以已出版的十來種,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推出的。
做了第一批后,我們忽然覺得,如果把視域稍稍放大一點看,整個二十世紀的文學,其實就是一個整體。于是,我們就把范圍擴大,首先擴大到五六十年代寫出過有影響作品的這一批作家。雖然這些作家都已作古,但好在他們的晚年,有的寫了回憶錄,有的寫過不少回憶文字,我們就有選擇地推出了。我們是有點野心的,先易后難,從當今活躍的這一批作家做起,然后是五六十年代相當活躍的那一批作家,再后就是三四十年代以及北洋時期的那一代作家,這恰好就是百年文學史上的“個人文學史”了。
如何看這百年文學史?竊以為,文學革命之始,有人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和《文學革命論》,然后有了創新的探索者,再后就引出一大群模仿跟隨者。但不可否認,五四之后,知識階層慢慢分化了,有的走向蘇俄,有的趨向歐美;再后就出現了“左聯”,出現了左翼文學、抗日文學和國統區文學。左翼文學因為有大批朝氣蓬勃的、有才氣的青年作家的加入,而成為一時之選。再后來,就只剩下“圖解政治”的文學了,直至“四人幫”的陰謀文學。簡而言之,左翼文學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直至七十年代,在這片土地上,幾乎一直是屬于主流的。直到1978年秋天以后,才出現變化。到了八十年代,文學努力回歸本源,才逐漸走向多元,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勢頭……而今又是四十余年了,其間雖有過波折,但大體上還是按照文學自身的規律發展。
早就有人提出要“重寫文學史”,也有所行動,然而一直沒有人做這基礎性的史料工作。沒有百年的“個人文學史”,百年文學史不就成了無米之炊嗎?鑒于目前的書業疲軟,我們也深知自己能力有限,只能這樣慢慢地去做,待有了一定規模后,看條件是否有所轉機。我們會竭盡所能,堅持不懈,等到做上百余種時,那時就蔚為大觀啦!
我們想把“文學回憶錄”做成權威的、另類的二十世紀文學史不可或缺的讀本,讓潛心向學的研究者,案頭都有一套這樣的書,可隨時翻閱。我們正在努力著!
(“文學回憶錄”系列叢書將由廣東人民出版社陸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