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
摘要:本文從禮泉縣《盧氏家譜》所載狄道渡口契約入手,聯系涇陽縣志文獻所載明清及民國時期涇陽縣西北經濟發展情況、周邊采訪所得信息,對涇陽縣民間渡口的產生、演變及發展進行分析與考證,反映了渡船的運營及傭資收取狀況,力圖對明清時期底層群眾生產、生活情況進行一定的還原,從而對于地域文化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狄道渡約紙:狄道渡演變發展:渡資收取
文章編號:978-7-80736-771-0(2020)01-167-03
船頭村王宏文老人收藏有禮泉縣煙霞鎮盧馬村盧氏戶族《盧氏家譜》,家譜里有兩則狄道渡口民渡船只契約,通過對于這兩則契約的閱讀與分析,可以得到了解到涇陽西部重要渡口——狄道渡的重要信息,本文力圖聯系涇陽西北商業發展情況對于兩則約據進行解讀,探討民間私渡的發展,順帶對于渡船運營給予說明。
一、盧氏家譜中的狄道渡船約據兩則及其關系(禮泉縣煙霞鎮《盧氏家譜》)
(一)
立寫承領船只水伙夫(山玉秀、車明)因為生產,傭工度日,幸有涇東盧馬村盧姓在涇右制買田地,造有農舟,以資耕耘之便,遂雇余等看船,亦渡行人,每歲一佚出傭資八緡,以為渡口之需。今盧姓將盧馬村盡棄其所有,而遷之涇右,船只無用,資烏有。余等素藉此為生,再行人不無病涉之嘆,余等央(人承請)盧姓將船只施舍為官。余等遂邀請渡口兩岸鄉老公同商酌,棄杏樹灣之渡,上移一里許,名日狄道渡口。到處揭貼,新開大渡之名,以招遠人。余等所得船錢,與盧姓無涉,后船只若有破爛,余等自己修理,(盧姓)若幫錢,余等謝領,無則不得勒索,所有盧姓人夫車馬來往,亦不得索取分文。余等承領之。后(念盧姓)多年寬厚之德,每歲年終敬備酒肉楮帛,叩祀盧氏祠前,以表愚衷,自領船之后,恐年代久遠,(反覆失)信,今同各村鄉老爰立船只契約,俾盧氏永遠存照。說合人:呂樹林山仁車重光代寫人:馬定國
萬歷四年二月初三日立契
(二)
明萬歷以前,祖居涇左盧馬村,想田地稀少,在涇右山車村之間備買田地,來往耕種,所以在(寨里)王家村西南杏樹灣,造有農舟,以便往來。后盡遷于涇右,遂收農舟,舍于常夫,立有船契,恐年久損壞,爰筆書于譜后,俾后之人有所依據。
(注:狄道渡,處涇陽縣王橋鎮船頭村南,為明清之時涇陽重要渡口。)
兩則契約,實際表述了同一事件。一則立約于明朝萬歷四年(1576年),另一則未署立約時間,或是編寫--《盧氏家譜》時相關信息丟失,或是其它原因,由于沒有看到原件,也不便發表意見。不過第二則契文是對于第一則的重復則是肯定無疑,之所以會重復,其原因應該是通過再次立契,再次確認此處民渡船只的所有權以及盧氏族人應獲的權利,這一點從第二則契文“恐年久損壞,爰筆書于譜后,俾后之人有所依據”等文字可以看出。
二、約據中盧氏民渡的產生、演變
《盧氏家譜》所記盧氏戶族現居住于原禮泉縣北屯鎮西南泔河北岸,明萬歷年之前,其居住地依契文為現涇陽縣王橋鎮西王村之南,南王村之西南,南臨涇河一處被稱為杏灣的地方。(1956前王橋鎮以南有數村皆屬禮泉縣所轄制,分別有現屯楊行政村全部,船頭村一、二三組、屈家村,1956年縣級行政區劃調整,劃歸涇陽。)由于盧氏家族在明萬歷四年(1576年)之前在涇河南岸購置土地,為了農耕方便之故,遂自制木船,以便南北跨河往來,從盧氏能自制渡船進行耕種河南土地,運送牛馬驢騾及莊稼柴禾,可以想象決非一般運送人員的小船。涇河以南,北屯等處土地皆為旱地,沒有灌溉條件,其價格相對涇河北岸鄭白灌區而言十分便宜。明代萬歷年間,明廣惠渠下第一斗即正對盧氏家族所居住的杏灣,根據地形應該是可以得到灌溉水源,由于史料匱乏,盧氏在北岸土地數量及位置尚不清楚。隨著盧氏在涇河南岸土地購賣數量的增大,渡船漸不能滿足盧氏一族農業生產的需要,再加上一些未知原因,后來遷往現居住地。整個戶族遷徙到河的對岸,渡船對于盧氏家族的重要性下降,于是就有了這紙契約的產生。
該處民渡最早屬于戶族自用,間或擺渡部分行人,由盧氏出資雇用船夫,資費一年八緡,即八千文銅錢,或稱八吊。由民間需要而產生的私渡,又多為自用,到盧氏戶族遷往涇南之后,對于渡船依賴性降低,開始專門面向當地民眾。契約中言明:“余等素藉此為生,再行人不無病涉之嘆,余等央(人承請)盧姓將船只施舍為官,余等遂邀請渡口兩岸鄉老公同商酌,棄杏樹灣之渡,上移一里許,名日狄道渡口,到處揭貼,新開大渡之名,以招遠人。”即渡口移至河上游一里許的狄道,遂成官渡,船只贈于曾長期雇用的稍公或船夫,但言明不得收取盧氏一族渡河資費。至于到處揭貼的行為可以理解為二:一則就是向附近村民言明渡口位置的變化,以讓人周知,免得誤跑:二則就是通過大發廣告,讓諸村民知悉盧氏之義舉,并知盧氏之權利。
契約中“后(念盧姓)多年寬厚之德,每歲年終敬備酒肉楮帛,叩祀盧氏祠前,以表愚衷。”這些話語初看似乎是在表明得到船只的稍公或是船夫表示不忘贈船之恩,實際上是盧氏戶族將每年一次的‘叩祀祠前行為寫進約紙,其目的是在不斷地申明自己應該獲得的權利,以防隨著時間變遷,他們所擁有權利也會逐漸消亡。可能又過了許多年,出現了一些令人不太愉快的事情,才又一次翻撿出以前的契約,并再次重申,于是就出現了第二個契約。由于利益緣故,最早的戶族自的渡船到后來則遷往上游,加入了涇陽西北重要渡口——狄道渡口擺渡運輸行列。
三、明清時期的狄道渡口與西北鄉經濟
狄道渡是涇陽明清時期的大渡口,皆因明清之際涇陽西北地區商業氣息濃厚,存在著數家在整個陜西也數的上的商業帝國,以社樹姚家、乾元堡張家、王橋鎮于家為代表,這些戶族非但立足于本地,亦即將商業的觸角或伸向西南川滇康藏一帶,或延及西北甘、青、新蒙諸地,于東則影響到湘、鄂、滬南方各地。又因明清之際王橋鎮是為西北皮貨加工的三大中心之一,鎮上商號云集。更因為王橋之西有以鄭國渠為代表的歷代引涇渠系和管理部門衙署所在。還因明清時期涇陽居于傳統商路之上,交通位置十分重要,在鎮涇堡西側的狄道就是涇陽通往西北的要道自古以來經濟就比較發達。據現有資料在清中期,涇陽王橋百谷鎮與禮泉北屯鎮就是西北皮貨三大加工中心之一,鎮涇就處于二者之間,分別距二者不足二千米。這里很早就利用涇水硝皮,使之柔軟,自清前至中后期暢銷東部地區。以上種種原因使得王橋地界物資流轉相對涇陽其它地區更為繁忙,從而使得狄道渡口成為涇陽最為繁忙的渡口之一,在明代嘉靖年所修涇陽志中狄赫然在列,自此以后,狄道之名盛于西北及西南諸地。關于西北鄉商業興盛的描述屢見于明清以來所修之志中,這里僅列出清末縣志編者周斯億《論農田》數語予以明證:
“縣西北殷實小康諸戶,又多以商起家,其鄉之姻戚子弟從而之蜀、之隴、之湘、之鄂者十居其六,或老大無成,或少壯失業,家不一人,村不一家,推而計之,不知其凡幾。”
據渡口所在船頭村王宏文老人回憶:“當年我年輕時到西北,乾縣、永壽、鳳翔一帶打工,每當地人問及家址,聽我說是涇陽王橋,那些人馬上就會說,你哪是不是有個叫狄道的地方。”并戲稱說是狄道出鱉哩,在我們聽來是罵人的話,實際在我年輕的時候,那個“鱉”蹲在狄道通往涇河的胡同拐彎處。原來在胡同西北角邊有一個形如大石鱉的怪石,由于常年被通向西北硬轱轆車子連年擦弄,磨得明光明光,這個石頭解放后還在哩,只是因于后來在地形的改造過程,“石鱉”才不見了。
姚、于、柏諸姓明清時期的經濟,涇地之人凡成年之眾,可以說無人不知,現僅以王橋鎮北乾元堡為例對王橋清中期經濟做一說明。乾元堡村乾隆年間石碑記載了當地建“關帝”廟捐款情況,能夠辨識出來的店鋪、商鋪名號約有十幾個,分別有甫生店、大豐(不清)、仁義鋪、林集當、(不清)節當、孫姓布店、公興號、秦興當、大順布店、仁義館、永成布鋪、德合鋪、永長店、義合號、大昌鋪等。有的干脆就直接以“當商”、“鹽商”、“布商”等名目出現,既沒有店鋪名稱,也沒有以人名出現。另外,商鋪捐款類中還出現人名,但未具明其屬于哪個商鋪,這種只以人名出現的數量是最多的。能肯定此類應該活躍在商業領域,但他們從事的商業范圍無法進行查找。他們的身份不是普通村民,因為這個碑子明顯分成三類,完全以個人名義出現的則在第三部分。店鋪及個人捐款數量多在數百錢至十幾兩白銀不等,基本可以反映各個商鋪的經濟規模及個人財力情況。
碑文所顯示商鋪多分布在鹽、茶、布、皮、當等領域,尤“當商”所占為多,“當商”在中國古代、近現代為金融性質機構,出現在一村石碑之上,數目似乎多了一些,要知道這僅是乾元堡村的關帝廟,而非本鎮的關帝廟(本鎮關帝廟在原王橋國藥店原址附近)。能夠解釋通的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世居乾元堡張姓自己所屬的商鋪字號及附近地區友商的捐助。綜上所述,乾元堡石碑基本可以代表西北諸鄉的經濟發展情況。
契約文字“上移一里許,名日狄道渡口,到處揭貼,新開大渡之名,以招遠人。”似有矛盾之處,所遷之地即為狄道渡口,后又言明“新開大渡之名”,多有矛盾之處,通過查閱明嘉靖年涇陽縣志,明確記載狄道為涇陽通向乾及西北諸處的要道。在這里可以理解為遷往狄道,廣發布告使鄉民知悉,原杏灣渡口已無渡船,客戶過河需要到狄道乘渡船。
渡口上遷到狄道,是因為在明代中后期,涇陽縣管轄的王橋鎮與禮泉的北屯鎮處于官道,人員往來頻繁,有大宗貨物轉運。據明清涇陽縣志和其它資料記載,狄道兩邊的王橋與北屯兩鎮有明清時期是西北重要皮貨加工之地,又稱西北本大皮貨加工中心之一。且涇河以北各商業戶族經濟力量日益雄厚,其延續數百年以上的商戶有姚、于、呂、張諸姓,經過多次清末多次戰亂之后,甚至有些戶族在民國時期還擁有巨量資金。貨物來往以及人員流量的變化,再加上船戶吃喝用度需要必然會使私渡上移,成為官渡的一部分。
四、約據中船戶(船夫)的傭金及渡資收取的調查
契約中明確表明萬歷年船戶年資八千文銅錢,此外也可收取行人渡資,為當時船戶生活必須之費,至于行人所交是錢還是實物,并未言明。成為官渡船運營之后,則完全靠運營收入為生,貨物渡資多寡,由于缺少資料無可知曉。當地人通行資費收取在民間被傳承下來,根據民國生人回憶,每當年末之際,涇河上的船戶有向周邊村民“討人情”行為,通過對于種行為的分析,大略可知資費收取情況:
1、渡資收取一般有鄰近村落和遠處村落的區別。本村及鄰近村落基本不收渡資,只是在年末船戶之際,到本村及鄰村各較為富裕的各戶“討人情”,實物及錢依據各人的情形隨意。據民國生年老人敘述,船戶來到門前,給亦可,不給也行,給錢也收,給物也收,并不拘多少,畢竟來往人員眾多,船戶雖然大致熟悉周圍村落村民情況,但通過渡口次數并未有詳細記錄,故而有此行為。另據“涇河研究會”成存義先生回憶說,小時過臨涇渡時,雖是外地人,但因與臨涇有親,也不用出資,不過逢年過節的食物要隨意送一些給于船家,以表謝意。故而可推知資費對于鄉民來說,較為隨意,因著鄰近村落民風淳樸,善良熱情,凡上門者,無多有少,船家多不空過,可獲渡資,養家糊口:對于生疏面孔,渡資應該說是即時收取,應該有固定渡資,至于是實物或是錢財,應該皆可。
2、官渡渡資。因為人員來往頻繁密集,貨物轉運數量巨大,渡資多以貨物數量計,以人數量計。其渡資應該是即時收取,且多為錢財,這與私渡不同。通過對狄道渡口船資的收取和臨涇渡口資費情形調查,應該說明在涇陽縣諸多渡口的情形大至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