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呈現
周五,夜,10點,電話響個不停,拿起一聽,是小C家長。“老師,小C到現在還沒回家,不知道會不會又跑去網吧了,老師,你幫幫我們吧。”家長失魂落魄,又焦急萬分。像這樣的情形,開學至今近一個月,已經發生兩次了。今天,因為小C在班里面與學生發生沖突,動手打了同學,我教育后,向他父親告知了情況,父親打了他,甚至要砸了他的電腦,他便跑了出去,不知所蹤。
小C是個五年級小男生,據說,喜歡玩網絡游戲,暑假還偷偷玩了三次通宵,跟班里面同學說過,他想要當游戲主播。也因此,父母猜測他可能去了某個網吧。
我趕緊安撫家長,壓下緊張的情緒,開啟了“網上人為搜索”模式。我在QQ上聯系了幾位小C的班中好友,終于在一個多小時后,了解到小C在某個網吧。我和小C的家長找到了他,父親很是生氣,沖上去就要揍人,我趕緊制止,小C看著我愣住了。
把小C送回了家,我叮囑父母先“冷處理”,讓他吃點東西后休息。后續的教育,我想,我該好好聯合小C的家長,家校合力,制定一個有針對性、系統性的“改變計劃”。
原因探究
隔天周六,來到了小C家,我和小C父母做了一次長談,我較全面地了解了有關小C的一些信息:
小C近段時間沉迷《絕地求生》,即“吃雞游戲”,對于他玩的游戲,他可以繪聲繪色地講得頭頭是道,他說,玩網游給他帶來前所未有的樂趣、成功感、想象力和震撼力。由于對游戲創始人的崇拜以及對游戲的酷愛,很是沉迷。小C父母是一對早出晚歸的打工者,文化水平不高,但對小C的期望值較高,總是希望小C能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教育方式簡單粗暴,稍不滿意便會棍棒相向;小C成績中下,父母對任課教師頗有微詞;小C性格較內向,與同學交流較少,與父母也交流不多……
針對小C存在的這些問題,我嘗試科學地對其進行歸因。比如,小C在游戲中尋求精神寄托與存在感,是因為小C是一名中層生,長期缺乏身邊人的關注,體驗不到成功感與存在的價值;本身自制力差,抵抗不了網絡游戲的誘惑,又得不到及時關注與指導,因此沉迷網絡游戲;父母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加上虐殺型網絡游戲的影響,造成了小C輕微的攻擊傾向。因此,又出現了親子溝通不良與人際交往不良問題。
較全面了解了小C的心理成因、學習環境與生活環境后,我知道,單靠自己的努力,轉化力度是遠遠不夠的。我又聯合了家長與其他老師,力求發揮家校協同育人的功效,制定了輔導策略。
輔導策略
1.網絡共管:合力成為共管同盟軍
家長是學生人生的第一任教師,因此,我一直把家長當作共同促進學生發展的主體看待。輔導小C的第一步,我便以此次的接觸為契機,通過多種渠道,與家長進行溝通,讓家長感受到老師對小C的關心與期待,從而拉近與家長的心理距離,消除父母因小C成績不佳對教師頗有意見的態度,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初步把父母變成教育的同盟軍。
2.網絡同伴:合力成為學生網絡同伴
在與孩子的父母溝通的同時,我加了孩子的QQ,通過網絡與學生建立朋友關系,與學生成為“網絡朋友”,在QQ上與小C聊天,拉近與小C的心理距離,進而指出小C出走與私自到網吧的危害性,讓小C認識自身的錯誤。通過QQ,了解小C的思想動態,逐步走進學生的內心,建立信任關系,孩子有什么話或煩惱,也逐漸會與我交流。
3.專業引領:合力成為學生用網引領者
(1)自我認知澄清——榜樣示范正引領。面對學生的個案,從負面資源中挖掘正面的教育力量,這也是班主任教育智慧的體現。小C沉迷網絡游戲,同時對游戲創始人充滿了崇拜之情,抓住這一點,我又和小C一起了解該游戲創始人的事跡,挖掘正能量,借助偶像效應,引導孩子向創始人學習艱苦奮斗、堅持不懈的精神,自我觀照,對自己行為進行自我判斷,引導小C走出心理崇拜誤區。同時,通過與小C逐漸深入的日常交流,逐步引導他認識網絡的兩面性,知利弊,明是非,逐步幫助小C樹立文明上網的觀念。
(2)自我價值體現——朋輩影響互促進。針對小C缺乏關注與成功體驗的心理成因,我在班里面設置了“小小網絡大大世界”的宣傳板塊,讓小C和班里的三位同學組成團隊,宣傳一些文明上網知識、小知識和時事;同時,讓他負責班級QQ群的管理,幫助搜集資料。在活動中,團隊同學主動與小C交往交流,進行團隊協作,慢慢地,同伴關系得到改善,且在這一過程中,小C有了成功的體驗,也削弱了他對網絡游戲的關注力。
(3)不良行為控制——多方合力戒網癮。針對小C網絡成癮的特點,我與小C及其父母一起咨詢了心理專業人士,協商制定計劃,嘗試采用“小步子”療法,逐步減少孩子上網的時間與次數,由父母進行監督與陪伴。例如,規定孩子每天晚上完成作業后可以玩30分鐘游戲,堅持一周后,逐步減少到20分鐘,慢慢地,再減少到每周三次,最終達到偶爾上網或不上網。
除此之外,建議父母根據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的需要,充實其精神生活和娛樂活動,在周末與假期多陪孩子進行一些親子活動,比如游泳、郊游、打球、登山、旅游等戶外運動,以此消除孩子對網絡游戲的依賴,并融洽親子關系。
4.家長學校:合力提高家校共育實效
“解鈴還需系鈴人”,要使孩子擁有健康的心理,首先要從家庭入手。對家庭教育進行指導,才能使家長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從而提高家庭的教育水平。
(1)進行專題培訓,提高育兒水平。家庭教育對孩子影響是深刻的、長遠的,他們知識的獲得、經驗的積累、性格的養成、興趣和愛好的培養,無一不與家庭有密切的關系。因此,我們借助學校的“家長學校課程”,對家長進行專題指導,如“蹲下來看孩子”“理性關愛孩子”“溝通、從心開始”……更新家長教育觀念,教給家長科學的育兒觀,發揮學校的指導功能,也把家與校兩股力量緊緊結合在一起。
(2)拓寬聯動渠道,增強教育合力。在與家長的聯系中,除了用傳統的家訪、電訪、家長會的形式之外,我還利用QQ、微信與家長隨時聯系,及時關注學生在校在家情況;利用日記本、信件、聯系卡、報喜單,與學生、家長進行三方交流;利用學校網站,讓家長了解學校的教學動態、科學育兒觀,等等。這樣,通過多種方式,全方位地促進了家長和教師的溝通,也促進了家長教育水平提升,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關系。
效果反饋
在學校、家庭的雙向努力下,小C與家長的關系越來越融洽,也成了班里面的活躍分子;小C的父母摒棄了對老師的意見,成了班里的熱心家長;小C的網癮逐漸戒除,基本上能正常使用電腦,并且用于輔導學習和生活。我們,靜待花開……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提出了六大實施途徑,其中協同育人旨在加強家庭教育指導,構建社會共育機制。家校的有機結合、形成合力,能促使教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我們攜手前進,共助學生成長,成就每一個孩子幸福快樂的人生,發揮出家校共育的合力效應!
謝壁妝? ?廣東省潮州市楓溪區楓溪小學政教副主任,小學數學高級教師。廣東省名班主任、中小學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百系列”優秀德育教師、優秀輔導員、“育苗杯”優秀指導教師、文明實踐中心優秀教員;2017年獲潮汕輝勇師表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