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旭
新常態下的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村經濟發展也帶來了直觀而深遠的影響。農村集體經濟要想在新形勢下不斷的壯大、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現階段許多農村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其一,農村財務管理存在過度依賴工作經驗,而不遵守規章制度的情況,導致財務管理過于隨意,不夠嚴謹。之所以出現這一問題,除了村會計缺少制度意識外,也與農村財務管理制度不完善有直接關系。其二,各村的會計、出納缺乏專業性,很多村會計不僅年齡較大,而且大多沒有經過系統性的學習和培訓,雖然在農村集體資金管理上的經驗豐富,但是由于理論不扎實,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的工作需要。
審計監督同樣也是現階段農村集體經濟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通過實際調查,當前許多農村在審計工作方面普遍存在的問題有兩個方面:首先是以往的村集體經濟規模較小,組織機構不完善,沒有專門的審計機構,審計工作開展不夠規范和嚴謹。另外,一些負責審計工作的人員,采用的審計方式比較單一、落后,沒有體現出專業性和權威性,也難以滿足當前日益壯大的農村集體經濟管理需要。其次,鄉鎮審計工作的獨立性不強,在審計與監督工作開展時,往往會受到各方面的阻力。這樣的審計結果,與實際情況不符,失去了審計工作的應有意義。
其一是整合資金資源,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在國家農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下,農村集體經濟得到了蓬勃發展,但是對于農村集體資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很多地方因為出現了較為嚴重的資金浪費問題,嚴重制約了農村集體經濟的健康發展。通過落實審計監督機制,加強財務管理,可以立足于地方上的實際情況,結合戰略規劃,確保每一筆資金都用在“刀刃”上,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助力。
其二是嚴防資金挪用,保證集體資金安全。農村集體資金必須做到合理規劃、專款專用。通過嚴格落實財務管理和審計監督,提升管理的精細化程度,保證各項收支的條例清晰、取用合理。此外,還可以發揮約束作用,讓農村集體資金在運用過程中,不敢出現私自截留、挪用的情況,并且保證資金得到最優化利用,真正為帶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產生正向的促進效果。
一是要發揮好鄉鎮經管站(財政所)的重要作用,建立完善的村級監督機制,確保村級財務管理的規范化,避免財務管理混亂、隨意等問題的出現。將監督工作的開展情況,直接與相關人員的年終考核、職稱評定等工作結合起來,通過這種舉措倒逼財務管理、審計監督人員能夠嚴格履行職責。二是引進獨立審計機制,由市一級的審計部門,統一作出部署,要求鄉鎮各部門配合審計工作開展。這樣既可以提高審計的效率,又能夠讓審計結果更加真實、可信。上級部門要做好統籌協調,打破部門之間因為存在信息壁壘,盡量杜絕審計監督工作進度遲滯的問題。
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和監督工作的高效開展,必須要有專門負責的機構,同時還要保證該機構職權的獨立性。這樣在對各項工作進行審計、監督時,才能不受任何阻礙,才能讓工作人員沒有思想負擔,對于發現的問題勇于指出,幫助改正。一方面,應利用鄉鎮干部經濟責任審計或涉農專項資金審計的機會,加強與鄉鎮政府聯系,宣傳審計工作的重要性,傾聽他們對審計工作的要求和建議,使他們支持和重視審計工作,將農村審計工作納入議事日程。另一方面,還要在各鄉鎮成立專職的審計監督機構,并進行內部分工,明確每名工作人員負責的業務方向,避免職責交叉和相互推諉。
應該創新審計方式,充分利用現有鄉鎮的審計人員和財政所有人員,采取交叉審計的方式,主要對村兩委主職干部任期內的經濟社會發展、村級財務收支、村級債務增減、民主理財和村務公開等情況進行全面審計。開展村級財務交叉審計能解決鄉鎮審計機構缺乏獨立性的問題,可以加強鄉鎮之間、村與村之間能互相學習,增強溝通,推動村級財務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明確審計程序,著重把握好審計方案、審計通知、審計實施等主要環節,使審計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使鄉鎮審計走上規范、有序、健康發展的軌道。
新時期的農村集體經濟管理要想體現出規范性、公正性,必須依賴于一支經驗豐富、業務熟練的財務管理和審計監督隊伍。通過多種渠道,提升在職人員的業務能力、職業素養。在培訓內容上,除了要學習財會相關理論知識外,還要順應管理信息化發展趨勢,重點進行信息技術培訓。對于財務人員來說,可以利用計算機和相關軟件,更高效率、更加準確的核算農村集體經濟的會計數據。對于審計人員來說,利用信息管理平臺,可以讓農村集體資產的各類支出,有跡可循,更加透明,提升了監督成效。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落實,農村集體經濟的規模也在不斷的擴大,加強財務管理和審計監督勢在必行,這也是保障農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舉措。各級管理人員,既要認識到現階段形勢下農村集體經濟監管的重要意義,同時又必須客觀看待存在的一些問題,結合地方實際情況剖析問題根源,進而通過完善工作制度、創新工場方式和重點培育隊伍等方面,為農村集體經濟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