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慶菊
引言:目前,我國無論是科學知識還是技術手段都較之前取得了非常明顯的進步,與此同時,信息化技術手段也日益成熟,并應用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的各個領域中,特別是在農業經濟的發展方面,更是起到了關鍵性的推動作用。因此,加大農業信息化建設力度,高度重視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經濟以及農村生產生活等各方面的積極作用,為農業經濟的再次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關于農業信息化當前還未有一個完整的清晰的定義,通常來說,就是一項在農業方面推行的信息化管理技術,通過在農業生產中積極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來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從而推動農村地區經濟煥發活力,這種在農業生產方式上的變革對于農業經濟發展來說是一種史無前例的創新。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關于農業信息化的定義也在逐漸變的清晰明朗。當前,以合理運用信息化技術以及機械化手段的方式來推動農業經濟發展已成為學術界乃至全社會所關注的焦點。農業經濟能夠在新時期下得到進一步發展一定是以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和推廣為基礎的,而且這對于我國各個領域的發展來說都起到了支柱性的重要作用。從農業信息化的具體內容來說,其涉及范圍非常廣泛,但核心始終圍繞農業生產管理信息化、農民生產作業信息化、農村社會經濟信息化、農業基礎教育信息化、農業科技活動信息化、農業生產要素市場的信息化及農產品市場信息化等。
在推進農業信息化的實際過程中,其對農業經濟增長起到的最明顯的作用之一就是能夠為其提供更為合理準確的數據參考,發揮出了應有的參考價值,科學地指引著農業經濟朝著更快更好的方向增長。對于目前的市場經濟體制來說,市場決定著農產品的供應,而基于這種情況,農業信息化水平也要得到相應的提升,在實際工作中,始終遵循著市場發展規律,優化農業結構以滿足當前市場變化需求。
在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中,通常只局限在個體化經營形式上,而且規模都比較小,然而在信息化日益發展的當下,農業生產活動已經突破了地域限制,而農村地區的生產力也在這種背景下得以解放。從產業鏈發展角度來看,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開展有效延伸和發展了農業產業鏈,大大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最終有利于我國農業與工業的有機統一與共同進步。
一直以來,我國都認同這樣一句話,那就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也是如此,科技始終是對農業生產影響最為關鍵和重要的因素。在加大農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既可以對相關農業技術進行普及與傳播,又可以為廣大農村地區的農業工作者帶去最先進的技術指導和培訓課程,從根本上提升了農業工作者的知識水平和操作能力,為后續農村地區問題的解決打下基礎。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與農業信息系統建設息息相關。要加強農業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一是硬件上要加強,政府應通過出臺優惠政策、設立專項補貼等方式,鼓勵廣大農民安裝網絡系統設施,降低網絡安裝和使用成本,為農業信息化發展提供基本保障,對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補貼等。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更新農業信息網絡技術,加快衛星微波傳輸網建設,提高寬帶速度,保證信息暢通。二是軟件設施,政府應不斷開發不同的農業數據庫,如農業生產管理信息系統,農業科技成果數據庫、農業市場信息數據庫等,實現不同類型的農業信息資源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傳播。
近年來,政府大力提倡農業信息化建設,注重提高農民的信息化能力。但由于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財政投入有限。而且很多新生代的農民在外打工,農村中僅有一些留守老人、婦女和兒童,這部分人群文化素質較低,難以適應農業信息化發展的需要。為此,需要政府完善農業信息化人才培養制度。
首先,加強對村干部的培訓。村干部是農民群體中的先進代表,也是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骨干,通過提高村干部的信息化意識,起到榜樣和模仿的作用,從而切實提高全體農民的信息化素質和水平。為此,政府可以舉辦一些村干部信息化培訓班,或者開展農村黨員干部現代化遠程教育工程,提高村干部的信息化意識和能力。其次,政府要通過優惠政策,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回到農村來建設家鄉。近年來,很多大學生村官利用掌握的互聯網和電商知識,幫助農民銷售農產品就是很好的例證。最后,加強農村信息化素質的培養。
總的來看,農業信息化的日益發展始終是農業經濟增速最有活力的推動因素,農業是我國發展的根本基礎,農業經濟得以良好發展是我國經濟水平整體提升的堅實基礎。而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任務,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整個建設過程中,不僅需要廣大農村勞動者的積極參與和配合,還需要政府加大宣傳力度,通過資金投入、政策支持多種方式來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爭取早日實現我國農業經濟信息化強國的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