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婉
(安徽省宿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安徽 宿州 234000)
醫學上將胎齡<37周,出生體質量<2500 g的新生兒定義為早產兒,與正常新生兒相比,早產兒機體的各個器官的發育狀況均不成熟,免疫功能也相對較低。尤其是低體質量早產兒,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明顯低于正常新生兒,較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響出現各類病癥。
作為近年來國內推行的一種安全、有效的早產兒護理模式,鳥巢護理對低體質量早產兒的干預效果逐漸得到了相關醫務人員以及早產兒家庭的認可。在實施階段,要保證鳥巢護理的實際效果,相關醫務人員需要根據早產兒的實際情況(如身體比例與體質量狀況等),選擇恰當的體位墊、塑形帶以及塑形枕,并將鳥巢置于暖箱內部進行預熱,待溫度達到適宜條件(一般取33℃左右)后,著手進行鳥巢護理的準備工作:早產兒取側臥位,四肢適當屈曲,并將外圍橢圓圈環繞背部、臀部,確保早產兒繾綣其中;將早產兒的手置于口邊,確保頸部處于正中,避免出現過度屈曲或伸張等問題;早產兒取俯臥位,置于體位墊上(長度控制以不超過髖部為度),頭偏向于一側,確保四肢自然屈曲,內收肩部,并使用塑形帶進行妥善覆蓋,床頭適當搖高(以30°左右為宜)。在構筑鳥巢期間,兼顧整個鳥巢的穩定性以及邊界支持。
根據現階段的臨床報道與文獻資料,合理應用鳥巢護理,低體質量早產兒的生長發育系統將受到積極的影響。而在鳥巢護理期間,早產兒的生長發育環境獲得了一定的保障,這對某些早產兒較常見的并發癥的預防以及身心健康發展的促進而言,無疑具有重要意義。以下結合現有的文獻與研究成果,從早產兒皮膚溫度、體質量、呼吸、神經系統發育等角度入手,分析鳥巢護理對早產兒的積極影響。
在既往護理實踐中,早產兒的體溫中樞發育尚不成熟,一旦受到外界環境的刺激,將可能出現較為嚴重的低溫現象。針對這一問題,NICU護理相關的一線護士與學者積極進行了有效體溫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實踐,逐步確立了體溫管理在早產兒存活中的重要地位。與其他護理模式相比,鳥巢護理直接模擬宮內環境,對早產兒生長發育的環境溫度進行了嚴格控制,這在較大程度上規避了外界刺激問題。此外,對早產兒采取的“包裹”護理,能夠增加早產兒的安全感與舒適度,減少一些不必要的能量消耗(如環境不適引起的哭鬧等);上身形成弧狀包圍圈,能夠將早產兒的體表熱量聚集于鳥巢內部,這在較大程度上改善了開關暖箱門或者其他護理操作帶來的熱量流失問題。
增加體質量是促進早產兒生長發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早產兒容易出現營養不良以及合并感染等問題,此類新生兒整體呈現體質量增長緩慢的態勢。針對這一問題,鳥巢護理通過宮內環境的模擬,促使早產兒的四肢向身體的中線靠近,繼而確保非營養性吸吮的提供,提高早產兒口腔的滿足感。此外,非營養性吸吮能夠刺激其胃腸道的活動以及吸吮反射,有效促進胃腸的消化、吸收。在低體質量問題的改善方面,多項研究證據表明,鳥巢護理的實施能夠增加早產兒的進奶量,提高早產兒喂養的耐受性,繼而逐步實現體質量的增加。
在早產兒的護理活動中,呼吸暫停是一類常見癥狀。有數據顯示,胎齡越小、體質量越低的患兒發生呼吸暫停的風險越高,而早產兒呼吸中樞與相應器官的發育程度偏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呼吸狀況。針對呼吸暫停問題,有文獻指出,積極應用鳥巢護理能夠顯著減少早產兒發生呼吸暫停的次數,分析其原因,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1)鳥巢的穩定相對適中,避免了外界穩定對早產兒呼吸造成的影響;(2)頭部的適當抬高較好地規避了食管受壓等問題;(3)俯臥位狀態下,早產兒的肺下端通氣狀況獲得了一定的保障。
神經系統的發育是早產兒群體生長發育的重要內容。回顧既往的文獻報道,在對早產兒開展護理服務時,根據早產兒個體情況,制定并實施鳥巢護理,能夠明顯改善其神經發育狀況,并減少某些侵入性操作給早產兒帶來的痛苦,保障其正常的生長發育。而在指標、數值改善方面,現有的研究表明,合理應用鳥巢護理后,新生兒的行為、主動肌張力評分以及能力方面均可獲得較大程度的改善。此外,有觀點認為,在鳥巢護理期間,環繞與撫觸生理能夠起到消除早產兒的緊張情緒、促進神經系統發育的作用,繼而影響到早產兒的生長發育狀況。
在早產兒護理活動中,鳥巢護理為其創設了相對舒適、安全的環境。根據早產兒的實際情況,明確鳥巢護理方案并保證其合理應用,能夠明顯改善早產兒在體質量以及神經系統發育等方面存有的缺陷,減少低溫現象以及呼吸暫停等不良事件的發生,保障其生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