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艷華
(廣西壯族自治區工人醫院,廣西 南寧 530021)
在現代社會,此類事件的發生是不可避免的,經常會在人們生活中出現,極易引發社會性恐慌。例如,我們熟知的SARS、瘋牛病以及今年突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等都被列入了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范疇之中,而如何處理、應對這些難以避免、來勢洶洶的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成為人們需要深思的話題。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人類來講有著十分重大的危害,尤其是在生命財產方面的危害最為嚴重,例如,2003年4月16日爆發的SARS病毒全球累積病例8422例,前后殃及到了近32各國家與地區,全球病死率高達11%,死亡人數達919人,而中國內地則前后感染了近5327例,死亡人數達349人,而2020年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目前來講雖死亡率比SARS小,但感染性更強、波及范圍更廣,截止到3月18日,國外累計確診病例達12萬例左右,而中國確診病例則達8萬例以上,若不對此類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展開及時的“阻擊戰”,建立起完善的應急機制,將對會國家造成不可挽回的人員傷亡和更為嚴重的經濟損失[1]。
眾所周知,公共衛生突發性事件一般可被劃分成為潛伏期、爆發期、恢復期這三個不同的節點。潛伏期階段是應急措施展開的最佳時期,具體來講,就是指在事件尚未發生之前就展開“狙擊”措施,將其扼殺在搖籃里,將隱患消除,盡最大可能將預防工作做到最好,而預警機制的建立則可以有效做到這一點,需要各個政府部門予以足夠的重視程度,負責、認真、嚴格的做好本職工作,將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放在首位,及時的去了解最新事件訊息和資料,并對事件將會造成的危害以及可能引起的病狀進行預判,及時向有關上級機構匯報。同時,各級政府還需組建起預防公共衛生疾病的聯防聯控機制,全面完善相關事業單位內部的基礎設施與基礎制度,具體包括了醫療服務人員、醫療設備、急救措施、急救藥物、急救制度等各個方面的完善措施,旨在進一步強化國內應對此類事件的綜合能力[2]。
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預防機制的構建質量往往與基層的應急在崗人員整體素質、實踐能力和知識水平息息相關,而突發衛生事件往往會涉及到工業領域、保險行業、公安領域、交通領域、衛生領域等多個行業,涉及面極為廣泛,也向應急在崗職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鑒于此,為提升聯防聯控應急專業隊伍的整體功能價值,在該隊伍的人員組成方面,應該由各個行業領域的專業人才組成。同時,專業隊伍建設期間,還需對這些應急機構的組成人員展開更為全面、系統的培訓,使他們在工作時態度更加端正、責任意識更加強烈,進而提升預警機制的預測水平。
一般來講,信息公開機制對應急機制的建立有著十分重要的輔助作用。作為公共性質的衛生突發事件,老百姓非常關注它的實時數據以及相關內容,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信息共享機制,保障相關信息的有效性、真實性與科學性,引起公民的警覺性,鼓勵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好人身安全的同時,還能有效避免社會恐慌的發生,有助于社會保持穩定。同時,可以鼓勵相關新聞媒體對其進行合理的宣傳和報到,以便事件最新真實情況的有效傳播。由于公共衛生事件大范圍的影響因素,僅靠相關機構、部門乃至政府的力量遠遠不足以對其進行“狙擊”和抑制,而公民社會成員的影響力往往也是不可忽略的,他們在了解到相應的真實情況之后,會更加配合相關部門的應急措施和工作內容。部分公益人士,還可組織開展募捐活動,如此一來,不僅可減輕政府應對突發性緊急公共衛生事件的人力壓力,還可減輕其在物力以及財力方面的負擔。
當發生相關事件時,相關部機構與部門的應對行動均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來對其進行管制。具體措施可劃分為以下兩點:第一點,建立疾病信息網絡體系和防控體系,將財政資金拓展到社區、農村等基礎公共服務方面。第二點,將該類事件所消耗的工作費用納入財政預算,包括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支出,同時分配專業人員對其展開專業化管理,進而從制度層面來保障應急機制的穩定性和完整性,有效提升我國應對公共衛生突發性事件的整體水平。
總之,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主要是指短期內突然發生
的損害社會群眾身體健康的事件,重大傳染病、不明原因的群體性疾病、重大職業中毒、食物中毒、群體性藥物反應等均可被列入該項事件范圍之內,對社會危害性極大,對此,需要對其予以足夠重視度,構建完善的應急機制,進而全面提升我國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