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胡 婧
宏觀審慎監管最早在20世紀70年代被提出。在多年的發展歷程當中,已經有一些學者對宏觀審慎監管展開了相關研究。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經濟危機的波及范圍越來越廣,社會經濟受其影響越來越強,學術界開始提高對宏觀審慎監管的關注度,并開展了相關的研究。
金融宏觀審慎監管的出現,是為了應對金融系統性風險。金融系統具有的不穩定性,將對其本身以及社會福利事業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從時空方面來看,某一時刻的金融內部風險即空間風險,可能會在時間維度爆發,是一種動態的風險。金融機構積累的風險會提高空間系統性風險的出現概率,并隨著時間的演變變成時間性系統風險。這與金融順周期具有密切的聯系,當金融信貸業務規模擴張時,經濟過熱,系統性風險就會增加。對于風險的識別,存在一些指標。通常來講,個體風險會對金融系統產生巨大影響。具體來說,對風險的甄別方法主要有兩種:指標預警法和壓力測試法。隨著時代的發展,對風險識別的方法在逐漸進步。
順周期本身會對金融系統的風險產生極大影響。經濟社會的積累與金融行業的反饋可以使經濟發生變化。因此,經濟表現為順周期性。具體來看,金融順周期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資本監管。從資本監管的角度來看,主要是定義資本充足率。經濟發達時,資本充足率可以較為寬松,信貸的供應可以適當減少。在經濟衰退時則正好相反。(2)貸款實際損失計提法。當金融信貸未出現較為明顯的風險時,計提一般較低。當出現明顯的信用風險時,拔備增加,資本的約束和盈利范圍使拔備資金的供應受到了阻礙。(3)公允價值會計。當市場出現下滑時,市值就會減少,拋售開始出現,資產價格將迅速下降。公允價值會計可以在資產價格膨脹的時候對增長起到促進作用。(4)金融管理者待遇問題。金融管理者通常具有較高的薪資水平。但當金融事業出現虧損時,管理者卻并不會因此而遭受損失。管理者待遇順周期,使得管理者過分關注于短期回報。綜上所述,信貸和資本市場之間的聯系,使金融順周期性得到了加強。金融加速器和財富對經濟實體產生了影響,使經濟出現了更大的波動,嚴重影響經濟變化。
1.相關監管理論。在20世紀70年代,銀行監管者為了解決監管當中的漏洞,提出了“宏觀審慎監管”。2000年時曾有專家提出,目標和風險的積累是微觀與宏觀審慎監管的區別,微觀監管目標為金融機構的破產承擔風險,宏觀監管則是為了防止整個金融體系遭受損失。在2006年時,有專家認為,宏觀審慎監督應當注意兩方面的要點。其一,是宏觀經濟的所有風險導致了金融危機的產生。其二,金融衍生品促進了金融風險的轉移速度加快,使銀行以外的其他金融機構成為了金融風險的主要來源。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專家提出宏觀監管應當從時間和部門兩個角度來分析,宏觀審慎監管將主要精力放在逆周期監管上。2010年,專家對宏觀監管目標進行了總結,提出宏觀監管的目標在于順周期性與顯現金融共性風險。在當前階段,對審慎監管的研究仍然以宏觀為主。對于逆周期,學界也較為忽視,要想使逆周期在宏觀審慎監管當中發揮作用,必須對逆周期的各個方面進行充分研究。
2.實施金融宏觀審慎監管的經驗。①時間視角。一般來說,隨著金融擴張和經濟繁榮,系統風險也會隨之加劇。當經濟不景氣的時候,這種風險的危害就會體現出來。從時間的維度來看,審慎監管可以在上行期增加緩沖資本,在經濟下滑時,使市場波動更小,達到建立逆金融周期的目的。具體來說,主要包括公允價值會計制、拔倍制和資本緩沖制三種制度。公允價值會計制的改革主要在于采用逆周期管理方式,從而使其順周期性降低。拔備制是在經濟上行期當中提高銀行的準備,從而在經濟擴張最大化的時候進行緩沖儲備。資本緩沖制是一種以宏觀經濟為指導,在經濟上行時增加信貸邊際成本的制度。在經濟下行時,則可以提供基本信貸。②空間視角。從空間角度來看,系統風險主要表現為跨機構風險。金融行業負外部性風險過剩,機構對系統性的金融風險缺乏應有的關注。首先應當強化對金融行業關鍵領域的管理,對重要的金融機構進行體系風險的及時監督,從而實現對金融行業的把控。但監管部門在具體的監管過程當中,缺乏對重點機構的關注,金融機構的風險使得對資本的需求量增加,銀行的自營業務和核心業務應當與其他業務相分離,從而防止出現業務負相關的情況。其次,金融機構保險體制應當得到建立和完善,從而增強對體系風險的負擔能力,加強對保險費的管理。
綜上所述,對金融逆周期的理論研究十分迫切,對監管體系的改革亟待完善。金融系統存在許多需要解決的風險,必須加大監管力度,擴大監管渠道,促進金融系統的發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