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蔡之仙
公共衛生服務事件屬于突發性的事項,其中存在諸多的不確定因素,會直接損害公眾的健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存在分布差異、多樣性、傳播差異、危害復雜、治理綜合等特點,面對近年來的各項突發衛生事件,需要及時調控管理,解決公共衛生事件中的稅費問題,以有效的穩定市場規范操作,提升市場布局管理,降低負面影響。
為了有效的調控新冠疫情防控,合理支持企業復工復產。自2020年1月底起,國家相關部門出臺各項減稅降費優惠政策,充分發揮了國家統一調控下疫情防控的職能建設標準和作用,幫助納稅人準確掌握和及時享受各項稅費優惠。通過各項稅費稅率的分析,國務院出臺新型的稅收優惠政策,確定應對新冠疫情防控的稅費優惠范圍和標準。
黨中央抗疫精神會議的召開,國家稅務總局按照疫情防控的指導標準,確定政策指引發展思路,開展必要的救治防控和物資供應,大力鼓勵公益捐贈,支持復工復產發展稅收優惠政策建設原則。
在政府規范操作標準下,明確了防疫臨時性工作規范,確定防疫防治規范操作標準。按照防疫工作的數據指標,對工作進行獎懲規范操作,重視個人和集體利益之間的規范操作,明確新冠疫情防病毒感染防護的相關保障要求。
按照物資供應形勢,對防疫防控進行重點管理。物資生產中,明確企業參建標準,稅收防控指標。納稅人提供完備的公共交通服務標準,確定生活物資的派送和征繳。對于疫情防控的重點物資需要合理的購置和檢查。對于衛生健康管理,需要明確組織規范操作形式和建設要求,加強防控防疫的征繳操作。
鼓勵公益性捐贈操作,匯集各級人民政府、各級部門,對疫情中涉及到的資金和物品進行管理,確定稅收前后的差價標準。從疫情防控任務的實際可承擔的責任上分析,對疫情防治下的物品,允許企業在繳納前全部扣除稅收。捐贈實施免征增值稅、消費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及地方教育費附加等免稅支持操作。
按照復工復產的操作要求,重視疫情防控下的企業經營。對于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困難企業實施2020年度發生的虧損最長結轉延長至8年,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物資生產企業為擴大產能新購置的相關設備,允許一次性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依據現階段實施免征小規模納稅人的增值稅,同時階段性減免部分企業養老、醫療、失業及工傷等保險費用;階段性的減免個體工商戶的繳納費用;階段性減免中小微企業房產稅及城鎮土地使用稅,為個體工商戶及中小微企業減免物業租金的出租方給予減免稅費優惠的操作方式。
目前的稅收法規對企業發生的突發事件稅收支持政策,僅有《增值稅暫行條例》及實施細則對企業因自然災害損失不需要做進項稅轉出;《企業所得稅法》對企業因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因向受災地區的公益性捐贈支出準予在規定限額內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個人所得稅法》對個人向遭受嚴重自然災害地區的捐贈準予在規定限額內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資源稅暫行條例》對因自然災害遭受重大損失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酌情決定減稅或免稅等。
面對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國家及地方各級財稅部門根據疫情情況有針對性的臨時制定一些階段性稅收優惠政策以幫助企業解困,如:在2003年發生的“非典”及2020年發生的“新冠”疫情期間,雖然各地陸續出臺了各項稅費優惠政策,但各項政策比較零散,不具有系統性,且對疫情防控及恢復生產支持不夠及時、力度不足。
新冠肺炎疫情下,需要對公共衛生事件的稅費優惠政策進行調控。目前的優惠政策主要是以減免和稅前抵扣為主,其他形式優惠包含退稅、投資抵稅、虧損彌補等方式較少,且缺乏疫后恢復生產稅費優惠政策。
目前的《稅收征收管理法》僅對“納稅人因受到自然災害不能按期申報繳納稅款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家稅務局、地方稅務局批準,可以延期繳納稅款”作了簡單的規定。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各項稅收優惠申報程序,沒有統一規范的征收操作程序,納稅人只能等待稅務總局或地方稅務局的臨時通知準備申報材料按“特殊稅務申報”方式進行申報,沒有法律保障的特殊稅務操作行為,無法保證有效征繳完備性,也可能導致各地納稅人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時間或標準不一致以及滋生一些腐敗行為。
財稅政策是國家穩定經濟、穩定社會的重要工具。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復雜性,需做好充分的市場調研,對疫情下的經濟損失和發展程度進行分析,準確判斷稅收優惠扶持的作用和政策零散下的體系規范,分析臨時減免政策和政府操作的影響因素。從全國性的稅費優惠政策和自主補償角度進行分析,分析優惠政策的聯動優勢,以必要的執行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為前提,加強稅費優惠體系建設工作,在國家層面上建立一套完備系統的應對突發事件稅收優惠政策體系。依據稅、費之間的各項關系,分析其中的聯動性,制定良好的稅費優惠應急預案管理規范,結合“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將稅收優惠政策應急響應機制相應劃分為Ⅰ級、Ⅱ級、Ⅲ級、Ⅳ級等應急預案,明確規定各級次對應的優惠措施。一旦國家發生突發衛生公共事件,稅費征繳機構及納稅人直接根據國家確定的突發事件響應級別和操作流程,加快選配稅費優惠政策的征繳操作,縮短臨時出臺優惠政策的必要時間,讓優惠政策及時落地,幫助納稅人及時享受政策福利,降低社會整體經濟損失。
首先,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已執行的實際稅費優惠政策,結合近兩次國內外發生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對企業的影響范圍分析,判斷拓寬稅費的優惠范圍和征繳方式,可以考慮增加稅前抵扣投資減免、延期彌補虧損、退稅、疫后恢復生產減免稅收等優惠方式。其次,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需考慮重點性與普遍性相結合,對與公共衛生防護直接相關的企業給予重點優惠操作,對因疫情而間接受影響的企業給予普遍性優惠操作,加強對優惠政策的稅種標準級別、分階段的不同征繳操作模式管控,以達到財稅優惠幫扶企業渡過難關,有效恢復生產的效果。
新冠肺炎疫情下,稅費優惠政策較多,涉及面廣,申報時間也可能延期。為有序且有效管理特定環境下稅費征繳,需建立一套完備的稅費征繳管理規范。首先,延期申報操作方面,根據事件的發生情況劃分不同的納稅人,確定不同的延期申報時間標準;其次,按照各類稅種的減免管理情況,明確稅收優惠級次的審批程序及申報優惠需要的材料;再次,實施“非接觸”形式的辦稅服務操作,建立完備的稅收服務管理平臺,注重對于特殊情況下的特殊辦事操作,提升納稅的便捷性。
按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公共衛生事件,建立專項稅費管理小組,注重加強疫情防控下的管理工作操作分析。明確疫情防控的工作重點,工作職責要求,對稅費的繳納,時間端,標準,征繳方式等進行分析,組建必要的衛生防疫專項小組,結合實際工作操作需求,開展必要的公共衛生產業化發展建設,提供必要的稅費繳納管理工作建議。疫情防控目前已處于常態化發展狀態,雖然我國的疫情防控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面對長期發展建設形式,需要不斷調整轉變現有的防控疫情操作機制,注重提升疫情防控的綜合化管理,建立必要的專項跟蹤小組,對于疫情防控的變化第一響應,做出第一決策,以滿足當下的疫情防控操作建設流程和實施操作規范。
綜上所述,面對疫情,黨中央、國務院出臺扶持疫情防控的各項稅費優惠政策,注重對復工復產操作下的優惠政策流程分析,聚焦疫情防控管理工作,逐步減免企業的社會保險繳納費用,降低企業的負擔。開展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的稅費減免工作。通過一系列的稅費減免優惠政策操作,以有效強化方式,努力籌措推進社會疫情防控管理,提升社會綜合經濟發展的規范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