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曹蘭蘭
1.內部執行力度不夠。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需要嚴謹的執行去推進,確保相關政策、制度能夠得到高效落實是該體系建設的關鍵。但從目前企業的執行情況來看,顯然“形式主義”盛行,雖然絕大多數企業在制度的迭代方面十分積極,但制度并未得到如實落實,這就造成體系建設停滯不前。雖然不斷更新各項制度,但是制度執行力不夠,存在有制度,沒有積極學習吃透各項制度,造成制度執行力度不夠。
2.風險評估與預防缺失。國內企業普遍缺乏跨企業交流的意識,對市場缺乏科學合理的預知,致使其會面臨多方面的風險因素。而企業在管理方面缺失風險評估與預防,就會導致企業面臨一定的隱患,不僅僅會對企業內部管理造成消極影響,甚至會使企業面臨巨額的經濟損失。
3.內部審計流于形式。審計監督是企業內部管控的重要工作之一,其通常貫穿于企業管理的方方面面,是內部問題反饋、解決的重要工作。然而,目前企業內部的審計監督明顯存在“形式主義”,很多時候并未實施實質性的審計與監督,以最終的結果作為審計與監督的重點。
4.內部控制檢查評價欠缺。內部控制評價是指企業董事會或類似權力機構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全面評價、形成評價結論、出具評價報告的過程。良好的企業內部控制不僅要求制度化,同時應配有相應的檢查與評價制度。但有些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檢查與評價流于形式,沒有建立一整套的檢查與評價制度。此外,企業內部控制的監督體制也不健全,各職能部門、各個崗位之間缺乏必要的協調與監督,導致各種信息不能得到快速傳遞與交流。
1.強化內部執行力度。企業執行力度的不足嚴重阻礙其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因為,很多大型企業在相應制度的更新換代方面還是比較追求時效性的,但由于其內部執行欠缺,制度得不到落實,難以有效促進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因此,企業應重視此方面執行力度的管控,確保制度、方案能夠得以高效落實,以推動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具體如下:第一,責任細化。通過責任制度的完善與優化,將責任細化至個人,這能夠有效督促全員參與內部控制體系的構建,增強企業內部執行力;第二,獎懲激勵與警示。通過完善獎懲制度,并嚴加落實,對表現優異的員工予以獎勵,樹立模范,對工作消極的員工給予適度的懲罰,以警示他人。
2.健全風險評估。企業經營運作過程中會面臨一定的風險,所以,風險防控評估工作不可或缺,其亦是內部控制體系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而風險防控預評估所面臨的未知因素較多,需要管理者就已知信息進行細致分析、處理,并結合以往風險防控工作,對可能發生的風險及時防控、評估,以更好地促進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具體可從以下幾點考慮:第一,增強人員風險認知與防控意識。通過培訓教育的方式,使其在面對風險時有意識地采取行動,這樣可以使得基層風險快速反饋,得到及時處理;第二,健全風險預警機制。充分發揮信息化技術,構建風險預警機制,借助信息化技術,如,大數據,進行信息化全面分析與比對,精準預測、精準定位,精準預防;第三,增強人員專業能力。風險評估亦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與能力,所以需增強人員此方面的專業能力。
3.嚴格執行內部審計。審計與監督是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重要組成,其可以使得企業內部控制體系更加規范,穩定性、科學性亦會有所提升。基于此,企業應強化內部審計與監督,并從制度和部門職能兩方面給予適度的“照顧”,以充分發揮審計與監督之功效,避免職責矛盾造成的內部管理問題。具體可從如下幾點考慮:
第一,全周期監督管理。審計與監督工作要遍布于企業內部管理的方方面面,全周期進行,綜合分析,統籌兼顧。
第二,審計人員專業性。審計工作需要熟練分析多種信息數據,并對相關設備精通,這就需要專業人員去支撐。
第三,內外監督共存。片面的監督難以實現公正客觀的評價,通過內外共存的監督方式,互補互助,促進內部控制體系的構建。
4.加大監督評價力度。全面實施企業自評,督促所屬企業每年對內控體系的有效性進行全面自評,客觀、真實、準確揭示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內控缺陷、風險和合規問題,形成自評報告。加強監督評價,要在企業全面自評的基礎上,制定年度監督評價方案,圍繞重點業務、關鍵環節和重要崗位,對企業內控體系有效性進行監督評價,充分運用監督評價結果。
新時代的企業需要健全、穩定的內部控制體系來維持企業健康穩定地發展。針對此方面內部環境、執行力度、風險評估、審計監督、內部控制評價等多方面的問題,相關企業及負責人需高度重視,從思想上意識到內部控制體系對企業的重要性,并通過對內部環境的優化、執行力度的加強、風險評估的管理以及審計監督的高度落實等多種舉措,針對性地解決此方面的問題,更好地對企業實施管控,促進企業可持續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