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陳文君
行政審批是指具有行政審批權力的機關單位對符合受理條件的各類組織和個人依法審查,決定是否準予其從事特定活動或取得資質資格,對其發放證照或法定文書的行為。
“放管服”是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簡稱,其服務對象主要是針對企業和群眾,要求各部門厘清行政權力,保留具有法律依據和授權的行政權力,優化行政審批流程,加強創新行政審批的事后監管舉措,減少政府干預,將市場的事情交給市場解決。
推進“放管服”改革需要將行政審批改革作為切入口,行政審批是直接體現“放管服”改革成效的突出觀察點,也是優化營商環境和全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切入點。
1.通過簡政放權,政府部門進一步明確了權力事項的責任主體,避免了事項的重復審批,精簡了行政審批流程,但權力下放過程中仍然存在以下兩方面問題:一是權力下放過程中,法律法規和文件規定沒有及時進行調整和規范,這就造成了權力承接部門在審批過程中的法律基礎缺失或沖突,下放后的行政審批標準沒有規范化和標準化,各級承接部門審批標準存在差異。二是原有權力機關下放了一些邊緣事項,但并沒有下放實質性的項目,另外,有的行政審批項目被下放后,實質上仍由原權利主管部門進行業務操作和實質性審查,最終做出是否許可的決定。
2.放管結合的關鍵在于充分將放權和監管充分結合在一起,放歸放,管歸管,不以監管限制行政審批,降低了準入門檻,調動了市場活力。
但權力下放后,審批數量大幅增加,后期監管卻往往人手不足,監管力度不夠充分;加之原有的監管手段尚不能快速有效適應新行政審批形勢——在法律法規涉及到的方面自由裁量權尚未得到充分行使,在法律法規不能涉及到的情況下監管創新力度仍不足,從而導致部分問題沒有監管部門處理、或花費大量精力人手卻難以做出更多的監管成效的情況。
3.優化服務是整個“放管服”改革中最為直接體現改革成效的關鍵,也是與行政審批工作聯系最為緊密的步驟,目前大力推進的審批服務集中辦理采用一窗式辦理方式,使得一項業務在任一窗口均能受理,但由于權力承接機構承接的權力數量大、業務類型多,每一個綜窗往往需要學習上百個事項,這就使得綜合受理難以掌握每一個行政審批事項的審批要點,導致企業遞交材料符合綜合窗口要求后仍不符合審批后臺的要求,增加企業辦事次數,無法達到一窗式辦理方式設計的提高效率的目的。
另外,還有一些行政審批項目會采用購買行政審批中介服務機構服務的辦理方式,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測評方式,因此無法完全保證行政審批中介服務機構在操作過程中程序規范、符合要求。
(1)簡政放權方面:一是推進簡政放權標準化工作開展,嚴格依法明確某項權力是否應當下放,依據法律下放到何種層級,下放之后是否會與現行文件規定沖突,如有需要的應調整相應的文件規定以適應行政審批權力下放,同時,下放的行政審批權力事項應明確審批標準和法律依據,將材料清單和審批流程標準化,在下放的過程中做好對接工作和業務指導。二是進一步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權力的下放不僅僅要看數量,也要看質量,權力下放后應當由權力承接部門全權負責審批工作的開展,而不是仍由原許可部門下定論。(2)放管結合方面:加大監管力度,充分行使法律賦予的監管部門的自由裁量權,運用好“雙隨機一公開”的監管方式,推進監管信用體系構建,設立企業紅黑名單,建立事前誠信承諾、事中信用預警、事后聯動獎懲的信用管理模式,可以發揮信用對市場主體的約束作用,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改善市場信用環境、降低交易成本、防范經濟風險。(3)優化服務方面:加強對審批工作人員的培訓,每一個綜合窗口受理人員應至少掌握最基本的行政審批業務的常規工作流程和各個注意事項,確保一次性告知辦事人員所需要整改的地方,定期對相關業務政策進行學習和鞏固,以達到綜合能力強、業務學習精的標準,從而減少企業辦事的次數。此外,對于行政審批中介機構應加強測評和考察,可以通過辦事人員填寫問卷、聘請第三方機構進行測評的方式綜合考量行政審批中介機構的服務效果。(4)此外,行政審批部門應深入探索互聯網+政務服務,做好并聯審批工作。利用互聯網發布行政審批業務的各類辦理要求信息,大力開發網站和應用程序功能,使更多的行政審批業務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網上辦理;加強行政審批工作整合,深化審批程序改革,優化并聯審批工作,行政權力承接部門應最大程度利用好大量權力集合在同一部門的優勢,梳理承接的行政審批權力,讓企業從以往的先辦一種許可,再辦另一種許可的辦理方式,轉變為各種許可同時進行辦理,最后統一做出行政結果,以節省企業辦理時間。
深入貫徹“放管服”改革,牢牢把握好行政審批工作這個抓手,不斷加強行政審批工作方式方法創新,以此優化營商環境,增強群眾和企業的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