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孫亞萍
改革開放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歷史了,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和水平也在持續不斷的提升,現今,我國的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但是從一方面看來,我國繼續通過加杠桿的方式保增長的潛能和空間已經十分有限。
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國傳統的高污染、高耗能的經濟增長模式也難以為繼,這是由于生態無法承受能源的高消耗量,二者具有非常突出尖銳的矛盾。因此,我國經濟也面臨著巨大的發展壓力,而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是促進經濟高速增長的必經之路,是必然選擇。
新經濟是相對于傳統經濟而言的概念,具有時代性。從統計研究的視角來看,如果要核算新經濟的成果,就要將新經濟視作一個統計指標。倘若要利用指標體系綜合評價新經濟,那又要將其視為綜合性的概念。而無論將新經濟作為核算的對象還是綜合評價的,探索其背后的深刻內涵是其前提條件。
新經濟一詞源于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美國,當時的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出現了罕見的經濟持續不斷的高漲。在信息技術部門的引領下,美國出現了經濟持續增長、通脹率及失業率不斷下降的新現象,而當時在美國的新聞媒體間流傳著新經濟等新詞匯,其核心內涵即美國早已進入了社會高度繁榮的新經濟時代。
而我國對于新經濟內涵的探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徐運保和曾貴看來,目前我國新經濟的內涵不同于西方初期的新經濟。當前的新經濟應是通過云計算、人工智能以及大數據等基礎手段,將新型能源、新零售以及新創造視作重要推手,從而實現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及第三產業彼此間的融合發展,并且培育出新型產業,持續不斷的完善社會經濟發展過程。因此,理解新經濟的內涵的關鍵在于要理解什么是“新”以及其“新”在何處,當前我國的新經濟與數字技術密切聯系,重在產業升級以及制度創新。
新動能與新經濟具有緊密聯系的關系,是近年來我國首次創造性提出的一個概念。從2016年至今,在我國政府的工作報告中已經連續四年提到了新動能一詞。自2016年以來,新動能一詞已連續4年出現在我國政府工作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于2016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以及隨后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都明確提出要大力振興實體經濟,培育壯大新動能的要求。而“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報告中,進一步提出的要求。
在當前的文獻中,對新動能的深入探究并不是很多。從物理學的角度看來,動能指的是物體通過運動而所具備的能量。而從經濟學的視角來說,可以以此類推,新動能指的是由于新動力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而所具有的前進能量。
實現經濟高水平、高質量的發展是培育新動能、發展新經濟的主要目的。從產業發展的角度看來,發展新經濟新動能就是加快對新型產業的培育壯大以及對傳統產業的大力改造和提升。因此,探索其對產業升級以及經濟增長的效用,是新經濟新動能對經濟發展影響評價的直接貢獻。目前,發展新經濟不僅需要勞動力、技術以及資本等傳統的生產要素,對新興的生產要素諸如大數據的依賴程度逐漸提升。大數據具有可共享、可復制以及無限增長等特征,易于突破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對經濟增長的制約和限制,從而為產業升級奠定了基礎,并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能。目前的人工智能異常火爆,部分文獻試圖以經濟增長模型來對人工智能影響社會經濟增長模式進行闡釋。就像Hanson試圖以新古典經濟增長的模型來評估智能機器對經濟的影響。
技術的進步在助力于提高生產率的同時是否會降低就業率,是經濟學界非常關注的問題。古典經濟學界例如李嘉圖曾嘗試對其進行一分為二的分析,分析的結論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各個階級都會因技術的進步而享有某些好處;但另一方面,在使用機器的同時會損害勞動階級的利益。從新經濟的角度看來,技術的進步由于替代機制確實導致了部分崗位的就業需求被機器取代,而又由于補償機制為勞動階級創造了另外的就業崗位。因此,新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導致就業結構以及總量的變化,但會保持著一種動態平衡。而就業在很大程度上對收入產生直接影響,而分配是生產的產物,因此新經濟必然會影響到收入的差距以及收入分配的格局。
當前我國發展的新經濟、培育的新動能,既與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美國有著相似之處,例如新興技術的產生以及全球化的影響;但也存在不同的地方,比如我國國情的獨特性等。當前我國新經濟和新動能面對的技術水平和環境都和以前大不相同,而且還被賦予了戰略舉措、發展模式以及制度創新等多種新的內涵。雖然當前的文獻研究相對零散,還沒有形成一個全面系統的體系,但也分析出了新經濟新動能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效應,即對產業升級、經濟增長、勞動就業以及收入分配等產生的多重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