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 魏芳
摘 要:袁燮家族為南宋四明地區著名的文士家族。對其家族變遷的探述對探討浙東地方精英崛起也頗具代表性。文章通過對袁燮家族世系的全面梳理,可知袁氏家族因儒學而興,家族成員憑借進士科入仕,并通過與當地儒學世家聯姻等方式,不斷發展壯大,人才輩出。家族內部不僅重視儒學教育,還以禮法相尚。
關鍵詞:南宋 袁燮 家族
一、 袁燮家族世系考
四明地區袁氏家族主要有城南、南湖、城西三支。a袁燮乃城南袁氏的代表性人物,其與楊簡、沈煥、舒璘等以道義相切磋,四人并稱“甬上四先生”。袁燮作為陸九淵心學在浙東的主要傳播者,對于推動南宋浙東學術繁榮同樣有突出貢獻。關于袁燮家族的來源,據《顯謨閣學士致仕贈龍圖閣學士開府袁公行狀》 載:“其先出有虞媯姓。春秋時陳大夫濤塗,始見于經。兩漢之世,最稱賢者,曰博士固,司徒安。晉宋迄唐,人物相望。至我朝,而四明袁氏浸顯。其譜錄可考者,府君謐生本州助教志,志生贈大中大夫斐,斐生左朝奉大夫知處州贈光祿大夫轂。”b
行狀是敘述死者生卒、履歷等信息的文字,多由親故撰寫,一般而言可信度較高。可是人物攀附名門,杜撰世系的現象在古代史上屢見不鮮。這段關于袁氏祖系的記載明顯存有漏洞。六朝隋唐最重譜牒,何以袁氏世系不明?筆者推測,這段世系的追溯杜撰的可能性較大。關于宋代袁氏“譜錄可考者”,陳莉萍考證出袁謐(充)—袁志(健)—袁斐(揆)—袁轂的世系排列。c另,袁燮撰寫的《先祖墓表》對袁燮先祖世系的記載,可信度亦高,可資參考。史載:“公諱坰,字卿遠,明之鄞人也。曾大父諱揆,贈太中大夫。妣施氏,旌德縣君。大父諱轂,左朝奉大夫、知處州、贈光祿大夫。妣葉氏,永嘉郡夫人。考諱灼,左朝議大夫、尚書倉部郎中。妣石氏,恭人。光祿公以儒學辭藻,擅名當世。倉部公亦篤志遵業,無忝前人,而袁氏一門,于是始大。”d
袁埛曾祖袁揆、祖袁轂均為贈官,可見此時門第不顯。至袁轂時,家族才以儒學聞名。埛父灼始見入仕,歷官倉部郎中,袁氏一族開始嶄露頭角。
據《先公墓表》載,袁灼子埴早卒,袁增履歷不顯,袁埛同未入仕。之外,袁灼還有一支子系。《從兄學錄墓志銘》載:“君四明袁氏,諱濤,字巨濟。曾祖諱灼,左朝議大夫,尚書倉部郎中。祖諱,迪功郎。考諱有年,妣范氏。”e袁濤有三子,機、栝、棅,均習儒。袁轂除袁灼這支子系外,還有袁輝。據《叔父迪功郎監潭州南獄廟行狀》載:“君諱方,字誠之,慶元鄞人。曾祖諱轂,左朝奉大夫。祖諱輝,文林郎。考諱圻。”f袁方好儒學,以特科補雍州文學,調迪功郎,監潭州南獄廟。方有子三人,浹,洽,漸。其中洽登儒科,任文林郎,前南安軍大庾令。
袁燮家族的興盛有賴袁埛長子袁文。文乃袁燮父,《絜齋集》中收有《先公墓表》。據載,袁文“顧場屋小技,難以立身揚名,不復汲汲,而務學益勤”g,后著有《名賢瑣事》《甕牖閑評》,對經史頗有考訂。
袁文有弟袁章。章早年好學,聞名鄉里,可五十歲才進士及第,歷紹興諸暨縣主簿,泰州州學教授,通判常德府等職。袁章有二子,燾、熹,皆先卒。孫男二,符,國子監進士;策。曾孫男二,魯孫、英孫。h
袁燮乃袁文次子。燮字和叔,慶元府鄞縣人,少入太學,登進士第,曾任國子祭酒,秘書監。燮,有 《絜齋集》二十四卷流布于世,傳見《宋史》卷四〇〇。燮有兄弟三人,其中覺為文長子,鄉貢進士,早卒;藻,履歷不明,恐無功名,也未入仕;槱,饒州樂平縣丞。
城南袁氏以袁燮這支最顯。燮長子喬,任知紹興府新昌縣。次子肅,從“甬上四先生”之一的舒璘向學,慶元五年登進士第,曾官拜知臨安府。三子甫,浙東名儒,曾師從楊簡,嘉定七年進士及第,歷官秘書郎,中書舍人,兵部侍郎等。其傳見《宋史》卷四〇五,有《蒙齋集》等著作流布。四子商,承奉郎、監臨安府新城縣稅。袁文孫輩還有袁向,乃槱子,另有貢、丙,父不明。袁文曾孫輩,除個別外,履歷基本就不顯了,城南袁氏也逐步走向沒落。
總體而言,袁氏家族以袁文、袁燮、袁甫祖孫三代顯名于鄞縣,是南宋浙東頗具代表性的文士家族。其中袁燮、袁肅、袁甫乃家族有名的大儒,肅、甫相繼從甬上四先生問學,父子三人均為浙東心學的主要傳播者。章學誠將他們并稱“三袁”。史載:“浙東之學,雖出婺源,然自三袁之流,多宗江西陸氏,而通經服古,絕不空言德性,故不悖于朱子之教。”i
筆者通過對《絜齋集》 《宋史》 等基本史料的爬梳,并參考相關研究成果,對袁燮家族世系以表格整理如下:
二、袁燮家族教育與婚尚
上文已論,袁燮家族在袁轂、袁灼時期便潛心向學,以儒學聞名鄉里,袁氏之門開始發揚光大。袁燮祖埛,“服膺儒業,充養德性,家再世二千石,而恂恂退遜,甚于寒素,殄念窮乏,施予不倦”j 。
在儒學家世的熏陶下,袁埛二子不僅年幼以才學聞名,還從名師問學,日后均成大器。長子文,自幼聰警,好讀書。次子章“天資雋敏,十歲遍誦五經,十二能賦,翹然秀出,奇童之譽籍甚” k。袁文、袁章均從金彥博、李大辯、莫冠卿等求學,學問益精。袁文醉心經史,不逐場屋之事,著有《甕牖閑評》等書,長于考訂,對今天的學術研究依然有較重要價值。袁章后入太學,結交俊賢,因不被秦檜重視,退而于鄉里授學,乾道五年才中進士。
毫無疑問,袁燮在學問和仕途上的成功離不開家族教育的熏陶。除了父親對袁燮的教育外,其叔袁章同樣功不可沒。燮云:“某年十有五,奉先君命,學于叔父,殷勤教督,不啻己子。” l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礎。袁燮后入太學,師從陸九淵,與沈煥、楊簡、舒璘相切磋,乃成浙東大儒。另,袁燮弟槱,天資聰悟,勤奮苦讀,博覽群書,不專治舉子業。袁燮從兄袁濤,“自幼不群,長嗜書如饑渴,嚴寒酷暑,披覽諷誦,未嘗暫輟,以能賦稱” m。濤還從袁章問學,聞見日廣,尤精于經籍。袁燮子袁甫, “少服父訓,謂學者當師圣人,以自得為貴。又從楊簡問學”n ,嘉定七年以進士第一登第,后官拜兵部尚書。
除了父輩的教育外,母親教育同樣功不可沒。典型如袁文夫人戴氏。史載:“戴為鄞之桃原鄉著姓,家故饒財,外祖父始修儒業,教子有法度。以夫人聰明靜專,柔嘉孝謹,可教也,授以諸經,肄業如二兄。”o
戴氏為鄞縣著姓,外祖父輩才始修儒學,可見其家族重學大致與袁燮家族同時,兩家族恐為鄞縣同時期興起的望族。戴氏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嫁入袁門后,不僅禮法得體,還以學問教子。據載:“先君教子甚切,太夫人助之。始學,則教之《書》,手寫口授,句讀音訓必審。長則期以遠業,朝夕誨勵。”p
這也從側面反映了袁氏婚尚重儒學世家的特點。譬如袁燮叔父袁方夫人范氏,其家族同樣以儒學興。史載:“維袁氏素以儒學起家,而范氏亦然……今分教金陵,兩家相望,名節班班,余慶所鐘,久而未歇。”q
良好的家族教育不僅體現在重儒學上,在禮法方面,袁燮家族也是一方表率。稍舉幾例:其一,疏財仗義。袁埛“時時造可食物,散于城外,以惠貧民,或捐錢與之,前后所濟不知其幾矣”! 8。袁槱在任黃梅縣尉時,捐俸為粥,以活饑民。其二,以誠待人。袁文,“遇人無貴賤,能否,長幼,必以誠敬,恂恂卑謙”s。其三,從政清正廉明。袁章,“居官廉靜,以法不以例,及可以取,可以無取者,未嘗輒受”t。《絜齋集》中收有大量上書直諫的奏疏,也體現了袁燮剛正的士大夫風骨。
綜上,我們認為袁燮家族大致興起于兩宋之際,其家世早年不顯,家族主要依靠儒學教育,科舉入仕,與當地名門聯姻等方式,逐漸名重于四明。家族不僅重視教育,還以禮法相尚,堪稱四明表率。袁燮家族作為南宋時期地方精英崛起的典范,具有相當的代表性。
ac陳莉萍、陳曉亮:《宋元時期四明袁氏宗族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48頁。
b 〔宋〕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第845頁。
defghjklmopq! 8 st〔宋〕袁燮:《絜齋集》,武英殿聚珍本,卷17,第4葉A—第4葉B;卷20,第23葉B;卷16,第9葉A;卷17,第7葉B-第8葉A;卷16,第14葉A;卷17,第4葉B;卷16,第11葉B;卷16,第15葉B-第16葉A;卷20,第23葉B;卷21,第9葉B;卷21,第10葉A;卷21,第13葉B;卷17,第4葉B;卷16,第5葉B;卷16,第15葉A。
i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523頁。
n 〔元〕脫脫等:《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2242頁。
參考文獻:
[1] 陳莉萍、陳曉亮.宋元時期四明袁氏宗族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2] 范立舟.“甬上四先生”對象山心學的修潤[J].哲學研究,2014(9).
基金項目: 寧波市浙東文化研究基地項目“浙東袁燮家族研究”(JD19ZD-2)
作 者: 李翔,歷史學博士,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浙東學術史。
編 輯: 張晴 E-mail: 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