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酒神精神是理解尼采美學觀、悲劇觀的重要一環,而曹雪芹筆下的賈寶玉就繼承了這一特性。文本首先對于酒神精神進行探討,再從賈寶玉這短暫的一生中所體現出的精神內涵進行契合的說明,在此基礎之上分析《紅樓夢》賈寶玉這一重要人物的悲劇結局。
關鍵詞:酒神 賈寶玉 悲劇
一、尼采酒神特征的探討
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一書中著重對以日神阿波羅與酒神狄奧尼索斯的精神進行探討。日神的夢境中所產生的關于美的種種形式作為一種具象化的理念,意在通過藝術的方式展現個體克服痛苦所帶來的追求人生幸福的快感。尼采說:“我們用日神的名字統稱美的外觀的無數幻覺。”這種幻覺是日神精神的重要一環,意在創造出一個合理的解釋,通過克服個體化的苦難達到自我肯定的沖動,創造出一個華美的幻境,來說明人生值得一活。現世的痛苦對于每一個思想自由個體都是一種蠻橫的刁難,但是通過日神的幻境,個人自我意識的安慰,讓處在痛苦之中的個體抱有一絲解脫。日神阿波羅的出現意在讓人追求華美的幸福,享受具體的、現世的美感。但是問題的根源并沒有解決。追求幸福只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借口,而真相應該是以酒神狄奧尼索斯為代表的直面痛苦的悲劇精神,酒神在尼采的筆下是狂亂、癲狂,是醉生夢死,是一種生命本源的歡愉。酒神的本質是對人生的無可奈何,對人生虛無感和人生永遠痛苦的領悟,以借助癲狂及非理性的力量來試圖理解人生的悲劇性,是每一個個體所擁有的最本能的渴望。酒神與日神最大的不同是在審美上不再以日神具象化的藝術來代表,酒神卻是以音樂為代表,這是一種原始沖動和原始痛苦,以純粹的音樂形式用以否定個體原則的藝術力量,酒神的精神選擇直面痛苦、直面悲劇,最終達到意志世界的不朽。二者所代表的精神理念有所不同,都是認知世界的一種意識觀念,并無高低優劣之分。但究其本源都是非理性與非科學的。
尼采用一種古希臘神話中具體人物所代表的不同精神來闡述一種審美觀、悲劇觀。而在這種形而上學的認知下,卻有一個幾乎繼承二者特質的小說主角——賈寶玉,在賈寶玉的一生中自始至終都蘊含著這樣一股力量,在精神領域里和狄奧尼索斯一樣都有著自己對于生命哲學的理解。
二、賈寶玉人物特質與酒神的契合
(一)賈寶玉與生俱來的性情本質
通讀小說《紅樓夢》后,賈寶玉給人的印象卻感覺還是一個“虛”字。若還有其他字眼來對他進行概括,不外乎“癡”“狂”。這作為賈寶玉的精神特質,從寶玉幼時就初現端倪。賈寶玉剛剛滿一周歲時,賈政想預測自己兒子未來的志向前途,就把那些筆墨紙硯、金元寶、書本等物,讓寶玉去抓。這個俗稱“抓周”。可是寶玉唯獨去抓胭脂粉釵之物,賈政大怒:“將來酒色之徒耳。”而在林黛玉初入榮國府與賈寶玉初識之時,賈寶玉得知林黛玉無玉時則:“登時發作起癡狂病來, 摘下那玉, 就狠命摔去, 罵道:‘什么罕物, 連人之高低不擇, 還說“通靈”不“通靈”呢!我也不要這勞什子了!嚇的眾人一擁爭去搶玉”。可見在幼年時期的賈寶玉在自我精神世界里就獨樹一幟,可以說他是整部《紅樓夢》中最特立獨行的角色之一,而這種特質也伴隨了賈寶玉的一生。賈寶玉這種類似于酒神精神的特點,拋去家庭、成長環境等后天因素,是從賈寶玉出生就與生俱來的性格特征。在先天的精神領域內,原始的沖動和癲狂,個人行為的不受約束、對社會環境的不諳世事、離經叛道,都是賈寶玉個人最真實的寫照。
(二)酒神精神向日神精神的轉變
中國神話中的女媧補天、古希臘神話中酒神的狂歡也在賈寶玉的身上有一種具象化的體現,神話作為故事傳說,也具有教化的意義。賈寶玉作為神瑛侍者轉世,帶著那塊頑石來經歷情劫,為了凸顯出《紅樓夢》眾人物的歡愉與最后結局的幻滅,達到更高的藝術水平,反映生活的現世與痛苦,用神話傳說來作為文章的起源是非常值得深思的。而這種寫法,在《紅樓夢》章節的第五回《賈寶玉夢游太虛幻境》中,有著極為重要的體現,作為《紅樓夢》全書最為重要的章節之一,這一章節對于人物命運安排的讖語式的表達,用詩的語言概括了《紅樓夢》之后的情節走向,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而這一切的根源卻起源于賈寶玉的夢境,夢境所產生的幻覺本就是日神式審美的重要特征。可以這么說,這是由寶玉之前的酒神精神向日神精神的一次過渡,寶玉夢游太虛幻境的真實目的是為了達到物極必反的教化效果。賈家先祖意在用這種神話、托夢的方式來對賈府不可避免的百年衰敗可以在寶玉身上寄托其一種警示,其先祖對于寶玉的評價是這樣的:“其中唯嫡孫寶玉一人,稟性乖張,性情怪譎,雖聰明靈慧,略可望成,無奈吾家運數合終,恐無人歸引入正。”所以,這是寶玉第一次由著自我原始沖動、原始痛苦的酒神精神來向現世中具體形式的日神精神的過渡,是符合賈家先祖的囑托和當時環境需要的,這種由酒神向日神式美感的變化會極大地影響人物的性格變化,尤其對于賈寶玉這樣一個小說中極為重要的角色,甚至會影響小說的結局,但是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寶玉的這次度化、這種轉變,失敗了。在小說中直觀的感受就是寶玉沒有“悟”,在太虛幻境的最后,寶玉依然沉湎于最后的歡愉,所以寶玉在精神上依然是以酒神精神作為主導。也正是這樣的原因,導致了賈府百年末世衰敗;更是基于這樣的原因,在賈寶玉之后的酒神性格上,更加衍化出一種悲劇性的力量,增強了《紅樓夢》的全文主旨,白茫茫的大地落了個真干凈。用賈寶玉這一個體的痛苦悲劇成全了《紅樓夢》的偉大史詩。
(三)酒神精神在賈寶玉的后天體現
寶玉的先天性格特征由于疏遠了人際關系、社會交往和環境壓迫,并不足以說明問題,而酒神精神向日神精神過渡的失敗,在成長后的寶玉身上有著更為突出的體現。這種還是以酒神特征為主的寶玉的性情,從后來寶玉個人的觀點和言辭來看還是很突出的,在《紅樓夢》第三十六回中,寶玉對襲人所說的一席話就有著這樣的看法:“人誰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個須眉濁物,只知道文死諫,武死戰,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節。竟何如不死的好!”在寶玉的生死觀中,那些沽名釣譽之人,只是為了自己死后的名利,并不知大義。這段話是寶玉在深夜對襲人的訴說,可以說是寶玉的肺腑之言,而這樣的話在襲人聽來卻覺得寶玉又說起瘋話,忙說困了,不理睬寶玉。同樣的,在《紅樓夢》全書中,薛寶釵也不止一次地勸說寶玉要走向仕途,在第三十二回中史湘云也勸賈寶玉說道:“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讀書去考舉人進士的,也該常常的會會這些為官做宰的人們,談談講講些仕途經濟的學問,也好將來應酬世務,日后也有個朋友。沒見你成年介只在我們隊里攪些什么!”寶玉聽了,馬上就不高興了,立即翻臉道:“姑娘請別的姊妹屋里坐坐,我這里仔細污了你知經濟學問的。”從以上兩個情節中不難看出,隨著時間的變化,寶玉的性情卻是沒有多大改變,依舊堅持著自己的看法和觀點,甚至在八七版電視劇《紅樓夢》的最后,寶玉的離家出走都沒有向世俗所妥協。而支撐寶玉的精神的特質就是酒神的一種思想,領略人生的無可奈何,用痛苦來理解人生的悲劇性,借助癲狂來詮釋對世俗無奈的反抗。
三、酒神精神與賈寶玉的悲劇結局
悲劇是一種毀滅,是一種徹底的痛苦,在日神精神里選擇去逃避這一種苦難,所以創造出華美的幻覺來對自我意識麻痹。而在酒神的精神世界里選擇直面這一痛苦,對于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的作品而言只有悲劇才能有巨大的沖擊力和現實力,是絕望里上升的藝術。就如在 《紅樓夢》中,真正安然享樂的人很少,小說里面的大多數人物,他們不是在經歷著苦難,就是在對苦難進行反思,他們有兩個最基本的動機,找尋快樂和逃避痛苦。然而痛苦比快樂深刻太多倍,這就是悲劇的力量所在。除此之外,悲劇讓每個小說中的主人公開始思考自身的意義,這種自我反思,就是對人格的一種升華,所以他們才會有著各種各樣的不同結局。而對于寶玉來說他身上所具有的酒神精神在最后一定會體現出一種悲劇的色彩,由于《紅樓夢》的結局有多種版本,但是在《紅樓夢》小說的最后,賈府是注定要走向滅亡的,對于寶玉來說,他的結局自然會籠罩著一種神話般的色彩,唱著《好了歌》飄然而去,這才應該是寶玉的最終歸宿。在酒神精神中,原始的狂野,就是以音樂為代表,釋放人的天性,在這種音樂式的審美價值追求中才可以真正地去理解寶玉的性情特征;同樣的,也正是在這樣一種酒神精神的影響下,借助這種癲狂的、非理性的力量,寶玉才可以直面悲劇的人生,才能從痛苦中抽離出來,在自我的精神領域里達到圓滿。對于 《紅樓夢》來說,也正是如此,用一個又一個個體的悲劇,表達著無數中國人的哀鳴,“千紅一哭”“萬艷同悲”,用這樣悲劇性的力量來面對真實的人生。
參考文獻:
[1] 弗里德里希·尼采.悲劇的誕生[M].周國平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2] 白雪雅.尼采“日神精神”與“酒神精神”視角下的《悲痛的往事》[J].文學教育(上), 2019(10).
[3] 丁偉.《紅樓夢》中“癡”“呆”的雙重意蘊[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9(2).
[4] 曹雪芹 .紅樓夢[M].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5] 王中棟.日神和酒神:探究尼采悲劇觀的本質[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6,37(10).
作 者: 安起陽,湘潭大學在讀本科生。
編 輯: 張晴 E-mail: 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