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古代美學的概念與價值體系具有顯著的特點,在許多學者研究中均沿用了西方美學理論和標準,使其概念和內涵更加明確,但卻并不能深入領悟古代美學思想的獨特價值與魅力。尚質尚用是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重要構成部分,必須在整體上把握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特點,才能領悟中國古代尚質尚用美學思想的內涵與魅力。所以,本文在闡明中國古代美學思想以及“尚質尚用”美學思想體現的基礎上,提出中國古代尚質尚用美學思想的現代啟示。
關鍵詞:中國古代 尚質尚用 美學思想
功能主義設計起源于西方,是立足于現代主義基礎上形成的國際主義設計風格,通常需要借助西方設計作品才可闡明。但在我國的古籍中同樣有功能主義設計思想、原則和方法的相關記載,這些均為現代設計美學思想提供了諸多啟示。
一、中國古代美學思想概述
中國古代關于美的思想感悟以及看法有相同和異同兩種,指的是儒家、道家和佛家在認知和看法上相通相近、末異本同。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中對美的普遍看法以及占據主導地位的觀點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以味為美、以心為美、以道為美、同構為美、以文為美,構成了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整體特色。
(一)古代美學思想的精神界定 這是中國古代關于美本質的不帶價值傾向的客觀認識,可視為對美本質本然狀態的哲學界定,這種認知是基于精神層面的認定,與主觀傾向的價值界定具有十分顯著性的差異。中國古代美學思想中,從哲學以及精神角度界定美的觀念,主要是以味為美。在西方美學中并未將味納入美的界定范疇中,強調的美感主要是從生理層面的快感,所以味覺被排除在美的界定中。但是在我國古代的美學思想中,始終存在以味為美的思想認知,如在《說文》中這樣注釋:“羊大則美,故從大”,為何如此闡述呢?為何羊大則美,王筠提出的解釋觀點是:“羊大則肥美”,然而肥美則是人味覺的體驗。所以,通過對我國古代文學展開分析可以發現,味覺快感是美最直接的體現。同時,在古文中,與美最相關的則是善,而善即為膳,是《善夫克鼎》中所提到的內容。所以,美也可以稱為善,善代表著膳食、美食等,美則被界定為滿足人的味覺體驗。通過上述內容,在中國古代文學中,無論是以味為美,還是以美來闡述味,均充分說明一點,就是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認知上,味與美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存在著相互指代和易名的作用,以味為美是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十分重要的精神界定內容,更體現出古代美學的特色。
(二)古代美學思想的價值界定 對于美的界定,哲學角度定義的是美的概念,價值觀角度則是定義美應該是怎樣的概念,顯然哲學所揭示的是美的本然狀態,價值觀揭示的則是當然、自然狀態。所以說,以心為美是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本質價值觀,認為美來源于心靈、精神。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在表達過程中,通常是基于哲學角度體現出的價值觀,主體取向是美應是什么,但是表達出的卻是美是什么。以心為美的價值觀體現,可以從古代的文學著作中獲得佐證。劉向在《說苑·雜言》中細化概述了玉有六美,其指向均是人化精神,換言之,事物的美并不僅僅在于外在形態,更多的是來源于事物本身所蘊含的人化精神,這也是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十分重要的價值界定之一。另一方面,關于古代美學思想的價值界定來源于以“道”為美,其價值界定的取向主要是美的自然狀態,是以意為美的具化體現。這當中寄托了更明顯的道德理想,儒家以道德充實為美,如孔子說“道斯為美”,孟子說“充實之為美”,荀子說“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道家也以道德充實為美。中國古代美學思想中,之所以崇尚以道為美,是建立在墨子思想中“先質而后文”的基礎上,雖然事物的外在形式、內容均是美的分類,但是真正決定美的是事物的本質、屬性等。
二、“尚質尚用”美學思想的體現
(一)“尚質非樂”的評價標準及價值 尚質尚用的美學思想在《居室部》的闡述中有所體現,即針對當時的園林建筑以及家具的設計思考有感而發,在書中的主要觀點則是“宜簡不簡繁,宜自然不宜雕斫”,該思想在全書中均有滲透。映射出在進行裝飾的設計過程中,應追求簡潔,才能保證質量的長久,與尚質尚用美學思想充分契合,對于現代設計而言也十分適用。尚質觀的評價標準,墨子認為即飲食是為彌補饑餓,音樂可以適當地欣賞,所表達的觀點是為了節約,反對過于鋪張浪費。所以,針對物品的形式與功能,我國古代的設計標準,是追求功能而非形式,古人在設計物品過程中早已經奠定了尚質非樂的美學思想。在墨子的觀念中,針對外在的形式和內在的應用,更加傾向于內在的實用性,認為外在的飾物并不能影響物品本身的功能。他認為所有的日常物品均不需要“觀好”,只要舒適、實用即可。非樂中的“樂”指的是音樂,也可代指建筑、舞蹈、雜技、雕塑,等等。非樂并不僅僅包含音樂,認為音樂并不是生活必需品,是豐富生活的一種藝術活動。墨子的非樂觀包括墨子反對王公大人制造樂器以及奏樂取樂,認為這種藝術活動不僅僅是浪費人力、財力,同時也會對國家的生產產生一定影響。這種觀點并不是斷章取義,而是一種非必然選擇。當今時代對于“非樂”觀點的分析和研究,應立足于時代的背景下,才能使其正確看待審美與藝術活動的價值,避免過度的藝術娛樂活動。
(二)“尚用工巧”的技藝設計及思想 中國古代在進行自然物創造過程中,通常是智者在觀察以及效法后創造出來的,所以物質條件是創造的重要基礎。物質條件主要涵蓋的是人工要素和材料,這與《考工記》中闡述的“天時、地氣、材美、工巧”一致,整個創造過程中的核心均是功能,智者所創造的并不僅僅是器物形式,更多的是功能,這也就是我國古代尚質尚用的美學思想中的“尚用”。人們在對一件事有概念后,則會對當前創造出的事物并不滿足,并逐漸展開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例如,在電被人們發現后,關于電的器物開始紛紛發明和制造,在人們的實際生活中廣泛應用。其中“工巧”的含義,并不是單純的設計原則,而是其中所蘊含的素質。首先,設計中體現出對自然的尊重,這是事物長久發展的基礎前提,只有尊重自然,才能獲得最佳的創造材料。其次,是對設計材質美的認知,善于制作物品必然善于選擇材料,只有兩種相匹配,才能凸顯物品的實用性。最后是技藝精湛,堅實的材料還需要精湛的技藝,才能充分凸顯物品的功能,并且達到較高的質量。只有包含上述三種要素,才能契合“工巧”的技藝設計及思想,同時也是尚質尚用美學思想的重要體現。
三、中國古代尚質尚用美學思想的現代啟示
(一)形式追隨及功能至上 功能主義設計過程中主要探討的問題,則是功能與形式、美與實用之間的關系。事實上,功能主義的思想觀念中,并不是將所有的裝飾全盤否定,并且如果完全沒有任何裝飾品的物品,也不一定可以界定為功能主義設計范疇。尚質尚用的美學思想中,尚的含義是尊崇、重視,質所指的是本體和本性。關于美學,黑格爾曾提出這樣的觀點,他認為美的要素主要包含兩個方面,即內在美和外在美,內在美是體現內容,外在美則是體現外在的形式,內容以其他的意蘊或形式呈現出來。缺少形式功能難以獨自實現和存在,但是功能的表達同樣需要形式的存在,這與孔子所強調的文質兼備觀點一致,即應實現內容與形式的同一性。如果將該思想引入現代的器物設計中,那么可以轉化為注重形式與功能并存,這點與沙利文所提出的“形式追隨功能”的內在含義不謀而合 。墨子的美學思想十分注重質,認為如果運用繁瑣的裝飾物,反而不利于物品發揮應有的功能和價值,所以在現代設計過程中,可以遵循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即形式追隨、功能至上的觀念和原則。
(二)標準化設計 我國很早就開始在設計過程中運用“標準化”的設計模式,并領先世界應用了“模數制”。在《考工記》中記錄了關于產品不同部件的名稱,均有十分統一的規范方式,例如:“玉圭”“信圭”“鎮圭”等,均是十分精確具體標示,并不能在設計中隨意進行更改。并且在書中還針對度量衡進行了形制標準。中國在設計中所采用的模數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物品制作的速度,同時為運輸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中國運用模數制可以說是最重要的精細節點,完美融合了手工技能和視覺要素,可以通過裝配將其完整地組合起來。在美國制造體系的不斷改革發展過程中,充分體現出一個觀點,即想要實現批量生產,產品必然要遵循標準化的基本原則,即每個部件的尺寸均需要十分精細化并始終保持一致性。在我國工業生產的不斷發展過程中,標準化逐漸應用更加廣泛,其定義也進一步拓展,對工業設計與產品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用。在工業化的早期階段,許多公司均根據自身所生產產品的性質,形成了標準化的生產模式,各個零件均進行了統一的要求。但是由于不同的企業所應用標準具有差異性,所以裝配件的尺寸種類繁多,需要有配件能夠適應不同企業的產品。懷特沃斯所形成的標準化設計和生產,需要尺寸具備較高的精準度,這就要求手工藝者具備極高的技藝。但是美國的史那斯設計了另一種標準化體系,不需要較高的精準度和技藝,普通的自動化機床即可實現批量生產,該標準體系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推廣。從19世紀開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認識到標準化生產的優點,西門子公司也屬于最早應用標準化體系的公司,在產品設計過程中不斷摸索。尚質尚用的美學思想為現代設計提供諸多啟示,其中標準化設計則是其中最重要的構成部分。
(三)無用與有用的價值判斷 中國古代尚質尚用的美學思想中,強調設計的核心目的是為了體現功能,外在的形式和裝飾并不能作為設計本身的出發點,而應更加注重設計的科學性、實用性。實質上這種美學思想看似傾向于功利性設計,但事實上卻蘊含著民本思想,是人文關懷的重要體現。在墨子的思想觀念中,食物首先追求實用,其次追求美味,衣物首先追求保暖,然后追求美麗,居家先追求安心舒適,其次追求快樂,先質而后文方能長久。這充分體現出墨子在美學思想中,更加注重本質功能,是實用主義思想的重要體現。中國古代的造物設計理念與西方有著本質區別,西方造物更加注重有用之用,而無用之用卻并不明確。中國造物僅物形有限,物象和物意無限無窮,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國人的價值判斷中,萬物均來源于大自然。相傳美國現代主義建筑大師賴特深受《道德經》的影響,所以提出的有機建筑理論指出內部空間才是建筑的重要主體。賴特在后續的研究過程中,讀到老子的相關著作中的理論,他沮喪地表示,正是這位老子將自己的觀點充分地表達了出來,即在房屋建設過程中,外部的裝飾并不是重要的,內部空間的建設才是重點內容。兩者均在建筑空間上有著高度一致的認知。提到無用之用,日本設計師所提出的設計理念中,運用了圖底關系,視覺的雙關原理,創造出了諸多優秀的廣告作品。很顯然,有用與無用的價值判斷,本身與尚質尚用美學思想存在著內在關聯,兩者之間的關聯研究十分必要。
(四)義與利的價值異同 事實上,墨家代表的是新興小生產階級,墨家思想觀念中強調“利”,墨子認為“義,利也”,其中利也指向的是利他,有利于社會和他人,該思想觀念的衍生是立足于兼愛的哲學思想基礎上。墨子認為天下的人均應該共享利益,并且彼此之間相互尊敬、愛護,真正讓功利中融入道義,才能形成貴義與尚利真正相統一的義利觀念和價值取向。在分析義利過程中,我國通常是立足于天下視域,為社會大眾謀求生存的角度去闡述和解讀。然而在我國的義利價值取向解讀中,大多是從公與私角度,即國家與個人角度解讀。西方利益觀念,通常是指個人通過不斷地提高自我修養,才能在社會的發展中獲取地位,只有自身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個人魅力,才能在社會中獲得地位與更多的經濟利益。西方的功能主義設計理念也正是受到這種價值觀的影響,認為所有的功能均不具備存在的意義,單一的重視實用功能,這種為了功能而功能的觀念,違背了功能主義設計的基本原則。該理念下所指導的設計實踐,必然會充滿機械韻味,缺少人情的溫暖,缺少個性化的特色特點。所以,在進行設計過程中,應更加注重內涵的呈現,保證功能的基礎上進行形式的優化,契合中國古代尚質尚用的美學思想,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
(五)現代設計的功能化理念 在中國古代尚質尚用美學思想的影響和啟示下,我國現代設計必須轉變傳統設計理念,設計并不是為權貴服務,而應是為人民服務,這也是推進設計民主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在進行造物設計過程中,必須注重人民群眾的利益,形成現代設計理念,明確造物設計最根本的目標,是為了滿足人的需求,使其能夠更加舒適、安心,這是現代設計最終的理想。例如,在《考工記》中曾有記載,制作器物的過程中,要始終遵循百工的要求,即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造車工匠同樣需要根據此要求設計和制造。天有時也就是指造車過程中,應該根據不同的季節進行合理安排,材料選擇更是重要環節,需要根據性能合理化選取,這均與節氣有密切的關聯。所以,想要充分體現器物的功能性,最重要的是選材和加工。工有巧是造車匠需要具備較高的工藝要求,應四者兼具,才能實現造車工程?,F代設計的發展過程中,應充分借鑒中國古代尚質尚用的美學思想,高度重視選材和技術技藝,滿足這兩項基礎條件,才能體現物品的實用功能。現代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應在天時地氣合適、選材合理、工藝精湛的基礎上,以實用性為設計原則,才能真正呈現出物品的實用功能。作為現代設計師,應跟隨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化不斷進行設計方式的優化,從傳統造物理念的基礎上,引入現代的材料和技術,進而促進中國古代尚質尚用美學思想的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我國的文化、經濟、政治均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影響,所以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較為復雜,且不同維度的審美相互影響,很難在我國沒有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前普及。所以,中國古代尚質尚用的美學思想,對當代的美學設計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在日常生活審美化過程中,應始終堅持審美理性,對其設計思想源泉深入研究,并在當今時代的發展中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 祁志祥. “樂感美學”:中國特色美學學科體系的構建[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8(3).
[2] 劉剛靜. 2017年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研究綜述[J]. 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8,37(7).
[3] 顧祖釗. 論被中國現代美學忽視的幾個問題——由此推論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美學意義[J]. 文藝理論研究,2015,35(2).
[4] 楊依桐. 通過中國古代服飾看中國古代美學思想[J]. 美與時代(中),2015(5).
[5] 王建疆. 中國美學和文論上的“崇無”“尚有”與“待有”[J]. 學術月刊,2015,47(10).
[6] 祁志祥. 中國美學史書寫的歷史回顧與得失研判[J]. 河北學刊,2017,37(4).
[7] 祁志祥. 新中國“中國美學史”著述的盤點與評估[J].人文雜志,2019(11).
作 者: 周學存,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警官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中國漢語言文學。
編 輯: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