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瑩
摘 要:在《史記·商君列傳》中,司馬遷用生動絕妙的筆法再現了商鞅的事跡及其悲慘結局,刻畫了鮮明飽滿的人物形象。在敘述商鞅豐功偉績的同時,司馬遷也表達了對他的強烈批判。批判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儒法思想的強烈碰撞,另一方面也與法家人物的思想和言行及司馬遷個人遭遇有脫不開的關系。種種原因使得他對以商鞅為代表的法家人物持有復雜態度。
關鍵詞:《史記·商君列傳》 商鞅變法 批判原因
在《史記》 的眾多悲劇人物中,商鞅是一個典型代表,他故事的開始是個悲劇:幸運地出身于衛國王室卻又不幸只是一位庶子,去魏國做門客后,幸運地被魏相公賞識卻又不幸被魏惠王所看輕。故事的結局也是個悲劇:通過變法將秦國推上富強之路后,卻沒有及時功成身退,秦孝公死后,以太子為首的保守派想要置他于死地。而最具有戲劇性的是,最終導致商鞅逃難失敗的原因是他自己設置的嚴苛法律及曾經對魏國所做的無賴惡行。對于這樣一個開頭結尾都是悲劇的人物,司馬遷并沒有給予太多同情,相反認為他是罪有應得。司馬遷用精妙的筆法樹立起商鞅鮮明的人物形象,敘述史實的同時,又將自己的態度與思想蘊含其中。
一、《史記》中記敘商鞅事跡的高超筆法
《史記》兼具史學、文學價值是歷代學者們的共識,魯迅評價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a可謂一語中的。在記事的同時,司馬遷又用精妙的筆法樹立起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韓兆琦說:“要追溯我國寫人文學,甚至明確說到中國小說戲曲的始祖,就不能不首推《史記》。”b商鞅變法的成就,史料中多有記載,但它們的主要目的在于寫事,而非寫人。在《史記》中,司馬遷尊奉史家實錄精神,雖不喜商君,但絕不因個人愛憎埋沒他的歷史功績。不同于其他史料,司馬遷并不只是簡單的鋪敘陳述,而是用高超的筆法將其描寫得淋漓盡致,同時也樹立起了鮮明的人物形象。
歷史上有關商鞅變法的史料記載并不少見,如《戰國策》 記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c描寫了商君變法的強硬手腕及變法之后,秦國實力大增最終統一中國的卓越效果。又如李斯《諫逐客書》:“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d賈誼《過秦論》:“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e等文中也有類似記載。但它們多是一些史實的記錄,材料較分散,商鞅的形象也并不鮮明立體。
司馬遷在所掌握的史料基礎上,將材料串聯起來,將歷史寫的更加具體生動。“互文法”和“側面描寫”在這里的作用體現得淋漓盡致。
司馬遷在《商君列傳》 中直接描述了商鞅變法的功績,如“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f。另外還用“互文法”在《史記》 其他篇目中體現了商鞅變法的效果,如在《秦本紀》 中寫道:“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g在《太史公自序》中寫道:“鞅去衛適秦,能明其術,強霸孝公,后世遵其法。作《商君列傳》 第八。”h“鄉邑大治”“百姓便之”“強霸孝公”等都體現了商鞅變法以后,秦國實力大增,百姓安居樂業的情景。在《范雎蔡澤列傳》 中,司馬遷還借范雎之口贊揚了商鞅變法的成就,從多個角度表現了變法的卓著效果:“應侯知蔡澤之欲困己以說,復謬曰:‘何為不可?夫公孫鞅之事孝公也,極身無貳慮,盡公而不顧私;設刀鋸以禁奸邪,信賞罰以致治;披腹心,示情素,蒙怨咎,欺舊友,奪魏公子卬,安秦社稷,利百姓,卒為秦禽將破敵,攘地千里。”i
不僅如此,在《史記》 中,商鞅并非一個遙遠的歷史人物,司馬遷在記錄史實的基礎上,加入了一些虛構的情節及細節描寫,更是將商鞅的思想性格體現在了讀者面前。
如公叔座向魏惠王推薦商鞅而不被重視后,與商君的對話:“公叔座召鞅謝曰:‘今者王問可以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許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謂王即弗用鞅,當殺之。王許我。汝可疾去矣,且見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 0這段話描寫的極其生動精彩,不僅體現了商鞅的智謀與膽識,也表現出了商鞅此時的失望與無奈。
又如商鞅的結局在《戰國策》中只是一筆帶過:“商君歸還,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 1而在《史記》 中商君的結局則更加生動離奇:“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 2商鞅曾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最終卻被自己制定的法律逼上絕路,這樣自食其果的結局極其具有戲劇性,令人無限唏噓,更是將這位歷史人物刻畫的更加生動飽滿,富有情感。
二、《商君列傳》論贊中的批判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 中闡明他寫《史記》 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3,而“成一家之言”的主要方法,除了體現在行文中材料的選擇與熔煉外,還體現在結尾的論贊中。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卬,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嘗讀商君《開塞》 《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于秦,有以也夫!! 4
司馬遷在正文中客觀公允地描寫了商鞅變法的過程與效果,而在結尾論贊中,字里行間都體現出他對商鞅強烈的批判,逐句分析,可以從中看出很多深層原因。
“刻薄少恩”可以說是司馬遷對所有法家人物的評價,《太史公自序》云:“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故曰‘嚴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職不得相逾越,雖百家弗能改也。”! 5“嚴而少恩”是太史公為法家人物打上的標簽。縱觀《史記》,司馬遷對法家人物評價均不高,如《李斯列傳》中對李斯貪圖身份地位、為求自保材料的選擇與描寫,以及最后的贊語:“斯知六藝之歸,不務明政以補主上之缺,持爵祿之重,阿順茍合,嚴威酷刑,聽高邪說,廢適立庶。諸侯已畔,斯乃欲諫爭,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極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與俗議之異。不然,斯之功且與周、召列矣。”! 6又如《孫子吳起列傳》中對吳起殺妻殺人,母親去世而不去奔喪等材料的選擇與描寫及最后贊語:“吳起說武侯以形勢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軀。悲夫!”! 7此類對法家人物評價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儒法之間的強烈沖突。韓非子在《五蠹》中寫道:“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禮之,此所以亂也。”! 8《商君書·農戰》中更是認為儒家學說禍國殃民:“《詩》、《書》、禮、樂、善、修、仁、廉、辯、慧,國有十者,上無使守戰。國以十者治,敵至必削,不至必貧。”! 9司馬遷出生在一個史官世家,且非常崇拜孔子,在《孔子世家》中,他認為孔子是足以稱為“周公第二”的大圣人,并立志要以其為楷模,儒道精神在司馬遷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與法家思想產生了強烈的沖突。
商鞅三見秦君,司馬遷認為前兩次分別用帝道、王道游說并非他本來目的,而是試探君王的愛好,最終的目的是向秦孝公提倡“霸道”。
此外司馬遷還列出了商鞅的三大罪狀。第一,“因由嬖臣”:商鞅之所以能夠發跡是因為寵臣景監的引薦,歷史上寵臣常通過趨炎附勢、討好君王受寵,從而搬弄是非、禍國殃民,如伯嚭、趙高等人。司馬遷在這里不用“大臣”“重臣”而特地用了“嬖臣”二字,可見他對于商鞅發跡的途徑是不認可的。第二,“刑公子虔”:太子犯法因是繼承人而不能處罰,于是處罰他的老師。這種“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遭遇司馬遷感同身受,他因為李陵說情被遷怒施以宮刑,身體和心靈都受到了巨大打擊,故他強烈抨擊商鞅的這種做法。第三,“欺魏將卬”:如果前面兩大罪行都情有可原的話,那么第三條罪行是無法辯解的。用卑鄙的手段取得勝利,為自己掙得名利這種行為從古至今都不會被認可。
文中還用大量的文字記錄了趙良和商鞅的對話。將五羖大夫與商鞅進行對比,五羖大夫“舉之牛口之下”,“發教封內”,“施德諸侯”,“勞不坐乘,暑不張蓋,行于國中,不從車乘,不操干戈”@ 0。反觀商君則是“因嬖人景監以為主”“相秦不以百姓為事”,“刑黥太子之師傅,殘傷民以駿刑”,“君之出也,后車十數,從車載甲,多力而駢脅者為驂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車而趨”@ 1。這種強烈的對比不光是表現了趙良對商君的態度,也表明了司馬遷對商鞅的態度。司馬遷借趙良之口揭露了商鞅的惡行之后,又勸他“何不歸十五都,灌園於鄙,勸秦王顯巖穴之士,養老存孤,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 2。如果不這樣做則會大難臨頭,這里也表現出司馬遷對商鞅的惋惜之情,希望他懸崖勒馬,不要再貪圖名利富貴,及時功成身退,但勸解的結果則是“商君弗從”。不僅是對商鞅,在《孫子吳起列傳》的論贊中也寫道“吳起說武侯以形勢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軀。悲夫!”@ 3 《李斯列傳》中則有:“不然,斯之功且與周、召列矣。”@ 4可以看出,對于商鞅、吳起、李斯等法家人物,司馬遷批判他們的同時也是深感惋惜的。
文中的“《開塞》《 耕戰》 書”指的是《商君書》 中的篇章,側重記載了法家革新變法、重農重戰、重刑少賞、排斥儒術等政治思想。商鞅的思想按照今天的眼光來看是非常不人道的,如《商君列傳》 中所提到其變法內容:“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 5又如《商君書·弱民》中提到的:“政作民之所惡,民弱;政作民之所樂,民強。民弱國強,民強國弱。”@ 6做人民所惡之事,使人民弱小從而突出國家強大,并且用殘酷的刑法讓人民生活在互相猜忌的恐怖氛圍之中,表面上雖能做到井然有序,但實質上卻是靠著血腥統治來威懾人民,這種強大終歸不會長久。秦國通過商鞅變法一時強大,統一六國,最終卻是二代而亡。司馬遷也是看到秦國如此結局,才得出法家之術“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的結論。故對于商君最后的悲劇,司馬遷雖感惋惜,但終究不予同情。
三、司馬遷批判商君的歷史及思想背景
司馬遷對于商君持批判態度主要是由于儒法糾葛、商鞅的嚴苛思想,以及司馬遷個人的遭遇。
(一)儒法糾葛 司馬遷的儒家思想與法家理論產生了強烈的碰撞。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在很多方面是對立的。儒家思想講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傾向于從內部教化來改善人的思想與行為,從而進一步改善社會;而法家思想則傾向于設置嚴格的法律從外部將人們束縛起來,人們如果越界將得到嚴酷的刑罰,故不敢做違法之事,從而達到治理社會的作用。在《史記》中可以看出司馬遷對于儒家思想及孔子是十分尊敬的,但法家思想強烈排斥儒家思想,甚至將它歸于“五蠹”之一,顯然與司馬遷的思想有沖突。
(二)商鞅的嚴苛思想 上文提到商鞅的腰斬、連坐刑罰,以及弱民、重戰等思想所形成的恐怖統治,使人民長期生活在恐懼擔憂之中。商鞅變法雖讓秦國一時強大,但是歷史告訴我們,暴政并非長久之計,秦國最終如曇花一現般迅速消亡了。商鞅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崇尚儒家思想、有仁義之心的司馬遷對于以商鞅為代表的法家人物以及他們殘暴冷漠的思想都持有較復雜的態度。
(三)司馬遷的個人遭遇 韓兆琦先生曾說:“作者(司馬遷)出于個人的慘痛經歷,對于商鞅這個法家人物從態度上是反感的,這與他對待吳起、晁錯一樣,是同一種性質的偏頗。”@ 7確實如此,司馬遷對于商鞅的功績是認可的,但是法律過分的殘忍無情以及人性的冷漠令他難以釋懷。在《報任安書》中他寫道:“拳拳之忠,終不能自列。因為誣上,卒從吏議。家貧,貨賂不足以自贖,交游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愬者!”@ 8司馬遷因李陵之禍獲罪,殘忍嚴苛的法律不給他一絲辯解的機會,身邊的親朋好友也沒有一個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嚴苛的法律以及淡漠的人心對他身心的摧殘,讓他對于商鞅這樣“嚴而少恩”的法家人物持有否定態度也是情理之中的。
四、總結
商鞅通過變法奠定了秦國統一中國的強大基礎,也加快了秦國走向滅亡的腳步,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王朝的歷史。由于思想、歷史、個人經歷等方面的影響,司馬遷對于商鞅等法家人物的態度是復雜的,但他并未因個人情感而歪曲歷史真相,而是忠于史實,秉筆直錄,可見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 稱贊司馬遷:“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9他通過對情節,細節的精雕細刻,再現了商君鮮明飽滿的人物形象,同時又將自己的愛憎、理想寄托其中。
a 魯迅:《魯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35頁。
b 韓兆琦:《史記講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54頁。
ck〔西漢〕劉向集錄,范祥雍箋證,范邦瑾協校:《戰國策箋證》上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35—136頁,第136頁。